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抹不去的第二情結(2)(1 / 3)

還有一次就是月球探測計劃的製訂、論證中,眼見他在北京、貴陽間幾乎獵犬般氣喘咻咻地跑,有看著的人比他自己還要累,組織上又一次力促他調回北京。趁這個機會,為便於工作,他請國家天文台一次接受了李春來、鄒永廖、劉建忠等幾個年輕人,自己卻仍是不遷戶口,不遷工資。

此外,這十幾年間,先後有江西、廣東等方麵聯係,想聘請他為南昌大學、汕頭大學等高校校長,他辭謝了。又有國內幾個名聲如雷貫耳的單位盼望他去,即使去不了,掛個名也成,一樣給他豐厚的年薪和其他優裕的待遇,他也予以婉拒。

地化所讓其如魚飲水,或者如歐陽自遠所說——地化所是我的根,人們可以理解。

倘若說貴州也常讓他魂牽夢繞,這可能就有人懷疑了,這是不是他在作秀?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難怪公眾眼光毒啊,在嘴裏對貴州一往情深,或是對其他地方的山山水水、升鬥小民自稱念茲在茲的人,被一副冰涼的銬子給銬走的還少嗎?其中暴得最大名的,就是1993~2002年期間任貴州省委書記的劉方仁。

貴州多山,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全國人民在知道“黔驢技窮”這個成語的同時,也一般聽說了這裏“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人無三分銀”。

人口應有數百萬的省會城市貴陽,坐落在群山之間促狹但還算規則的山間平地上,其他中小城市也大抵竊來一塊巴掌大的飛地,寄寓於嵯峨山勢之間。此外,無論是在飛機上俯瞰,還是在高速公路上張望,無論是在六盤水、安順等地,還是在黔西、遵義城郊,觸目所及,皆是千峰萬嶺,千溝萬壑。

貴州省農業土地麵積隻有2.3%,主要集中在各種山間盆地、穀地或者窪地中,其耕地量少質差。為了達到農業生產和增產目的,建國以來許多地方被迫走上毀林、毀草開荒的道路,“坡耕地”和“大規模墾殖”耕地因此應運而生。過度墾殖卻加劇了水土流失,也加劇了山林土地的石漠化。

石漠化為我國南方濕潤石灰岩岩溶地區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喀斯特本係今克羅地亞伊斯特拉半島西北一處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其岩溶地貌發育得十分典型,後世界地理學界逐漸采用“喀斯特地貌”這一說法。該類地質遇雨水後,易發生溶蝕化學反應,非常脆弱。若喀斯特生態再與人為因素相互作用,便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資源流失,導致岩石大麵積裸露或堆積地表,而呈現出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這就是石漠化。

石漠化嚴重的地方,石頭一叢叢、一堆堆地竄出土壤,嶙峋而猙獰。一畝農田裏,石頭占了一半還多。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間,土層薄而貧瘠,莊稼疏且瘦弱。有的地方甚至不見片土,連沙漠都不如——至少沙漠裏許多地方還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長,這些地方卻可以說是寸草不生。

據統計,貴州省石漠化的土地麵積已達35920平方公裏,占貴州省國土總麵積的20.3g%,而且,土地石漠化還以每年90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

幾年前去貴陽,晚上八點鍾光景,在火車站對麵的沿街馬路上,便開始聚集三三兩兩的婦女,她們一見到外地旅客模樣的人,就上前搭訕:“住旅館嗎?老板,帶你到便宜的地方”;“小弟,來看錄像吧,八塊錢看通宵”……

這群招攬生意的婦女,有四成以上為中老年婦女。路邊快餐店老板告訴記者,這些婦女多是從畢節、安順這些地方來的,“也是窮得沒辦法,地裏沒有土可以種莊稼,山上山下到處都是石頭,不出來怎麼辦,拉一個客人能提成三塊錢,這麼大年紀又能做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