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盛世”的鍾聲為誰而鳴?(1)(3 / 3)

這便是讓國際航天界都感到頭痛的“遙測瓶頸”。

為了打破這一瓶頸,美國人大動幹戈,不計血本,在全球建了三座測控站,除了設在本土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座,還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和西班牙的馬德裏各建一座,每一座相隔120度,以保證總有一個站能觀測到衛星。此外,美國還有數座直徑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線,已經具備了探測太陽係的能力。

相比之下,在此次“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中,我國已在原來用於測控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的USB係統外,再增加了一個名為VLBI的測控係統,該係統主要由上海和烏魯木齊25米的天線,新建的北京密雲50米的天線和雲南昆明40米的天線組成。後兩個天線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天線。即使如此,所能觀測到的衛星的時間一天裏大概隻有6—8個小時。為了實現一天24小時觀測,還得與國際間聯合起來,利用別國的天線共同連接以測定其位置……

從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算起,到絕對體現了中國人邁向深太空領域並決心擁有一席之地的“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已經過去了三十八年。

恰如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所歎:“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三十八年前,美國人的腳印踩在了月球上。三十八年後,美國人的心目中,雖然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是人類曆史上最富激情與勇氣的一大步,並將成為人類史詩的高亢一節,但是高科技雲錦般的光芒,翻開了後冷戰時代嶄新的一頁,“阿波羅計劃”中所用過的全部飛船、火箭以及所有的技術,現在幾乎都過時了,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美國將再一輪載人登月的時間表定在了2018年。

有國人肯定驚訝:照著“阿波羅”的路子走下去就行了,美國人真是吃飽了撐的……

坐牛車可以到羅馬,坐火車可以到羅馬,乘飛機可以到羅馬。

坐牛車到的,隻是一輩子老臉上風光了一回;

坐火車到的,開始與這個城市有了皮毛的接觸;

乘飛機來的,則肯定如榫頭一樣打了進去,多少還有將羅馬當作自家後花園的意思……

當意識形態的高燒譫語漸漸退去,各自的實際利益與客觀可能像動脈、靜脈一樣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手足行止時,中國人過去所熟悉的“大躍進”式的趕超,便成了一盒潮濕了的劃不著的火柴,一塊落在地上再也拾不起來的豆腐。在中國的探月計劃公布於世之後,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也紛紛拋出了各自的月球計劃。從中你會發現盡管每個國家的工作進程非常相似,追尾頗緊,但在真正登月上,這些國家的時間表都排在了美國之後。

對於國人關注的載人登月問題,歐陽自遠在第三十六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說——

在今後的十年之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載人登月,這就是現實……

我們中國一次也沒有上去過,哪能那麼快就能載人登月?

遑論登月,就是在探月階段,從第一期的衛星繞月探測,到第二期的月球車軟著陸以精細地探測某一區域,中國已經落後於美國、歐洲、俄羅斯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