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一百年以後,吉田茂在《激蕩的百年史》一書中總結道:“一切文明在基本上都包含著冒險精神。”是的,明治時期甚至有人提出廢除漢字,使用羅馬字母。結果是,1985年4月14日,鬆山市“全日空木尹兒”這個飯店招牌引起了我的興趣。前三個字“全日空”無疑是從中國引進的。後三個字則是英文飯店Hotel的日文音譯。日本的年輕人很有一些偏愛美國風情的。會動腦筋的日本商界,便在東京郊區開辦了一個“美國村”。村裏是美國式的快餐店,美國的流行音樂,美國的遊戲,美國的生活方式。從1983年開業以來,“美國村”平均每天接待顧客一千五百多人。日本的商標很多是“全盤西化”的:
SHARP(夏普)、SONY(索尼)、SANYO(三洋)、NATIONAL(鬆下)等等。這種不管不顧的、沒頭沒腦的“拿來主義”,使日本成為一個同時具有突出的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教育與現代文明,互相撞擊著,融合著。橫濱市鶴見區的寺廟裏幾十名和尚:全都會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寺廟事務。日本把儒家思想的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西方文化交融、改造,建成一種終究絕不同於中國,也絕不同於美國的生活形態。
一些美國人稱日本的經濟為“儒家資本主義”。鬆下公司的一個重要分公司的董事說:“也許鬆下的最終勝利,是源於西方理性主義和東方靈性主義的平衡。”日本的飲食也因為東西結合而產生了世上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以至日本國民的平均壽命超過了瑞典,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
日本人生命力強,自然和他們的“消化係統”健全有關。
從五十年代以來,他們對大量引進的技術進行咀嚼、消化,吸收,然後打出自己的產品。盡可能地買專利不買設備,或是買關鍵設備不買成套設備。從模仿走向獨創。日本從資源到市場都依賴世界,隻有靠技術立國,靠技術的優勢去作生存競爭。
日本在不設防地引進一切的表象下,頑強地堅持了本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把自己那些貼著英文商標的商品打進了英語國家,占領了國際市場。日本企業界每年的研究開發經費,一般占總經費的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七十。其中相當大的部分,用於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改進。1967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一台機器人。現在日本的高級機器人,占世界總數的大約百分之五十六,是美國的五倍。汽車業,日本在1963年還比美國落後半個世紀。到了1980年,就趕上而且超過了美困。日本有的高級技術產品,對世界市場的占有量,高達百分之九十!
1985年7月,《紐約時報雜誌》在《來自日本的危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有的錄相機幾乎都是日本貨。其他如輕便計算機、手表、大型辦公室用複印機,摩托車市場的百分之九十五屬於日本……我們的汽車和鋼鐵工業最脆弱,也是日本人。攻擊的最大對象……1966年日本向美國輸入的汽車隻有六萬三千輛,到1970年,已增至四十一萬五千……當今年春天裏根總統宣布取消對日本汽車進口的限製之後,日本政府宣稱把對美的汽車輸出量增加到兩百三十萬,好象美國就是它的殖民市場似的。”文章進一步寫道:“今天——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四年後,日本人正在又一次地進行他們曆史上最聰明的商業攻勢,逐步地摧毀美國的工業。”
這裏的“商業攻勢”,潛台詞裏自然在對比四十年前日本的軍事攻勢——偷襲珍珠港。戰敗後的日本愈發視精神資源為一切資源的資源。日本引進的結果是世界性地從日本引進。中國和日本的外貿就占我們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引進,從根本上說是激發了日本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