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裏洞庭,納四水之靈氣,挾長江之氣勢,晝夜不舍奔騰入海。洞庭湖兩岸糧滿倉、果飄香,“洞庭魚米鄉”天下美名揚;更有數不盡的神話傳說、千古佳句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間,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900多年前,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寫下了“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千古名句。從此,“洞庭天下水”為世人所知。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曆史上洞庭湖曾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有“八百裏洞庭”的美譽。但是近百年來,由於洪水的侵襲、泥沙的侵入以及人們不斷圍湖造田,洞庭湖的麵積正日益縮小,由原來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現在的2625平方千米,已退居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了。
洞庭湖是一個構造湖,由燕山運動斷陷形成,湖底地麵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形成外圍高、中部低的碟形盆地。盆地的邊緣有海拔在500米左右的桃花山、太陽山等山地以及海拔在250米以下的環湖丘陵;盆地的中部是由河湖衝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
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北分鬆滋、太平等長江支流,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因此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遊的洪水壓力。洞庭湖流域的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6.4℃~17℃,而且雨水充沛,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加上洞庭湖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每到豐收季節,這裏便是糧滿倉、果飄香。“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道盡了洞庭湖自古以來作為天下糧倉的美麗與富足。此外,洞庭湖還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魚基地,有數百種魚類生活在這裏,每年魚的產量都在萬噸以上,使洞庭湖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放眼看洞庭湖,隻見煙波浩淼,湖山輝映,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洞庭湖景致最秀美處當屬君山了,它位於洞庭湖的一個島上,由大小72座山峰組成。山上長有終年青翠的湘妃竹,舜帝二妃萬裏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於此地。相傳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就在竹林邊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了斑竹。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竹子叫做湘妃竹。至今,山上仍然可以找到二妃墓、湘妃廟等古跡。這美麗的傳說留給後人無盡的感歎。
古往今來,洞庭湖這片水鄉澤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腳步啊。在我國所有的湖泊中,吟詠洞庭湖的詩句是最多的。李白曾在這裏看長沙日落,寫下了“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的詩句;杜甫曾登上嶽陽樓眺望洞庭湖,發出了“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的感歎;孟浩然也曾被洞庭湖的浩瀚震撼,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激揚文字……這些千古佳句使人們陶醉在洞庭湖的詩情畫意中,也豐富了洞庭湖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