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新世紀:中國股市一路走好(上)(1 / 3)

10年後,中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將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上市公司的數量將增加到2000家;上證綜合指數將達到6000點,深圳成份指數超過18000點;中國股市將出現百億元的富翁……

——這是一家研究機構對中國股市未來10年的預測。對此,中國的股民既感到振奮,也感到疑惑:這是美麗的海市蜃樓,還是觸手可及的錦繡圖畫?

4500萬中國股民,不能不深切地關注新世紀的中國股市!日月交輝,時光流轉,中國股市伴隨著人類跨過了新千年的門檻。回首中國股市建立10年來的曆史,不免使我們平添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在這10年裏,中國股市曆經了許多坎坎坷坷,承受了許多曲曲折折,經受了許多風風雨雨,終於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近3萬億市值、4500萬股民的新興市場,在新千年的曙光裏,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的經濟學家不會忘記,10多年前,股份製還被認為是會顛覆社會主義大廈的魔鬼,股市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一個資本主義爾虞我詐的齷齪場所;

中國的老股民不會忘記,10多年前,買賣股票還被許多人視為一種不光彩不正道的投機生意;

中國的上市公司不會忘記,10多年前,發行股票被許多人當作是一種變相的攤派,從而拒之門外…

在姓“社”姓“資”的責難聲中,在姓“公”姓“私”的圈圈套套裏,中國股市猶如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以試驗的名義,以探索的性質,從石頭縫裏鑽了出來,經過10年的風吹雨打,終於茁壯成長為當今中國經濟之林裏的一株挺拔大樹。

也正因為有那麼多的責難,那麼多的禁區,中國股市的成長自然是曆經艱難,嗑嗑跌跌——因為怕影響國有企業的控股地位,我們設置了60%多的不流通公股;因為怕觸動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我們又製造了大量現在被稱為“曆史遺留問題”的法人股;股市漲一點,我們怕導致泡沫經濟,立即進行壓製;股市跌一點,我們又怕影響安定團結,於是又要進行調控……中國股市便在這種極強的政策支配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著。10年時間,中國股市終於由當時的14家上市公司、幾十萬股民發展到現在這樣龐大的規模,每年為企業募集資金600~700億元,每年為國家貢獻稅收200~300億元。

對於中國股民來說,對中國股市這10年的發展更是感慨不盡。在這10年裏,我們激動過我們也苦惱過,我們熱情過我們也猶豫過,我們狂熱過我們也灰心過……我們隨著股市的每一次上漲而興奮,也隨著股市的每一次跌落而憂慮。無論是喜是哀是愛是恨,股市終於在中國立足,股票終於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占中國近4%的中國人成為熱情的股民,他們雖然投入的資金並不是很多,但其激情之高,操作之認真卻是有目共睹的。筆者每每看到那些在證券營業廳裏踮著腳尖、伸長脖子盯著電子屏幕上那跳動的數字和那波浪起伏的曲線的股民們,我便不由生出深深的敬意——正是他們的一往情深,才使中國的股市一年年的壯大,才使中國的企業一次次地順利發股籌資。雖然漲少跌多、熊長牛短的股市走勢使大多數股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雖然大多數股民被違規的上市公司愚弄過,被莊家欺騙過,被券商坑害過,但中國股民依然是熱情不改,信心不減,仍然用他們瘦弱的肩膀頑強地支撐著中國股市的大廈!

值得人們欣慰的是,中國股市這10年的路雖然難走,但我們畢竟走過來了。在新世紀的陽光裏,中國股市是一株堂堂正正的大樹!再無須遮遮掩掩,無須羞羞答答。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股市,中國的國企改革需要股市,富裕起來了中國老百姓也需要股市給他們投資的機會!雖然以後的路仍然艱難,仍然曲折,股市的大漲大跌仍會出現,股市裏的違規違法仍會存在,但我們掃除了觀念上的障礙,我們改變了思維上的定勢,中國股市一定會以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規模向前發展。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一、中國選擇牛市

中國需要活躍的股市

新世紀的中國股市一開盤,便一掃數月來陰跌不止的晦氣,股指令人難以置信地飆升。尤其是龍年一過,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開盤即出現了千股同漲的舉世奇觀。隨後,上證指數竟然史無前例地站在了1800點的高峰,並且與往年不同的是,股指不但沒有攀上高峰後即掉頭向下,而且還屢創新高。

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股市終於擺脫了過去進兩步退一步漲一天跌半年的怪圈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從政策麵暖風頻吹與市場人氣旺盛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股市的管理層還是投資者,在新千年之際,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牛市。

不僅是中國的股民期盼牛市,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國企改革也都需要一個健康與活躍的股市作為基礎與動力。股市是經濟的反映,但反過來,它的振興又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有“經濟推進器”之稱。眾所周知,由於財政的困難,那種靠財政增加投資需求的做法壓力很大,要保持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必須啟動民間投資。證券市場在自願、規範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地完成投資主客體的最佳結合,不僅可以有效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形成巨額投資資本,而且增添了投資的市場途徑,無疑是民間投資的一個理想去處。一個生機勃勃的證券市場不僅能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募集大量的發展資金,促進企業的發展,增加社會就業率;不僅能使投資者財富增值,刺激其擴大消費;而且還能帶動整個經濟生活的“人氣”興旺,改變人們的消費預期,增加全社會消費。比如,當股指上行、成交量放大時,既有利於國有企業順利發行股票,促進國企改革、緩解國企困難,也有利於印花稅增加。例如,在日成交量達800億元時,當日印花稅收入就達6.4億元,等於20個大型國企一年的稅賦,並且近乎沒有征稅成本;反之,股指下落、成交量減少,既不利於國有企業發行股票籌集資金,轉換機製,也不利於保障財政部門、證券主管部門、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商預算收入的實現,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從更深層次上看,股指上行、成交量增加,意味著股市的進一步發展有著較為充分的空間,由此,股市發展的速度可能加快,而股市的進一步發展,又將推動或促進經濟社會其它方麵活動的發展,同時有利於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行風險。美國經濟保持了連續10年穩步發展的趨勢,股市的繁榮便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政府有活躍股市而推進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動機,廣大的投資者更有利用活躍的股市而獲取投資回報的渴望。在中國4500萬股市投資者中,絕大部分是個人散戶。在中國還缺乏充足的投資渠道的情況下,他們將自己微薄的積蓄投入股市,希望是行得春風有夏雨,至少獲得超過銀行利率的回報。但是,隻有股市活躍時,投資者才有較高的回報率,而在股市低迷時,絕大多數股民不但沒有回報,而且大多數處於虧損狀態。這不僅極大地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並且也會影響潛在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而一個讓投資者失出信心與熱情的股市,必然會喪失活力,缺乏生機,其籌資功能與投資功能都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這又將進一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如此循環往複,其結果必然是投資者紛紛撤退,股市日益萎縮。

遺憾的是,在中國股市發展10年的曆史中,基本上是一種牛短熊長、漲少跌多的格局。據有關人士統計從1990年12月29日~1999年5月17日近10年時間滬市運行的402周,其中處於上升波段的時間為164周,處於下跌波段的時間為238周,也就是說,滬市在整個運行過程中,有近60%的時間屬於下跌行情,處於上升行情的時間隻有40%。深市走勢也大同小異,同樣具有牛短熊長的特征。盡管股票交易具有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特征,但在我國,這種牛短熊長的格局,顯然與證券市場還比較年輕,股市不規範,股民不成熟,特別是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運行色彩有關。這是我們在前麵幾章反複論述過的事實。

股市不活躍,首先打擊的當然投資者的積極性。在目前居民儲蓄存款已達6萬億之巨的情況下,許多人卻不敢涉足股市,已進入股市者也大都是抱著進去撈一把就出來的心理,把股市當成一個投機的場所,純粹搏取二級市場中的差價。其原因,主要就是股市不規範與不活躍,漲少跌多,熊長牛短,投資者不敢作長期投資的打算。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給所有的人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讓大家能夠通過規範經營得到合法的收益。股票市場雖然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市場,但這一基本功能也是必須具備的。有人說,在股市上,能夠賺錢的始終是少數,這顯然不對。股票投資不同於賭博,與一般投資一樣,應是風險與收益共存的。如果商品市場上能賺錢的是少數人,就會出現蕭條和危機,股市同樣如此。相比之下,美國股市上則有90%的投資者堅持長期持股,他們之所以對股票的長期潛力堅信不疑,是因為自1982年以來,股市每次出現下跌後都迅速反彈,而且變得更加強勁。這種由股市上漲推動的消費及經濟的增長,美國人將其稱為“新經濟”。而中國股市一直是漲得少,跌得多,漲的時間短,跌的時間長,這樣,誰敢在股市作過多的停留呢?

股市不活躍,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也是一目了然。企業不能通過日益壯大的股市籌集到發展資金,國家不能通過活躍的交易征收到稅費,內需市場不能通過投資者的財富增值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