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波瀾壯闊大明三百年 (2)(1 / 2)

這時,夏國相、郭壯圖先後受傷病歿,馬寶被圖海擒住,斬首示眾;高大節又在川中自殺,孫延齡中箭受創,流血過多氣塞而死。吳三桂部下諸將死傷過了大半,清兵又四麵逼迫。武定失守正讓吳三桂驚懼不安時,又報曲靖陷落,接著羅平失陷,四處兵敗的警耗迭二連三地報來,帳下將士都惶惶不寧。

吳三桂正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忽然又有兩個警探,一報宣威陷落,一是報綏江兵敗。吳三桂頓時大叫一聲跌倒在盤龍椅上。左右慌忙叫喚,叫了好一會,見吳三桂手腳漸漸冰冷,牙齒緊咬,兩眼上翻,早已嗚呼哀哉了。

左右頓時大亂,還是禦前尉馬雄有主意:“皇上已經駕崩,現值大兵臨境,大位不可久虛,速即扶嗣皇帝正位要緊。”眾人於是忙忙地扶吳三桂的長孫吳世璠登了帝位,改是年為永熙元年。

這時清兵已破了石雲寨,直逼滇城下。馬雄上城去巡邏,被流矢射中左眼,貫穿腦後,死在城牆邊。吳世璠得報後嚇得抖作一團,半句話也說不出來。正這時又有報清兵攻進西門,侍衛官楊顦開東門投誠。吳世璠慌忙走到後院,一把拖了愛姬雲娘,七跌八撞地逃出後門,雜在百姓隊裏,想要逃到南門,不想又被亂兵,一陣衝散了。

吳世璠身上著了兩槍,右腳又被刀傷。勉強走了一程,見路旁有一座山神廟,荒落得碧草沒脛。吳世璠支持不住,隻得走進山神廟內,一頭倒在神前的拜台上,身上疼痛難忍。正這時一個蓬頭跣足的少婦走進廟來,卻是他的愛妾雲娘,兩人生死重逢,不禁抱頭大哭。

驀然三四個壯丁搶將進來,把雲娘橫拖倒拽地牽出去。吳世璠眼睜睜地看著愛妾被人劫去,心裏一陣劇烈地難受,一口氣回不過來,竟死在拜台上。後來有一個跟隨吳三桂多年的小兵,偶然到山神廟裏,見了吳世璠的屍身,不覺起了惻隱之心,就將吳世璠的死屍背負到土山邊,掘地埋葬。

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至此,曆史上又了結了一個曾雄據一方、傲視萬眾的大權貴。

追祭

其時清廷康熙皇帝已經大婚,大學士洪承疇已卒,太皇太後即太宗文皇後還在,而明朝諸王和遺臣這時多半殲盡,有未遭擒戮的也埋姓隱名。天下漸覺太平,康熙帝決定給太皇太後大派場地慶祝萬壽。

那一天自然異常熱鬧異常隆重異常豪華,不想太皇太後在登殿受賀時,卻忽然掉下淚來。康熙帝不知太皇太後為什麼事傷心,忙跪在地上再三叩問,這才知道太皇太後見康熙帝給她祝壽,不免撫孫憶子,想起那順治帝棄國,至今沒有消息;並且這位母親於順治帝當年“五台山重會”一言,還牢牢地記著。

當年她曾揩同了八歲的康熙小皇帝,駕臨清涼山。清涼寺中隻有一個癩和尚,閉著一隻眼,歪斜著嘴,渾身的泥垢足有三四寸厚,坐在石階上捫虱。見太皇太後和康熙帝進寺,也不知道迎接行禮。太皇太後問他的話,三句不答兩句,原來他是個半聾。太皇太後問了半晌,也沒問出個頭緒,隻得和康熙帝四處轉了一番,雖然山色如黛,鬆聲盈耳,流水潺潺,卻隻是悵望了一會兒,就掃興而歸。

這時康熙帝忙傳諭旨,命內侍駕起了鑾輦,康熙帝親奉太皇太後駕幸清涼山。

其時正當春初,碧草如茵,桃紅似錦,清涼山麓,濃翠欲滴,花香滿穀。康熙帝和太皇太後的鑾輦一直到了山下,由內侍抬過黃緞繡幔的鳳輿兩乘,太皇太後和康熙帝改乘了鳳輿。兩邊侍衛擁護著上山,至清涼寺前停輿。

這時寺中僧眾稀少,隻有師徒兩人,徒弟就是那年所見的癩頭和尚,還有一個是八十多歲的老僧,須發如銀,狀態龍鍾。見了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隻說了聲阿彌陀佛就退了去。太皇太後同了康熙帝在內外大殿並各處禪室中遊覽了一會,卻並沒有見到傳說中的順治帝和董鄂妃的蹤跡。他們又往山林幽壑,看了些風景。林木蔭翳,修篁夾道。山花欲笑,瀑泉琤琮。

回到山門前,猛見一個黃衣和尚,約有四十歲上下的年紀,紫缽竹杖,朱拂芒鞋,廣額豐頤,目如朗星,見了太皇太後,行了個常禮,問道:“荒山野寺,何幸得太後光臨,敢是來找那出家的菩薩嗎?”太皇太後隨口答道:“正是尋出家的皇帝,和尚可曾知道?”

那和尚笑了笑道:“皇帝怎會出家?出家的哪是皇帝?這裏隻有出家修行的菩薩。”太皇太後道:“什麼叫出家的菩薩?”那和尚大笑了幾聲,把手一指林木深處說道:“瞧!那不是菩薩來了。”

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循著和尚所指的地方瞧去,卻什麼也沒見到,隻有山嵐迷漫,鬆濤盈耳,春風嫋嫋,鳥聲嘰喳。再望窮穀中,雲煙蒼茫,流瀑奔茫,哪裏有什麼人跡。這時那個指路的和尚也早不見了蹤影。

這時侍候的宮人內侍及護駕侍衛都擁滿了一穀,康熙帝怔了半晌,惆悵出穀;到了穀口又徘徊了好一會,不由得嗟歎幾聲。而太皇太後也已淚珠盈睫,倚著一株老鬆悵望良久,才扶著宮女出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