正文 第86章 春夢醒陳圓圓之死 (1)(2 / 2)

青苔碧瓦短牆邊,古墓傾頹犁作田。

陳姬風流伴野草,空教遊客話當年。

吳三桂葬了陳圓圓,就命人將那座華美的茅庵扃閉起來,至今茅庵的遺跡猶存,卻空落得後人幾聲嗟歎。

順治帝突然神秘地失蹤了,於是清廷大亂……

清廷削藩風聲甚緊,而吳三桂卻依然苟安一時是一時;實在逼不得已,隻得舉幟起事。就這樣,吳藩登了大位。為著自己的不可告人目的,吳三桂暗害了最後一個南明皇帝……

清兵平定雲南後,吳三桂等三個大藩王都被清廷以種種可怕的政治手段處死了,天下漸漸太平。至此大明三百年也就該擱筆了,三百年風雲烈烈,紅塵滾滾,多少悲歡寫離愁,多少血淚歎興亡……

落魄永曆帝遁跡緬甸

明王朝自江南襲破,弘光帝被擒遇害,大臣多半殉節,這時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登位,是為隆武帝;魯王朱以海則據浙江紹興,號稱“監國”。他們這兩個同為明室宗脈的政權卻整天在互相傾軋,爭鬥不已。降清將領李成棟率兵圍杭州,大破明兵,進軍蕭山,和錢壯武戰於瓜洲,敗退銅鼓山,紹興震動。

魯王朱以海見孤城難守,從海道夜遁舟山。清兵又圍舟山,鄭之龍請降,舟山陷落,清兵械係魯王送往京師,半途上魯王就沒了性命。

賊臣馬士英、阮大铖二人私降清軍,並且為他們導路入了仙霞關,致使唐王被擄,自盡於福州。可馬士英做夢也沒想到,豫王多鐸因為討厭他的奸惡,就命人把他倒懸起來,下麵堆著幹柴,柴上燃著了火,慢慢地燒烤著,馬士英大叫無罪,也沒人去睬他,整整用了一個時辰,這個大奸佞才被熏烤熟了。接著唐王之弟朱聿粵由顧元鏡等扶立於廣州,稱為紹武帝。可不到一個月,清總兵李成棟攻破了廣州,紹武帝也被擄,解帶自盡。

桂王朱由榔係神宗子朱常瀛的次子,朱常瀛在國破後流徙廣西,寓居梧州。聽說南都已破,在籍尚書陳子壯等就奉他監國,卻沒多久就病歿了,於是其子朱由榔在公元1646年元月,稱帝於肇慶府,改元永曆。後來清總兵李成棟反正,張獻忠驍將孫可望降明,讓這一支明軍聲勢因之大盛起來。永曆帝與清兵相持,迭經苦難,自清順治三年起,直熬到順治十六年,才弄得寸土俱無,投奔緬甸。

吳三桂坐失良機

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和平西王吳三桂被稱為清初三王,這三位就藩的漢人都擁有兵權,清廷不時遣人監察。其中吳三桂的兵力最盛,在雲南的聲勢日盛一日,於是清廷削藩的風聲也非常緊急。

吳三桂部下的諸將也人人擔憂,參議夏國相更是急忙與他商議對策。一向沉迷酒色的吳三桂被夏國相兜頭澆了一桶冷水,半晌說不出話來,怔了半天才無措地問道:“倘若清廷真的下旨撤藩,那可如何是好?”

夏國相胸有成竹地說:“清廷雖加王爺官爵,但其疑王爺的心卻依然,倘稍微有可指摘之處,一道上諭下來,使王爺迅雷不及掩耳,這倒不可不防。想為自固起見,第一要擴充實力,萬一有變,就可以抵禦了。內顧既已無憂,再外結耿、尚兩王,這外援一層,也是極緊要的。”吳三桂連連點頭,說參議的計劃甚是甚妙,然後就讓夏國相自去辦理。而吳三桂自己仍日擁小蛾,豪飲歌舞,窮奢極欲,全不顧雲南百姓的怨聲載道。

夏國相調兵遣將,在雲南各處要隘布防一切,外麵立刻就哄傳吳三桂將叛清。清廷於是一麵密囑豫撫圖海,中道邀擊吳三桂,一麵急下一道上諭給吳三桂:

平西王吳三桂剿平闖逆,南征北討,勞勳懋著。朝廷論功褒賞特封為平西王,留鎮雲南。當此西南大定,該王鬱處滇中,諒非素誌。著該王即日移師關東,藉資鎮懾。該王任事忠奮,應奉命即行,無負朝廷寄托之重。切切凜遵。欽此!

吳三桂接到了上諭,移師關東又不是,不移師又違旨意,還是參議夏國相解了他的進退兩難:“朝廷諭旨已下,如其違命,清廷興師征討就有了借口。現在不如乘明永曆帝被清兵逼迫遁往梧州的當口,咱們出師助擊,然後看清廷的動靜再定行止吧!”吳三桂大喜,就派馬保為先鋒,統兵兩萬出兵夾擊永曆帝。

瞿式耜等盡節,永曆帝守不住梧州,黑夜走永昌府,吳三桂的兵馬也在乘勝進迫永昌的借口下,徘徊觀望,不肯移師關東。清廷又密諭圖海,收奪吳三桂的兵權。

這下輪到圖海進退兩難了,不尊命不行,可如果奪雄視一方的吳三桂兵權,必然激出大變,那樣朝廷仍是要加譴於他。於是也在帳中議事的中軍馮壯士攘臂說:“吳三桂坐鎮滇中剝吸民旨,百姓人人共憤。某願以三尺龍泉刺殺吳三桂,蛇無頭而不行,那樣他軍中定然內亂,還怕不一鼓平蕩嗎?”圖海立刻許以事成後重賞,並再三囑咐他慎重,以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