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中庸之道,內外協調,保持平衡,不走極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使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穩健篤實的民族性格。從人類長遠利益看,中國人思維方法或許可盡量減少人類不必要的災難。
餘秋雨先生在談到中華文明能夠長久延續的原因時,特別講到了中庸思想對國人的影響,他說中國人不喜歡極端,最早是從農耕生態四季輪回中產生共識。這種農耕共識,提煉、升華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極端中找到了一個交集點、合適點和恰當點,在這個交集點上,處在極端狀態的人都在其關愛之下,“中庸之道”也就產生了一種自我保護機製,並延續至今。
其實,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宗教、哲學中,都有中庸之道的思想,並且以不同的形式——神話、格言、教義、哲學論著等表達出來。除了中國,還有諸如古代希臘亞裏士多德的“中道觀”,古印度奧義書、吠檀多“不二”哲學及後來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空觀)哲學,還有伊斯蘭《古蘭經》中的中道思想等。這些“中道觀”在各文明的早期哲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成為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對後來的文明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除中國外,其他文明都沒有走“中庸之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形態,構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格局。
就西方文明而言,亞裏士多德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後來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基本思想源泉,而他以後的西方哲學家很少有人提倡“中道”,所以西方文明在其後的發展中總是從一個極端追求跳到另一個極端追求,在動蕩、跳躍、斷裂中發展到今天。對此,羅素曾尖銳地批評,說西方人“有‘什麼都不過分’的格言,但是,事實上,他們什麼都是過分的——在純粹思想上,在詩歌上,在宗教上以及在犯罪上”。
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中庸之道已經滲透進中國人的靈魂中,它提倡“和”的精神,講究平衡,講究“度”,這些都使得中國人的精神具有內在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使得中國人在麵臨一次次改朝換代、一次次災難時,依然忍辱負重而不是與自己的對立麵一起毀滅。當然也有特例,一些農民軍揭竿而起,但亂世過後,他們依然是新王朝的子民,重新過日子。這一直是中國很多啟蒙思想家所批判的,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性格中“羊性”太多,缺少血性,遵循“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原則,可是在中國人看來,如果處於弱勢地位,不懂得示弱與彎腰,以硬碰硬,結果一定是毀滅或者兩敗俱傷。而有時隻有韜光養晦,才能從頭再來。
與無邊宇宙和大千世界相比,人類生存的空間是那樣狹小。因此,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難免產生矛盾和衝突。解決這些矛盾,在西方人看來,就是要直線運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水火不相容,但中國人不這麼看。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界的關係上,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過度,破壞平衡。這是中國人的品茶之道,也是中國人內在精神結構的外化。
一杯茶飲盡,唯餘清香。漸漸進入和諧之境,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心中隻有一片寧靜,世界也隨之平靜下來……
第六篇 曆史的關口,中國何去何從
災難無情人有情,大自然可以吞噬生命,卻吞噬不了人們對生的渴望。離去的人上了天堂,活著的人獨自悲傷。天災難免,世事難料,不必過分悲慟,我們會像先輩們一樣,在麵對災難時,保持從容和樂觀,保持特有的韌性。
沒有一個國家是孤立的,當災難來臨,不僅僅是一國的災難,也是世界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