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製度是中國古代專製王朝的一項根本性製度,是“民之大紀,國之治端”(南朝齊高帝蕭道成語)。戶籍是封建農業帝國維係統治的方式,承載著王朝政府的多項功能,如社會控製、公共管理、兵役征集、治安保衛、征收賦稅,等等。

從秦代統一文字、度量衡,到漢代一整套管理製度的建立,中國即使經曆了戰爭和改朝換代,依然運轉有序。在這一套製度中,政府組織機構即郡縣製起了重要作用。它有利於國家組織人民進行生產、生活,令整個國民經濟按部就班地有序進行,雖然它帶來保守和不自由,但是它也傳承著一個文明難得的穩定性。

古老的戶籍製度用來控製人口流動、征收稅款,便於統治者統治國家,戶籍製度沿用至今,原因當然不是為了統治人民。如今的戶口製度,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權利,同時也便於個人身份識別和人口統計,這一點與古代戶籍製很相似。

戶籍製度控製了流民的產生,自然有利於地方文化的保護,同時人們對於隸屬地也有一種“家”的歸屬感,例如不同地方的人稱自己是東北人、山西人、廣東人一樣。不僅如此,戶籍製度也是中華文明及地方文化相對固定且保留完好的原因之一。

君不見一部中國史,治亂更替,對峙融彙,但始終割不斷共同的文化傳統,皆因中華民族團結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文化一脈相承,縱使坎坷,但是因為民眾的“戀家情緒”,民眾的自我意識和對國家文明的認同感始終不滅。戶籍製度就像一根紐帶一樣,把人們聯係在一起,同時又分成體係推入到整個社會體係當中。這種社會製度的“有序性”使得中國的文明體係不會因為人們搬遷離家就“無序化損耗”,實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茶·中庸·內在精神的穩定性

盛夏七月,呼一二賓朋,共入山中清幽的亭子,聞鳥語花香,看山澗流水,享受習習山風。這時,有一種東西最不可缺,那就是一壺好茶。身邊帶著上好的茶葉,取山中甘洌的泉水,以炭火將之燒開。待三沸後,茶湯煮好,均勻斟入各人碗中,雨露均施,同分甘苦。嘴邊的茶香沁入腦中,一時間性情寧靜、萬物和諧。即便此時有人大罵你一頓,估計你也不會生氣,反而一笑置之。

中國是茶的故鄉,所以中國人向來離不開茶。“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的這一茶聯,充滿了佛家智慧,而道家、儒家亦愛茶。

表麵看來,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旨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誌,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其實這種表麵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依托。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其實就是教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

孔子曾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被譽為儒家的最高道德。由於沒有明確的內涵,人們對於中庸的解釋曆來眾說紛紜。現在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調和”,這是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義,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

“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學說,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想方法,強調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以達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則是適度、恰到好處。中庸思想,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大性格特征,有人說,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熱、興奮,但也容易偏執、暴躁、走極端,動輒決鬥,很容易對立;中國人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