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佳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生動地勾畫出了黃河的壯觀景象。滔滔黃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湧來,驟然歸於二三十米的“龍槽”,形成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壺口瀑布。
粗獷、深厚、莊嚴、豪放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態。壯觀無比的壺口瀑布則是黃河的代表。
壺口瀑布位於陝西宜川縣與山西吉縣之間,地處九曲黃河中遊。壺口瀑布寬達3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麵達3萬平方米,僅次於貴州黃果樹瀑布,為我國第二大瀑布。
黃河流至壺口,巨流從寬300餘米的兩山之間奔瀉而下,河槽猛縮為30餘米,聚攏的河水墜入深潭,落差達20米,有如茶壺注水,壺口瀑布因此得名。由於地殼運動,岩石在此斷裂陷落,河水從高處橫麵瀉下,浪濤滾滾,水花飛濺。一團團水霧煙雲,慢慢上升,由黃變灰,由灰變藍,在陽光的照耀下,變成圈圈彩虹。明代詩人陳維藩在其《壺口秋風》中有雲:“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這是壺口瀑布的真實寫照。
更為神奇的是,黃河流入壺口以後,在流經一個長1000米、深30米的“龍槽”後,似乎隱身匿跡了。這個“龍槽”其實是一個彎彎曲曲的石峽,它像一條搖頭擺尾的巨龍,壺口是龍頭,一口吞噬巨浪;孟門是龍尾,腹泄黃河水向下遊。
在壺口瀑布正中,黃河水跌宕的地方,有一塊油光閃亮的石頭,在急流中上下浮動,這就是著名的“龜石”。這塊奇異的龜石,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大禹治水時立下的寶石,有的說是女媧娘娘補天時遺留下來的一塊神石。這塊石頭能隨水位的漲落而起伏,不論水深還是水淺,石頭總能露出水麵。遠遠望去,兩側的黃河水滾滾撲來,掀起重重浪花,猶如二龍戲珠。
壺口瀑布落差很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狹長幽深,水流湍急,給船隻通行帶來很大的困難。就連飛鳥也畏懼瀑布的奔騰呼嘯、雲煙迷漫,而不敢飛過去。因此,人們常用“飛鳥難渡關”來形容壺口瀑布的險峻。過去,從壺口上遊順水下行的船隻,不得不先在壺口上邊至龍王處停靠,將貨物全部卸下船來,用人擔、畜馱的方法沿著河岸運到下遊碼頭。同時,靠人力將空船運到壺口下遊水流較緩處,再將船放入水中,裝上貨物,繼續下行。這就是著名的“旱地行船”。這種方法很費力氣,常常需要上百人拚命拉纖。現代,由於公路、鐵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壺口附近黃河大橋的修建,人們再也不用在黃土高坡上跑旱船了。
黃河水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也孕育了豐富久遠的曆史文化。在黃河壺口瀑布的兩岸,你可以領略大禹治水的遺跡,可以找到伏羲廟的遺址,還可以看到古炮台、清代長城等人文景觀。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熱情豪邁,以頑強的意誌在黃河兩岸生生不息。節日裏,他們會表演威風鑼鼓,鼓聲震天,威風八麵,與身後氣勢磅礴的黃河水交相輝映,成為最動聽的“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