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預測確實振奮人心,但這是美麗的海市蜃樓,還是觸手可及的錦繡圖畫呢?到1998年底,中國的股票市值僅為19505億元,占當年GDP的24.26%。11年時間,股票市值要上漲將近7倍,這有沒有可能呢?這項研究報告的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和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認為,證券市場的發展是和經濟發展緊密聯係的,經濟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這是預測未來資本市場的基礎。經過最近幾年的調整,中國將進入一個經濟增長期。未來10年,中國的實際GDP以7%~8%的速度增長,因此,到2010年,中國的名義GDP將達到25萬億元左右。另一方麵,一些成熟的資本市場都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作為一個新興市場,中國的證券市場在未來10年的增長也不應該低於15%。這樣算來,到了2010年,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將超過13萬億。這13萬億全部是流通股,因為到那時,已經沒有所謂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分了,上市公司的全部股票都可以流通。況且,13萬億的概念,就是說股票市值占到名義GDP的50%,這也隻相當於現在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和發達國家還相差很遠。比如說美國,它的股票市值是它GDP的200%以上。
另外,未來10年,或者說21世紀的上半葉,中國的金融業將會有很大的發展,而金融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就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當股票市值占名義GDP的50%時,中國的經濟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金融對整個經濟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這時,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速度加快,效率提高,風險也會加大。而具體到企業,甚至老百姓個人,也將會在未來調整他們的資產結構,老百姓手中所持的證券化的資產一定會大大提高。
現在的上市公司到去年年底達到1040家左右。按照最近3年每年的增加速度計算,再考慮到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一些高科技企業、非國有企業的陸續上市,10年後上市公司達到2000家是很有可能的。這個數字和中國那個時候的經濟實力是大體相當的。另外,報告預言,到了2010年,上證綜合指數將超過6000點,深圳成分指數將超過18000點。也就是說,未來10年裏,股市還會漲,而且要漲4倍以上。指數上漲4倍不等於說現有的股票都漲4倍,在未來10年,指數的上漲主要是通過產業更替和升級來完成的。到那個時候,估計會有2000家上市公司,它們都是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至於現有的一些夕陽產業上市公司,則將會通過重組購並,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公司。這個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過程自然也會成為指數上漲的過程。另外一方麵,上市公司也會分享中國經濟總體成長所帶來的好處。
指數上漲的一個自然結果是投資人財富的增加。該報告預言,在未來,資產證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財富的聚集也越來越快,按照現在的一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看,10年後將會出現一定數量的100億級的富翁。
因此,吳教授認為,我們對於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都應該抱有一種樂觀的、建設性的態度。資本市場會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它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對改善我們傳統的金融架構也會有很大的價值。要搞現代市場經濟,沒有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是不可能的。對投資者來說,重要的是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不要太悲觀。我們處在一個結構調整的時代,很多傳統的東西會慢慢地衰落,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僅僅看到有些產業衰落就斷定中國的經濟沒有前途了,那是錯誤的。資本市場上也是如此,上市公司產業也需要更新和升級。一定要用更長遠更富於變化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也對21世紀的中國證券市場進行了展望。他認為,世紀大牛市不是“營造”出來的,而是發展起來的。任何人都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去“營造”一個“大牛市”。再大的炒家頂多隻能哄抬一下股市,造成一陣虛假的繁榮,而這種虛假的繁榮是不可能持久的。真正一個長期的“牛市”的出現需要有三個前提。前提之一是:宏觀經濟走勢良好,上市公司的產品適銷對路,盈利持續上升,從而投資前景看好。因為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牛市”的形成離不開欣欣向榮的國民經濟。前提之二是:入市資金充裕,有更多的潛在投資者願意成為現實的投資者,積極入市。這裏既包括個人投資者,也包括機構投資者。介於潛在投資者與現實的投資者之間的還有一大批“冬眠狀態的投資者”。他們已經入市,但發覺市場狀況不佳,因此雖然入市但無所作為,恰如進入了“冬眠狀態”。他們人數眾多,手頭可用於交易的資金也不在少數,一旦他們從“冬眠”中蘇醒過來,交易金額就會大大增多。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會“冬眠”?原因是複雜的,包括他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強弱、對股市的走勢是樂觀還是悲觀、以及對自己的投資策略的重新考慮等。除此以外,證券市場法製是否健全,有關法律法規能否被有效貫徹,投資者自己的權益能否真正得到保障,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前提之三是:上市公司有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合理的經營機製,證券經營機構有規範的運作方式和較高的業務素質,證券監管部門對市場的監管是有效的、及時的。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準確,上市公司之間優勝劣汰的機製充分起作用。上述三個前提缺一不可。如果第一個前提和第二個前提已經具備,那麼通過證券市場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使第三個前提早日具備,可以相信,中國證券市場上的“大牛市”一定會來臨。
當然,這些畢竟都還隻是一種預測,中國股市未來的走勢到底如何,還有待時間來檢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股市必然會逐漸走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與證券市場發展的規律所決定了的。試想,10年前,誰會想到10年後的今天,中國股市會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會有4500多萬中國股民?誰會想到延中實業(現為方正科技)的複權價會達到3032元?誰會想到當時送上門也沒有人要的深發展會有500多倍的回報率?如果我們當時信心足一點、預測性強一點、膽子大一點,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擠身富豪之列,可惜大部分人沒有這樣強的預測性。那麼,現在的中國股民,又有什麼理由懷疑10年後中國股市的錦繡前程呢?對未來,我們不妨多一點信心,多一點耐性,多一點勇氣!
讓股市成為“經濟推進器”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你喜歡也罷討厭也罷,從中賺了錢也罷虧了本也罷,我們都不能不承認股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反映經濟的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推動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因而在許多西方國家都把股市稱為“經濟推進器”。在我國,股票市場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一是籌集資金。籌集資金是股票市場的首要功能。企業通過在股票市場上發行股票,把分散在社會上的閑置資金集中起來,形成巨額的、可供長期使用的資本,用於支持社會化大生產和大規模經營。股票市場所能達到的籌資規模和速度是企業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所無法比擬的。
二是轉換機製。對於國有企業來說,股票市場可促進公司轉換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首先,企業要成為上市公司,就必須先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適當分離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使公司的體製得到規範。其次,由於上市公司的資本來自眾多股東,公司必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這就使企業時時處在各方麵的監督和影響之中。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股票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是通過一級市場籌資、二級市場股票的流動來實現的。投資者通過及時披露的各種信息,選擇成長性好、盈利潛力大的股票進行投資,拋棄業績滑坡、收益差的股票,這就使資金逐漸流向效益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推動其股價逐步上揚,為該公司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資本擴張提供了良好的運作環境。而業績差、前景黯淡的企業股價下滑,難以繼續籌集資金,以致逐漸衰落、消亡或被兼並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