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厚重的鄉土情懷,雖無有形的威懾力,卻深深地滲入包括英雄在內的所有人的骨髓,代代延續,不會隨長河流逝而變得輕浮,不因江山易主而失去本色。我們沒有權利選擇出生地,但生命一開始就為我們選擇好了最後的心理坐標,每個人從屬於自己的位置出發,畫出的生命曲線盡管沒有規則,但都有一個向心力,直到最終回到原地。一代代地延續著,不曾間斷。
漂泊路上,行囊裝歸心
唐人街,一個閃耀著光華的名字,隨著中國人漂洋過海,在異鄉紮根成長。唐朝在中國意味著盛世,在外國人的記憶裏,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似乎習慣地停留在那個萬國來朝的時代。在海外,華人華僑聚居的地方便被稱為“唐人街”。唐人街也被稱為華埠或中國城,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地區聚居的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經成了中華文化區的代名詞。如今,唐人街遍及世界各地,遠至倫敦、巴黎、溫哥華、多倫多等地。
出國旅遊,在唐人街我們能找到滿心的歸屬感。不僅僅是看看同胞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餐飲、購物、曆史文化都充滿親切感,甚至一百年前的中國特色還保留著。有人開玩笑地說,唐人街是中國遺落在世界各地的“孩子”,比國內更有傳統的純樸風味。
幾百年來,千千萬萬雙黑眼睛抱著對明日的期盼,來到了人生的第二個起點。幾代人的辛勞才有了安逸的生活,物質的滿足掩蓋不了精神的煎熬,生活中太多新事物重構了他們的世界,組合成新的記憶。
文化的火把熊熊地燃燒起他們熾熱的情感。海外僑胞們不會因為自己身處異地而忽視過年,相反,過年的味道更濃烈。撣塵、布置屋子、準備年夜飯、拜年和祭祖等,這些在國內很多城市已經銷聲匿跡的風俗在海外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在美國紐約,農曆新年,帝國大廈連續三天亮起紅黃兩色彩燈;華裔新生代也重拾古老的傳統,在紅包裏裝硬幣;在悉尼,華埠農曆新年時,特別亞洲市場開市三天以示新年慶典,並舉行中國農曆新年大巡遊活動;在突尼斯,大紅的燈籠高高掛,中國春節文化周高調登場……
曾經是一個簡單的行囊,裝著樸素的夢想去了遠方,不曾想,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烙下了深深的中國印跡,一點一點地累積,裝點了陌生世界的第二個家園。遠在海外,大洋阻隔,中國人對家鄉的思念沒有斷,他們靠著傳統習俗維持著對家鄉的情感。
當然,中國元素到了海外也多了些新鮮的色調,我們講究入鄉隨俗,到了他鄉,文化自然有了更多的變化。聖誕節是民俗節日,西方家庭在那一夜團聚。生活在國外的華人,他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勤奮忙碌的他們也入鄉隨俗地過聖誕節,既多了一次與朋友相聚的機會,又促進了彼此的感情。在東南亞,華人因深厚的文化影響而長期保留民族特征,但因與當地居民雜居混血以及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華人華僑正日益接納當地成分,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並存的局麵。華人文化與東南亞當地文化的雙向互動由此產生。
這是尋求生活穩定的一個適應融合的過程。遷移的文化常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唐人街像是一個華僑尋求心理歸宿的港灣,從這裏起錨,中華文化不斷和各地文化碰撞交流。
海外的華僑們不僅融入當地的生活中,而且在當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係榮譽教授、東亞圖書館榮譽館長錢存訓博士獲得了華盛頓的美中政策基金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以表彰錢教授多年來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以及學術研究方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多是迫於生計才出來闖蕩,辛勞一生隻為家人過上幸福生活,再好一點就是造福鄉梓。他們一旦取得了成就,最先想到的是家鄉,能為家鄉做點什麼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曾說過,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海外移民不是最多的,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海外移民對祖籍國滿懷深情的愛。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華僑乃革命之母”,形象地說明了華僑和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緣。的確如此,在20世紀初期,廣大海外華僑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他們對孫中山先生忠心耿耿,赤誠一片;而孫中山先生對他們則是推心置腹,熱情關懷,勉勵有加。
在將大量中國名牌產品引入全球市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成為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領路人。由中韓企業和旅韓華僑共同籌建的坐落在韓國首都的“一山中國城”先後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尋找合作夥伴。
在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60%以上的外來直接投資來自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而世界級企業的紛紛落戶也與他們的牽線搭橋密不可分。中國“三大僑鄉”之一的廣東江門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陳衛國說:“祖籍在江門的華人華僑有370多萬,近年來前來投資的僑資企業有近300家、資產約20億美元,他們還想方設法引來了日本三菱重工、法國達能、新加坡金鷹集團等國際巨頭,華人華僑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更加激發了海外華人華僑的愛國熱情,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捐款在第一時間送達國內。為抗震救災獻愛心、捐善款的華人華僑既有富商巨賈,也有草根平民;既有白領精英,也有打工學子;既有耄耋長者,也有稚嫩孩童。捐錢雖有多寡,境界卻無差別,不分多少皆是愛心,一分一厘顯露真情。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光榮傳統在華僑心中早已深深紮根,樂善好施、救濟同胞、回饋社會,是華人華僑長期樂做的善事。
傳統文化給了我們強大的向心力,任何時候,世界的任何角落,隻要炎黃血液還在流淌,中國人的愛國心就不會消失。唐人街、民俗風情維係了漂泊海外的華夏兒女的情感,時刻構建他們共同的記憶。家門前的一棵槐樹可以讓人魂牽夢繞,兒時的雞毛毽能夠封存幾十年的童年歡笑。遊子們雖已在海外重新紮根,但最初的根基還在遙遠的家鄉,從那裏延伸出無數的根須,條條編織著舍不下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