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抹不去的第二情結(1)(3 / 3)

在要求嚴格的同時,歐陽自遠對研究生又很包容與寬容。

所謂包容,凡有學生投到他的門下,在他們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時,他會十分看重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思路,也許這些思路並不一定成熟,或者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隻要有可取之處,他總是積極支持,盡可能創造條件支持學生去開拓,引導年輕人樹立創新意識第一,而決非導師和現有的結論第一。

他先後指導有近五十名碩士、博士,他們的畢業論文主題真是五花八門,幾乎涵蓋了地球化學、天體化學的方方麵麵。前者有遙感、環境、空間環境、土地利用、油氣、高溫高壓、金礦、地質學等;後者有南極隕石、清鎮隕石、宇宙塵、稀有氣體、月球、K/T事件等。

他給弟子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一個人不一定要精通兩門外語,但最好掌握兩門專業,在專業邊緣的結合處,往往有新的學科、新的思路誕生。由此,可以發現讀侯德封、塗光熾研究生的時候,他不循規蹈矩;在他成了導師後,他又鼓動子弟們如鬧騰的魚蝦,至少在兩個專業領域間的一片闊水裏,騰挪旋舞,狂野旁逸……

所謂寬容,歐陽自遠總是為學生著想。他一門心思在一條冷板凳上坐了幾十年,可他決不要求別人也“守身如玉”。

有學生讀完博士,突然提出:歐陽老師,我不想搞研究了,我想去經商。

他說:隻要你想清楚,這一生中什麼事情是你最想做又最值得做的,你想清楚了就去做,我不會有意見。

這學生真去經商了,日後還有學生轉到了證券、期貨這一行,或是開起了自己的翻譯公司。隻要弟子們長亭一別是快快樂樂的,他的眼裏總是閃動著慈父般祝福的光芒。

凡有條件出國深造,本人又想走的,他都支持。他們學業有成後是留下來,還是回國,他都理解。報效祖國固然不錯,但有一個前提,即為政者得把國家治理得人人安居樂業,生老無憂,如同一匹蘇錦,摸在手裏抖抖索索不說,還得光彩照人。古語雲:“亂邦不入,危邦不居”,國家治理好了就會有凝聚力,能回來的肯定回來,不能回來的也身在曹營心在漢。

至今,歐陽自遠的弟子們有四十幾個在國外,也有幾位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國內,如國內目前研究南極隕石處於領先水平的林楊挺教授,還有分別從英國、加拿大等國回來又再度回到他身邊的鄒永廖、李春來、劉建忠幾位。

2003年,隨著“嫦娥工程”公布於世,李春來、鄒永廖隨歐陽自遠一起浮出了水麵。李春來現在是“嫦娥工程”五大係統之一的地麵應用係統的總設計師,鄒永廖擔任地麵應用係統的副總指揮,劉建忠擔任地麵應用係統的副總設計師。國內不少媒體上刊載有介紹月球與月球探測等方麵的科普文章及相關消息,鄒永廖便是作者之一。從這時起,已經失散十幾年的大學同學紛紛與他恢複了聯係。

2004年10月,是中山大學的百年校慶。同學們相約一定回去。可他此時已擔任“嫦娥一號工程”地麵係統副總指揮,工作太忙,參加不了校慶那天的活動,但同學們還是要他無論如何回來見見麵,校慶結束了,大夥兒可再舉行班慶。他利用星期天趕了回去,還有二十多個同學等著他,大夥兒在一起歡聚了兩天。

當年都是學地質的,現在不是做生意,就是搞工程,或是金融界的成功人士,“守身如玉”的隻有他一個,而且誰掙的錢也比他那份死工資多得多。但同學們對他的那份親切與熱忱,恍若他是當年潛入白區、戰鬥在敵人心髒,如今又回到豔陽天下的地下黨。聽了他的一番介紹,有同學感慨,比起你們在地球上琢磨月球,一下覺得自己每天拚了命地賺錢十分可笑。

又有同學說:永廖,以後隻要你回廣東,不管是出差,還是探親,吃住行我全包了,你可一定要給我這個支持“嫦娥工程”的機會……

一個專業的自尊與榮譽感就是這樣煉成的。

在地化所,像鄒永廖這樣有著前冷後熱心態的研究生恐不在少數。像歐陽自遠這樣德學雙峰的導師也不在少數。可以預料,隨著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不斷實施,地化所不但將承擔起更多更重要的國家科研項目,而且,還會成為我國天體化學、地球化學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歐陽自遠有過兩次調離地化所的機會。

一次是1991年,周光召院長再三要調他回北京,任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周光召後來又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他不能不服從。對我國的資源與環境,他不但比較熟悉,也願意為其得到科學地管理出些力。他答應做這個局長,卻提出不遷戶口,不遷工資,給中科院打工,打完工要回貴陽。

為什麼?他說:做個局長在北京退休沒有多大意思,回地化所我還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