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盛世”的鍾聲為誰而鳴?(1)(2 / 3)

而這些年代到底“盛”得如何,他們是不會去較勁追索的。與趁夜色裏在城市的街頭角落裏張貼被稱做“牛皮癬”的小廣告的人們一樣,他們大抵也是受某種利益的驅動。不過與前者必須偷偷摸摸、竊竊私語不同,他們卻可以光明正大,調高八度。當“嫦娥一號”順利上天之後,他們更有理由如趨狂瀾,如飲狂藥,掀起再一輪“盛世”的大合唱!

在采訪鄒永廖時,他對我說:你千萬不要寫在探月工程中我國如何如何“國際先進”一類的話。

也許是因為當下誠信的缺失,已經到了連“博士”、“博導”、“美女”、“處女”都可以在流水線上大把地製造的地步,他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並視之為貫穿本書寫作中一個神聖的囑托。

無疑,在月球探測I程上,我國現有的“長征”係列運載火箭已具備了發射衛星的能力。但是,以運載能力為例,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歐洲航天局的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都超過了我國,其中最大的推力達到了二十六七噸。而我們的火箭能夠送到月球的重量,包括燃料在內,不超過四噸。要想實現載人登月,必須首先保證人能夠安全返回,人才是第一位的。為了這一目標,登月時不僅要帶上發射時用的東西,還要帶返回時用的東西,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這些東西加起來重量起碼在30噸以上。

雖然“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率超過了90%,但是該係列12種型號的運載火箭隻進行了七十多次的發射,平均每種運載火箭六次左右,發射次數還太少。而且,目前“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使用的助推劑是四氧化氮和偏二甲肼,這些推進劑有一定的腐蝕性和毒性,不利於環境保護,國外現在都已經開始使用氫氧、煤油等清潔助推劑。因此,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可靠性和環保指標等問題,都將有可能影響到中國航天事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研製衛星及衛星軌道的設計上,我國已取得了豐富的技術積累和經驗。在此次“嫦娥一號”奔月過程中,必須進行二至三次的軌道修正,以及時觀察衛星的軌道運轉情況,如有差異,就得馬上修正。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當衛星進入月球引力區時,要對衛星進行適時“刹車”,由其被月球引力捕獲。倘若“刹車”晚了,就得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車”早了,則會飄向太空。這是一項非常核心的技術。經過反複的設計與核算,我國科學家突破了這項技術難題。

然而,載人飛船與衛星不可同日而語。前者在功能要求、可靠性、技術等諸多方麵,都與後者有著巨大的差別,我國在這方麵尚無技術積累,經驗亦無從談起。像一張巨幅白紙一樣擺在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麵前的還有,宇航員出艙技術,宇航員在月球表麵暴露活動技術,指令倉與登月倉的交會對接技術,這其中也涉及方方麵麵的大量難題需要解決。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與將衛星送上月球比起來,更困難的是精確測控技術和數據通信技術。我國現有的測控網是為地球衛星設計的,測控距離和測控精度離月球探測尤其載人登月還有很大的距離。

飛往月球的衛星要與地麵聯係,並受地麵控製,同時反饋回信息。地球大約24小時自轉一圈,同時月亮27天左右繞地球公轉一周。而我國的國土所覆蓋的時區有限,當我國國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表麵轉到背向月球方向時,將無法觀測到衛星。當衛星運行到月球的背麵時,地麵上也將無法向其發送指令,收不到它發回的信號。還有,地月間38萬餘公裏的距離,即使是無線電波也要走1秒多鍾,對衛星的測控必然會出現時間上的延遲。倘若不能保證及時有效的數據上傳和下載速率,衛星即使發射成功,也極有可能傳不回信息,甚至會失去控製,成為一個飄浮在太空裏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