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高盛成了阿裏巴巴,打開了一扇藏有巨大寶庫的山門,在成山成穀、耀眼逼人的無數金磚裏,中國擁有最大的體量。
這是不是神話呢?若不是神話,隻比較國家間的經濟總量GDP,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時下中國GDP的體量已經很大,但是十三億人口一除,人均GDP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還屬於國際援助國的範圍。GDP雖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高速成長的指標,但是它不能衡量的東西太多了。至少有,它不能衡量這個社會為高速成長付出的生態成本;它不能衡量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它不能衡量社會福利的增長。所謂社會福利的增長是三大要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義務教育。
今日古巴的GDP約為二十億美元,人均不過兩百美元。古巴卻擁有社會主義標淮的社會福利製度,國家負擔了人民最重要的支出,社會保障體係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專家分析,如果加上由國家完全承擔的費用,古巴人平均月工資的購買力水平至少在兩百美元以上。在古巴上學和醫療全部免費,百分之九十的古巴人擁有統一分配的住房。(2006年8月io日《南方周末》趙淩《“迷人”的卡斯特羅》)
我想,這該是已經八十歲的卡斯特羅在掌控這個與美國咫尺之遙的島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無數次暗殺沒有得逞,外交孤立沒有得逞,經濟封鎖也無法得逞,最後唯有時間和自然規律能打敗他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當下社會,社會福利對許多人來說還很不夠。
看起來,銀行裏居民的儲蓄量一直在上漲,究其深層原因,卻是社會保障體係至今沒有建立起來,人們隻能自己給自己上保險,不敢輕易去消費。而且,老百姓本來錢就少,高達十幾萬億的儲蓄量裏廣大的一般民眾隻占五分之一。據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孫立平先生證實,落到每個普通民眾儲戶頭上的,平均隻有2700元。這意味著,在北京一個三口之家的存款,隻夠買三環之外一平米的房屋麵積,四五戶人家的存款加起來,或許能買一個巴掌大的衛生間……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曾經測算過,中國在基本民生方麵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一。
GDP更不能衡量人民是否快樂、祥和。不妨看這樣幾個數據——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位居第一百八十八位,在191個成員國中排倒數第四位。有數據還顯示,每年有接近50%的病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卻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
從絕對數字上看,世界上大學學費最高的是日本,一名大學生一年費用折合人民幣約為十一萬元。但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三十多倍,從支付比例看,其國民支付這筆費用僅相當於我國居民支付三千五百多元!而我國現階段大學費用支出,包含學費、住宿費等所有開支,平均每年在一萬元以上,有的僅學費每年就超過一萬元。
還有一個案例。據《新京報》2006年6月24日報道,一男子在北京龍潭公園東側護城河野泳時溺水身亡,屍體沉入河底。聞訊而來的警察經過詢問後,讓遇難者的哥哥陳某拿出八千元打撈,警方才能聯係打撈隊。由於付不出這筆錢,陳某在河邊苦苦等候了一天一夜,直到弟弟的屍體浮出水麵……
國內的許多政府大院有著世界各國政府中最顯赫的辦公大樓,最氣派的大小車隊,最高昂的運行成本。可在首善之區的一級政府,卻不願從自己兜裏掏出區區八千元來,打撈一名顯然是窮人溺亡的屍體。這是對公民生命尊嚴的漠然,還是公共服務體係的嚴重缺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餘暉先生在一篇評論中說——
我們的理想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悲哀的是,在許多地方,我們放棄了好的社會主義,卻學到了壞的市場經濟,或者說我們保留了壞的社會主義,卻沒有學到好的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