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篇:樂然後知樂(2 / 3)

【講述】

我小的時候就知道一句響亮的豪言壯語:在廣闊天地裏煉紅心,在勞動的汗水裏洗私心!我土生土長在農村;上學時開門辦學在田頭;節假日為了生存下地幹活;高中畢業屬於回鄉知青,接受貧下中農在教育;做民辦教師的每個節假日還要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深挖洞,廣積糧,鬥私批修,再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和男勞力麵朝黃土背朝天,和女勞力爛手爛腳過夏天,許多原始的、樸實的、肮髒的活計都幹過,超出我年齡和心性的事做過。我幹過的活、做過的事是我一部人生草稿,一段爛泥天書。

前邊我講過,我四歲母親去世正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餓得實在沒辦法,和我八歲的哥哥帶著能成一斤稻穀的布口袋,偷偷到生產隊的田裏去抹稻穗,被生產隊長追得死屁狼煙;我五六歲就和我父親下河取魚摸蝦檢螺螄,冬天穿著單衣褲赤腳在上凍的水邊撈魚,上岸光腳不知麻木,像踩在雲朵上不踏實,回家熱水一澆上去像千萬根繡花針紮進全身的肉裏;七八歲就和生產隊婦女在周圍村莊檢雞屎,和父親蹬耙耙田,澆犁水,混點工分(10分工即一個工,分可以兌現3分至1毛5分錢,弄得好一天可掙5到10分工);來到車邏鎮上檢瓜皮充饑,還為父親撿拾煙頭(香煙屁股)回來給他抽,造成他老人家病上加病;我的童年在每年的夏秋兩季都是要偷偷地背著生產隊長下地拾麥子、拾稻穗;八九歲時冬天去牛房裏看牛:和牛睡在一間屋子,看著他們,夜裏給牛等屎倒尿,添加草料,在牛屎和牛尿的濃烈的氣味中吐故納新,春去放牛,下秋天服侍它下牛汪;十歲以後就常常和隊裏的婦女一起勞動了,比如栽秧、薅草什麼的,雖然活苦,但活軟,不壓大擔子,還可以多掙工分,吃點兒“軟飯”;十四歲上初中起到高中畢業,每天在中午放學要挑著父親拾的一擔狗糞送到家或送一程;吃過最飽的飯是上高中開門辦學時候,回家看到米壇子空大空,又回到開門辦學的生產隊去,別的同學交夥食糧,我沒有,大家(同學)就省點兒粥給我,另外可以免費吃到麥皮子做的黑饅頭,有一天生產多集體吃憶苦飯,是黃花草和大麥頭子加了點細糠糊起來的午飯,也許是餓壞了的緣故,我覺得憶苦飯特香,厚厚地吃了四大碗,吃得不能彎腰,晚上不能睡覺,放了一夜的屁沒有放完,第二天上農技知識課當著同學的麵和課堂上不敢放屁肚子漲得像個鼓,像受刑一樣痛苦;我開小型手扶拖拉機連人帶機一直翻進糞堂;我和男勞力學大寨做無名英雄,晚上悄悄地撂糞塘(把田裏一個人工開挖的塘裏的草糞一叉一叉地啟到塘的埂上來,做為栽秧的部分肥料),四個人要撂到大半夜,第二天沒有誰肯說是誰幹的好事;和那人們去挖棺材(盜墓),我為他們拎風燈(放風的煤油玻璃燈),照著他們挖棺材,可以分得一塊棺材板回家做水桶或割(做成)鍋蓋,一陣風吹滅我手中的燈,也吹得大家魂飛魄散;冬天去挑河(大小型水利工程),去湖濱拾草、挖腐植酸;上糧站賣糧,跳著糧食上大跳(打在地麵和高高的糧囤上的跳板,掉下來非死即傷);上城收大糞、裝氨水;夏天下河攪河草(撈水草),冬天下河揇泥上來搪草糞;挑擔挖墒、耕田耙地、蓋籽打凍法、捶草搞索是家常便飯;最難的是踩車(踩水車),都說人怕狠、鬼帕惡、踩車怕的十八腳,我親眼看到有人踩到最後十八腳的時候,口吐鮮血從水車杠上掉下來;跟他們一起唱秧歌、嗨小調、聽民間故事消除笨重勞動的疲勞;勞動之餘也去偷雞摸狗剝老鼠解除饑餓之苦;去看場、看瓜、看船(買公糧時)看四類分子;拉纖、拉田、拉板車;參加文娛宣傳隊演文娛、寫大字報;查釘螺、找卵塊、洗糞便化驗缸子;脫土坯、堆草堆、薅草打肉爬;曬稻、曬麥搶場、挖茨菰……細說起來有百種。至於家務活和事件也是一下子難說完:燒火做飯洗碗蕩盆不算什麼;放鵝放鴨養豬養雞養兔子多啦;張丫子、焐漁、打粽箬;種菱藕、栽山芋、下瓜;劈篾子、編籃子、做海大棚子(鬥笠);做老鼠夾子、黃鼠狼撲子、長魚鉤捕獲工具捕獲食物……還有過上當受騙的經曆;遇險生還的經曆;有過無數次出醜犯錯立即改過的經曆;有過數次自尊心乃至人格受到傷害和多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經曆;有著特殊家庭(如單親、留守、空巢、繼母)缺憾痛苦的經曆;有著善舉、好事、光榮、獲獎、被大麵積長時間誇讚的曆史……我親曆不一樣的生活、擁有非同尋常的歡樂,記住艱苦複雜的生存狀態、落後變態的勞動式樣,存儲不期而遇的事故、民間的離奇故事和疾苦聲……學到了許多生活、生存的語言和言語,記住許多痛、快樂、好玩的生活細節。廣闊天地,我流血、流汗、流淚的熱土,使我學會把謾罵和仇恨過濾成蜜蜂的歌吟,把粗糲的喘息和冰火般的痛化作了大愛之詩意……我豐富了人生,豐富了思想、豐富了語言,沒有說教,無需做作,拒絕空洞,而有著滿腔激情和趣味。

有了這些生活的底色,不同季節開不同的花;不同的課文說不同的話;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情景描述,使學生身臨其境。我教學《小英雄雨來》,學生在立體的話語建立起來的活生生的童年頑皮、機智的畫境裏也仿佛就是雨來;我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立體語言解讀苦難,學生替她疼,為她流淚,還給她寫信,想送她好吃的、好玩的,送她家的溫暖;《奇妙的房屋》,給學生一個個奇思妙想的飛翔……

【會心】

立體的語言可以營造感動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師生交流互動靈犀,升華語文生活的快感和美感。教學無小事,句句皆育人;大課堂小社會,老師的語言要有味。老師課堂教學的語言雖不是金口玉言或金玉良言,至少不是正確的廢話、空洞的花腔、照本宣科的扁平、單調無趣的蟬鳴、味同嚼蠟的蒼白、煩人的叨咕、不負責任的假唱……老師要借助文本的學習,把學生引入生存的正路,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激發生命的本質力量,啟迪詩性的智慧,點燃敢愛敢恨的激情,培養大愛求真的淳樸的情感,豐富無限的想象能力,拓展積極思維的深度,建立使學生智商情商得以充分發展的空間。課堂上的立體預言,應作為老師特別語文老師有效教學的不斷追求。語文教學是一次次的感動,一次次地打動學生的心靈,課文呈現的美景、真情、哲思無聲地撥動學生的心弦。老師立體語言把解讀的感動兌換成學生的感動,老師的立體語言惠及學生率真本性,拽住學生的實感真情,去深入細膩地理解、深刻全麵地把握課文內容。我老記住“大和尚講禪小和尚(聽者)聽得嘴張多大口水撒多長”的一幕,那麼津津有味!我們老師沒有立體的語言,是不能給學生帶來多少樂趣、多少啟蒙、多少活的知識、多少聯想和幻想的時空、多少活力四射激情飛揚的真心感動、多少蓬勃鋪陳茁壯向上土壤的,老師要敏感學生的需要為其有利終身發展而自覺形成立體語言、新鮮魅力話語,要自動向生活學習,主動向網絡學習,注意向不同領域學習,刻苦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學生學習,成為一個開口就能點亮學生心中神燈、燃燒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思維閘門、裝上語言的起搏器、給予享受語文的滋潤並在立體語言中豐滿生命的神奇的老師。

為學生化妝,語文課外的詩意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十一)

【理念】

語文老師不隻是教語文,他是幫助學生尋找快樂,感受快樂,表演快樂,體驗快樂,收獲快樂,批發快樂。語文的功夫在課外,詩外求詩,語文老師是有字的書和無字的書一起教,天書地書生命的書一把下。語文是浪漫的、詩意的,充滿愛意和藝術的活的教育,我當語文教師,特別直接教授語文期間,經常烘雲托月借東風,不放過語文課堂之外詩意生活的機會,比如學生演文娛化妝,我親自動手,懷揣美意和愛心,把學生裝扮成天使,從麵部到服裝,從外表到心靈,讓學生無與倫比地鮮亮、還原天生本來的真靚。而在我心裏好像孩子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或他們將來就是這個樣子,或比今天更亮。我喜歡看他們這個樣子,平時就是這麼讓人動心的,學生就是這麼可人。所以我沒有覺得和我的語文教學沒有關係,我就是認為這就是我語文教學一部分。

【講述】

我教書時是1975年,高中剛畢業,從校門到校門,還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機構調教過,教學經驗是空白,其它教師也是民辦或代課的,是經過“文革”教師青黃不接臨時“亂點鴛鴦譜”拉郎配填補空白的,無法透視拜友。可以說是不知天高地厚,隻照著自己的鏡子自打扮,沒有別人的鏡子可照,好醜自知。不過也能“無心插柳柳成蔭”,演繹令人難忘的詩意,幫助我的語文課堂有生活、文化、藝術體驗。

那時課堂和課餘常編演一些情景劇、課本劇、歌舞小節目。演得好的還送文娛到場頭、田頭,後來還去為孤寡老人、五保戶演出,參加鄉(公社)區縣文娛會演。演文娛既是完成任務,也是借機展示,我們師生都很高興。後來成為我們小學素質教育的“八組八隊”長期固定的興趣組、隊的保留節目,當家“花旦”。平時借興趣小組活動排練文娛節目。節目排好,活動課鞏固鞏固,溫習溫習,不需要化妝。演出前都要精心化妝。那時條件差,都是因地製宜、土法上馬,服裝道具也是大家齊動手,不花錢,好多道具服裝都是硬紙、牛皮紙做的。化妝當然是我們教師親自動手,化妝所需都是最簡單的材料,如毛筆、黑墨、宣傳廣告色、痱子粉、歪歪油等等。但畫出來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至少當時是這樣認為的。化妝老師是高興的,而且覺得老師就應該是學生的化妝師;學生不僅積極,而且激動異常。化妝之前學生還是學生,化了妝之後學生就是演員,學生對著鏡子一看,激動地要哭,當然是不會哭的,生怕壞了妝,想不到自己這麼好看,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色彩,或另一番色彩,一個個都歡喜得眼睛放光,不敢喝水吃東西,怕把口紅弄壞了。老師看著自己的學生,驚訝、嘖嘖稱讚,原來我的學生這麼漂亮!恨不得他們都是自己的乖乖肉。

我是個男老師,教語文,喜歡點文藝,並不擅化妝之道,但我化妝是又快又好看,覺得和我上語文課一樣詩意無窮,學生是演員,他們是最美麗的,我是導演,在他們登台之前我要讓他們鮮亮、鮮活奪目。他們在我心裏就是花朵一樣嬌媚動人、生機勃勃,我按照我心裏審美尺度,有步驟地三下五除二,大寫意的大寫意,工筆細描的工筆細描……有的學生要根據臉型五官,畫出創意,在規定的時間內,紅男綠女在我麵前站成一篇美文,好詞佳句閃爍著亮晶晶的大眼睛(我加工過的),那種得意和幸福,難與君說!

我為他們麵部化妝的步驟是這樣的:先用熱水為學生洗臉,然後在臉上塗上歪歪油(潤麵油),再在臉上拍勻粉、抹上腮紅,本來紅撲撲的小臉就更加粉抖抖的了,即使菜色的小臉也花朵般的鮮豔動人。最後是畫眉毛、畫睫毛、搽口紅等高難度動作。整理頭發不難,我們都會理發。而眼睛、鼻子、嘴上的畫技有講究。教語文的,對人物的麵部刻畫爛熟於心,實際操作是要略加誇張的。嘴長得偏大的口紅要撣得小,“口若含朱丹”的樣子,千萬不能撣得大,撣得大一說話就是血盆大口,誇大了這個學生的缺點,影響小孩的美好形象;嘴小的相對口紅要撣得大些,給人飽滿、陽光的感覺,如果畫得小,尖嘴掛油瓶,也對不起觀眾。我的畫感比較好,會因人而異,“因材施畫”,揚長避短。畫眉毛也是這樣考究。沒有錢買眉筆,我是拿毛筆用黑墨畫,男學生喜歡濃眉大眼,女生柳葉尖尖。這些比較好畫,難度大的是畫雙眼皮和睫毛。我有經驗,小眼睛的,我把他(她)的眼線放一些,就可以避開“細眯細”的毛病;單眼皮、滑眼睛邊子的,給她(他)拉出雙眼皮;睫毛稀短的眼睛,我用工筆的手法添加寫睫毛,粗細勻稱,看不出是畫的。畫好後,當他們看人時,一雙亮而有神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迷人,好像說,“我好看嗎?”“真的嗎?”如果是小塌鼻子,我會用色調的明暗把鼻子“墊高些”。那時我站在學生中間就有了“山花爛漫時,我在叢中笑”甜蜜。

每次化妝我都把他當作語文的第二課堂,向著美麗延伸的幸福時光。每次根據各個節目需要畫出個性特點很明顯的人物形象,男女老少、好人壞人(臉譜化的習慣)、工農商學兵,各色人等,盡量畫得立體些、形象點、藝術化點。我們自編《四老漢的三句半》、《五大媽表演唱》節目,裝扮老人,人物都是要在小小嫩嫩的臉上用黑墨畫上胡子、皺紋或老花眼鏡子的,這樣才能就栩栩如生,再配上打滿補丁的老人服裝,做著老人習慣性動作,就會把觀眾笑得前躬後仰、口水沙沙的了。最有趣的一次是剛剛粉碎“四人幫”演活報劇,“王張江姚”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都能在學生中找到相似的“特性演員”,化上妝神似就可以了,而“江青” 就難選了。我在班上選了一名小男生,白果子臉,白白淨淨,眉眼很好,他角色朗讀對人物理解的感覺不錯,讓他扮演江青我想是不會差的。我按照江青臉型,用線條和色彩誇張地勾勒、塗抹,結果“擺呢”,一個活脫脫的“江青”。當然是美麗的“江青”,不是醜陋的“江青”,演出時,觀眾肚腸子笑得打結。

學生喜歡我為他們畫的妝,不論是畫的“好人”還是“壞人”(正麵角色、反麵角色)都很高興,隻要角色需要。演出結束有些學生還舍不得洗掉臉上的妝,有的學生洗了但故意洗不幹淨,一路走回家,讓沿路田間勞動的父老鄉親誇說,“這小鬼真漂亮!”“今天演戲的呀?”回去給爸爸媽媽看看,化了妝是這個樣子的,是非常好看的……

我化妝時,學生看得多了,也和我幫忙,打打下手,或直接有大些的學生為小點的學生化妝。但更多的時候希望我來替他們畫,好像我是化妝的高手,“名牌商標”。我也是非常願意的,為了學生化妝,放棄休息時間,吃飯都是匆匆忙忙的、三扒兩噎,甚至來不及吃飯。我要把所有的“演員”都畫成我心中最美的畫,畫成學生最希望的畫。我要把不好看的學生畫好看,讓他(她)看到陌生而美麗的自己;我要把窮孩子甚至缺父少母的學生畫出光鮮、滋潤。我畫他們的個性、畫他們的信心,畫他們未來的美好……我為學生化妝時,注滿我的愛意,充盈全部的詩情。學生在我懷裏仰著臉,眼睛甜甜地微閉或黑黑亮亮水靈靈地忽閃忽閃地看著我,小小的鼻息呼哧呼哧的,“胎毛未幹”的“奶”腥味,都讓我醉醉的,我摟著他們的肩、扶著他們的頭、捧著他們的臉,像捧讀剛剛出殼的毛茸茸的小雞、小鴨、小鵝,美極了,我的心靈也美極了!世界上竟有這麼美的事情被我這個語文教師碰上,而且隔三岔五的延續了那麼長時間,而且這樣的美意我都帶進我的語文課堂。

我教語文,能演的課文都讓學生演一演,願意演的學生,我都見縫插針在講台後畫個簡妝,帶個頭飾什麼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邊演邊教,“披頭散發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凍紅了小臉,凍紫了嘴唇,瑟瑟發抖地在風雪裏走著……”全體同學在配音和這動態的真人畫麵裏朗讀,讀出學生自己的“共情”和悲情之美。教《金魚和漁夫的故事》、《將相和》《沉香救母》……演得學生一生難忘。

為學生化妝,還有好多花絮,生出許多樂趣或哲理。廣告宣傳色代替胭脂花粉,為學生畫得春花爛漫;畫老頭老奶奶,用的是墨汁,天熱化開了,和著廣告色,學生個個成了大花臉,我看到的是一場春雨過後的春光裏最爛漫的花。墨汁畫的老人的皺紋,和汗化在一起,好像他們祖輩人生的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妝化了,未補妝之前,似乎濃縮一種苦難,懷念滄桑歲月或多彩歲月,仿佛告訴你什麼是生活。

我現在想起來還是多味滋滋的,詩意汩汩。

【會心】

我想,每個語文教師都有他的文化夢想、詩意追求,語文教學的藝術之根紮在生活的土壤,在豐腴的純粹的因素的滋養裏拔節長高,開花結果。我為學生化妝,是我教學生涯中的一件被時間忽略的小事,但又平常得讓一輩子心動,幸福簡單得不可克隆、複製,我堅定地認為那就是我——語文老師語文教學的又一河春水吧。不可多得呀!我業餘為學生化妝,我的收獲是無法物化的。學生外表愈加漂亮,也為學生的心靈種上了太陽,這些太陽——他們的精彩,把我的天空全部照亮!(連載於《科學教育》2010.05)

村小的“萬金油”,塗出語文生活味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十二)

【理念】

“為人師表”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的,沒有全麵的素質,豈能擔當人的表率?自古“天地君親師”,家喻戶曉,老師的地位多高!當一個老師,特別是當一名農村小學教師,你得樣樣會點,我驕傲地說,我做到了。我做教師還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師青黃不接,村小的老師基本上是包班,既要教語文,又要教數學,兼代音體美,做班主任,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等等。我教語文,教複試班,基本包班,音體美還要上,同時又任少先隊、班主任、興趣小組組織指導,種學農田,出黑板報,搭建地震棚……人稱我“萬金油”,處處可以塗抹,那裏需要就抹那裏。也有人稱我為“多麵手”做的無用功。但我不這樣認為。我的“萬金油”是豐富體驗,積累文化經驗,為我浪漫、詩意的語文教學種下一個個新的生長點。

【講述】

我剛教書以及後好幾年,我們學校——曹莊小學(裏下河偏僻水鄉的村小),一至六年級,100多個學生,因為是複式,隻有三個班,六七個老師,老師吃過晚飯都要到班集體晚辦公。校長沒有單獨的校長室,和教師坐在一個辦公室辦公。那時還沒有電,每人桌上一盞台燈(煤油罩子燈),我們還用一張紙在中間撕一個洞套在燈照子上,柔和的光聚集在桌麵上、備課筆記、作業本上;每天還把罩子拔下來,套在嘴邊哈口氣,用軟紙或破布拭擦,擦得一塵不染,罩在台燈上,感到在光和熱中神聖而幸福。備課和改作業時大家都不講話,隻聽到翻書或翻本子的聲音和筆尖在紙上竊竊私語。素淨、沒有厚繭的食指和中指之間的前端,印著蘸鋼筆上的紅墨水,像夾著春天的一瓣桃花,嫣紅而單純。除了我們相互請教,還有就是愉快地交流今天的教學情況;討論明天的重要事項,為學校的發展(來人都說我校常來常新)出謀劃策;自身有哪些潛力可挖,外地有哪些先進可學,我們又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學校的第二課堂(各興趣組、隊活動)如何創出特色……不管誰想出了好點子大家都很興奮。臨回家時,大家還言猶未盡,沉浸在快樂之中,臉上充滿幸福的光華,有時像喝了蜜似的甜蜜——想出了金點子,有了具體的做法,預計或初見創造的成果。我們大都住在本村,不(沒有)騎車,步履輕盈,哼著歌,踏著星月或夜色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