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記滇西北的幾個喇嘛寺——中甸歸化寺(2)(2 / 3)

(1)凡達賴“坐床”,要去送禮朝賀。

(2)本寺活佛“轉世”,要到西藏“查書”,決定尋找方向(這一點使西藏可以過問歸化寺尋找活佛繼承人事)。

(3)本寺活佛地位高下,由西藏排定。據喇嘛自己說,往往要視送禮多少決定,至於宗教上繁文縟節不過是表麵文章而已。

(4)曆史上“掌教”(“喀姆”)亦由西藏指定,歸清以後才改為“格西”推舉,但要通知西藏認可。

(5)凡是喇嘛必須入藏朝拜,到三大寺學習,否則不能成為正式喇嘛(“格弄”)。而在西藏逗留期愈長者,回來地位愈高。

以上雖是宗教上的聯係,通過這些聯係西藏對歸化寺仍有很大的影響、此外,西藏和中甸的經濟的聯係一直是很密切的。從淸代起,雲南的銅要經過中甸運輸入藏,以滿記寺廟對銅的大量需求。西藏甚至定期(三年一次,或五年二次)派“銅官”帶土產到雲南送地方官,然後把銅運回去。中甸要為這些來往官員及貨物準備的伕馬。至於雲南的茶葉,大部分是經過中甸運入西藏的。西藏運入雲南的主要是藥材,後來加上洋貨。歸化寺中的“聰本”經營的主要便是這種溝通滇藏的貿易。

二麗江的五大寺

——福國寺、文峰寺、指雲寺、普濟寺、玉峰寺

在麗江城郊有五個喇嘛寺,它們的名稱是福國寺、文峰寺、指石寺、普濟寺、玉峰寺,合稱為五大寺。

五大寺自稱屬喇嘛教中的紅教(指噶瑪噶舉派中的紅帽係,參見《從文物考古材料看滇藏關係》),它們和另外八個紅教喇嘛寺(維西的達摩寺、蘭經寺、太平苑、壽國寺、高黎貢山的普化寺、魯甸的靈照寺、吉星寺、巨甸的興化寺)同屬滇西北喇嘛教紅教一派的重要基地,人們常稱之為紅教十三寺。至宗喀巴宗教改革後,黃教興起,其他教派勢力在康藏地區即趨衰微。但在麗江地區,黃教卻不盛行,它們還未能在此喇嘛教分布的最南邊緣地區取紅教地位而代之。

喇嘛教不是麗江納西族唯一的宗教信仰,但解放前納西族人民信仰該教者頗多,其影響之大不如納西族固有的“東巴教”,卻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五大寺中的喇嘛絕大多數都是納西族,隻有少數藏族和漢族。

寺廟建築為漢式,屋簷高翹,屋頂覆瓦。寺中多收藏文物,如文峰寺、福國寺收存有明末清初留下的田契、賬簿、建寺執照等。文峰寺中保存銅鼓一具及長達三丈三尺的跳神用長幡,尤為珍貴。

麗江喇嘛教不僅是納西族信仰的一個方麵,它的本身也頗具研究價值。第一,麗江是喇嘛教分布的最南邊緣,這就不能不使此地喇嘛教帶有許多特點。第二,麗江喇嘛寺全屬所謂“紅教”,要研究這一古老教派的有關問題,麗江也許是比較合適的地區之一。因此,弄清楚麗江喇嘛寺的情況,對於整個喇嘛教的研究工作也並不是沒有助益的。

五大寺的創始喇嘛教傳入麗江地區不晚於明代末年,五大寺中建寺最早者的曆史可以上溯到這一時期。徐霞客的《法王緣起》(見丁文江輯《徐霞客遊記補編》,有雲:

庚戍年,二法王曾至麗江。

按二法王即喇嘛教之活佛5庚戍年當指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是年麗江地區已有來自西藏的喇嘛教領袖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