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篇:樂然後知樂(3 / 3)

白天,學校裏的歌聲、樂器聲、歡叫聲伴著書聲,飛向校園的上空,把學校渲染成天堂。接著整個一天,學校時而寂靜得好像隻有太陽照耀,時而熱鬧得像沸騰的海洋。百鳥群歌的天籟之聲來自樂器和歌舞興趣小組;一幅幅天使行樂圖是理發、修補、氣象等等興趣小組……我記得第二課堂有八組八隊,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項,老師們都有任務,我兼總輔導員。相比之下,我的愛好多些,大家稱我“萬金油”。那時我很年輕,精力旺盛,學校的每個興趣小組我都能指導,也樂於指導。下麵我簡單介紹一下個興趣小組大致情況。

最轟轟烈烈的是樂器隊。那時我們的小學校有個新的特色:每人學會一件樂器。除此還建立了一個樂隊,有興趣願意加入都可以,主要是培訓樂器愛好者,為演出服務。我兼教音樂課,也是樂器隊的指導老師。我並不是所有的樂器都會,但對於新添的樂器摸摸就找到竅門了,略加訓練指導學生是不成問題的。當然,我們“急用先學”是非常用功的。放學後和晚辦公後,我練習笛子、二胡、風琴,天黑了,也不吃東西,坐在辦公室或宿舍,映著從窗戶照進來的月光,一直練到黎明雞叫頭遍。到了鄉裏文娛彙演,我們像過節一樣快樂,展示我們的時候到了,拿大獎的機會到了!

我們學校的書畫興趣小組也很活躍。書法主要是寫字。寫字如做人,字像主人形,我們提倡每人寫一手好字。我的字寫得還算可以,經常幫生產大隊在可以寫口號的顯眼處(牆上)寫時令標語:從“毛主席萬歲”寫“到打倒四人幫”,再從“小平您好”寫到“生活達小康”……課堂上學生作業是喜歡模仿我的字;辦公室有年齡比我小的同仁也謙虛地跟我練寫幾筆。我最擅長的是為人家寫對聯(春聯)。平時左右四鄰砌房造屋、娶新嫁女、遷居祝壽什麼的,都要我來寫個對聯、“福”字的。到了寒假,我是最忙乎、最吃香的。從上初中開始,就為本生產隊的人家寫對聯,為鄰生產隊的人家寫對聯。有時連夜寫。到了鎮上教書,我上街邊寫邊賣對聯,賣字的錢還接濟山區裏的失學兒童。我從小喜歡塗鴉(亂寫亂畫)。拿到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文憑是後來的事。開始教書,就經常畫些畫獎勵進步,祝賀生日,滿足學生的期待。學校成立書畫興趣小組時,我們還畫中堂,刻“賀樂(剪紙),紮上梁的喜花,甚至紮花圈,為學校勤工儉學創收。

最有氣勢的要數鼓號隊。我把它從樂器隊分開,是便於管理和訓練,表演的職能也不同。鼓號隊在升旗、少先隊活動、節日、歡迎儀式中最風光。腰鼓打起來,軍鼓敲起來,少先隊隊號(軍號)吹起來,學校好不熱鬧、好不威風!吹軍號對我來說沒有多難。我小時候學習吹過嗩呐,有點兒童子功。但和吹嗩呐不同的是,軍號是靠吹出的氣流的大小和輕重緩急來控製“多米少(135)”,按照號譜的節拍(節奏)控製著吹就行。“出旗”、“進行曲”很容易學。但我要示範得好,組織安排得好。軍號吹奏使用的巧勁,如果使勁不缺當,可能傷到孩子們。我訓練學生時候,不許用死勁,而且不準過飽或過饑的時候吹,訓練的時候我給每人吃個雞蛋,吹的姿勢必須是開腳站著,一手叉腰,昂首挺胸,禁止坐或站著吹,以免把“小腸氣(疝氣)”吹下來。軍鼓(大、小羊皮鼓),隻要按照“xx”的節奏敲在點子上,節奏不亂,多訓練幾次就熟能生巧。打腰鼓我本不會,特地和我的校長利用星期天跑到城上,跟城中小學談老師學。農村兩個大男人在城市一個女人後麵“張牙舞爪”的,我們還不好意思,扭扭捏捏,並畫下動作圖,防止回到家忘了。我學的不慢,很快動作協調,回家的路上,抓空隙一邊跑,一邊溫習動作,手舞足蹈,像個瘋子,引來路人好奇不解的目光。回來光榮的任務就交給了我,我也欣然接受,從教學生紮係腰鼓帶子、背腰鼓開始教起,一招一式地練,從站立打鼓,到邊踏足邊打腰鼓,再到邊跑邊打腰鼓,直至打出花樣來參加表演。我為學生係腰帶和站在學生隊伍前麵感覺很詩意、很得意、很純粹,是一生難忘的。

最有趣的是理發興趣小組。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學校有幫學生清洗和治理瘌頭的好傳統,到了七八十年代,看到學生剃頭難(平時和下課時間學生來不及理發,理發師傅來到學校幹擾上課),我們的“諸葛亮”會上商議出了金點子:成立理發小組,開始低價為學生理發,社會上理一個頭一毛五分錢,我們理一個頭三分錢,等把理發工具錢理回來了就免費。家長也支持。這是高難度的手藝,但我們說幹就幹。理發箱裏的理發工具一應俱全:推剪、描剪、條梳、刮胡子刀、磨刀石、肥皂毛巾……一樣不少。沒有師傅,我們就“摸著自己的頭過河”,先在自己的頭上實驗,校長為我剃,我為校長剃。校長很認真,推推剪剪,修了改,改了修,還是沒有搞平衡,像個狗啃的;我更認真,在校長頭上精雕細刻,做足文章,還是坑坑窪窪,溝溝坎坎,修到最後隻留頭尖上一撮毛,一狠心,剮了個和尚頭。第二天,我們都帶起了帽子。也許放在現在正時髦呢——花頭、陰陽頭、馬蓋子的頭、禿頭……各種創意造型才夠味,才能滿足各式人等的需要。後來我們男老師互相理發,女老師為男老師理發,學生在老師頭上、在學生頭上做文章,剃出和尚頭的就戴帽子,劃出小血口子不喊疼,學生個個小英雄似的。再後來流水作業,洗頭的洗頭,理發的理發,光臉的光臉,為女生剪短發的剪短發。學校又多了一筆勤工儉學的收入,沒有誰說是亂收費,反而作為傳遞愛心和新生事物受到關注、表揚。興趣小組的學生理發技藝差不多了,為學生理發也不收費了。我的手藝也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又是免費的,連大隊(村)支書也找來請我為他理發。理發有了一點點外交的意味了,我喜滋滋的。

便民服務興趣小組生意最紅火。我們原打算培養高年級學生動手能力、艱苦樸素的思想、勤儉節約的作風和感恩的心理,修補破爛、“化腐朽為神奇”,為群眾(農民)修補套鞋(膠鞋)靴子、鐵罐瓷盆、塑料涼鞋、尼龍襪子等等。那時經濟條件雖然有所好轉,生活用品的利用率還是高的。新膠鞋戳了個洞、搪瓷盆掉瓷的地方沙了一個眼、塑料涼鞋斷了一個爪子……舍不得扔掉,補補焊焊還能用,省得再花錢去買。學生把各家的破舊都拎了來,附近的群眾也親自把家裏的要補的破爛家夥送了來。修補的工具都是我們自己做,“製造工具”是人的定義之一,我覺得做這些工具簡單。我小時候幫父親走家串巷修理過套鞋。修理下雨穿的膠鞋,挫毛破的地方和比破的地方略大些的膠皮用的銼是我們自己做的:選一塊大小適宜的長條形薄鐵皮,用洋釘(小鐵釘)密密麻麻地衝出小眼,毛的一麵為正麵,正麵朝上固定在大小正好的長條形方木塊上就行了。摸上去很糙手,銼起膠皮來“吭哧吭哧”的,膠皮的細末屑子飛飛的,聽到節奏的韻味,人很興奮。膠水是買的,不是萬能膠,也不是502膠水,是專門用來修補套鞋的,現在修補自行車胎還用它。我們習慣用食指蘸點膠水,塗在銼過的地方,待幹不幹的時候貼合上去,敲敲打打掐掐就好了,放在水盆子裏驗一下,不滲水,能下水了,學生寒裏雨天上學、農民下地用不著赤腳了。我們還把各家帶來做原料用而且不配對的破膠鞋配成雙,修補好送給買不起雨鞋的困難學生,寒冷的雨天,他們的腳就不會凍成“紅蝦子”了。修補塑料涼鞋和焊補金屬器皿的工具也是我們自己做的。修補涼鞋的工具最簡單:把一根鐵條的一頭釘進手握的木柄裏,把另一頭放在火裏燒紅,紅豔豔的像桃花,拿出來用錘子敲扁敲薄即可。修補涼鞋時,把敲扁的那頭插在蜂窩煤的炭爐子裏燒紅,拿出來在涼鞋破裂處燙化塑料進行焊接,再用玻璃按一按,就光滑完好如新了。這很容易做到,但很危險。燙到手是不稀奇的,有一次我拿著烙鐵正要去修補,一位同事說,這邊擠了,伸不開手腳,我就站起來跨到對麵去,忘了自己手中的燒紅的烙鐵,一甩手,戳到我自己的眼睛,我聽到“嗤”的一聲,一陣白煙,我的眼皮上的一部分皮被烙鐵帶走了,對著鏡子翻開眼睛,眼仁都白了,幸虧眼睛眨得快。我一星期都沒有敢洗臉,天天塗上我自製的油——一年前把一窩剛過(生)下來的小老鼠放在瓶子裏,倒滿菜籽油,蓋好密封儲存的,果真有一天起了大作用。掉了疤子,長好皮,還看不出明顯的破綻,眼仁又轉白為黑了。

我們的第二課堂——八組八隊,我都說得上話,指揮得動,示範得了,我是“萬金油”嘛。而且我那時年輕,沒有家庭,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學校裏,除了上課就是興趣小組活動。我所做的一切,看起來與我的語文教學無關,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他豐富了我的語文課堂,使我的語文教學增加了濃濃的生存味、生活語文味。

【會心】

第二課堂(興趣小組)是學校的潛在課程,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盡管那時沒有這個名詞),是學生不可多得的語文生活體驗,是我們今天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所要高舉的、所要高喊的做法。可惜現在看不到了。

今天生活好了,物質豐富了,修修補補不太需要了,有些勞動的樣式也消失了或成了記憶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但作為興趣小組的素質教育更重要了,至少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我的語文教學,我的“自由語文情趣教學”風格的形成,我的課堂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懷念,離不開我的“萬金油”,離不開那份土壤和那種精神的孕育。(連載於《科學教育》2010.04)

引導讀書,站穩在書聲裏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十三)

【理念】

每一個老師,無論成就大小,都有初登講台的經曆和特別的記憶。各有不同的滋味或詩意。緊張和興奮過後的想辦法混下去的挨日子,做有根的堅守,持之以恒的一路追尋。今天想起來,是多麼值得回味!有痛苦,有愉悅,有動搖,有堅信,有想法,有實踐……有了發展,有了一片新的天地,有了一點一點新的作為,才初成一個“有思想”有成就感的小學語文教師。

【講述】

第一次登講台我有著激動、尷尬、緊張和強製鎮靜的經曆。

1975年暑假後剛開學沒幾天,那天早晨,我穿上補過的白襯衫和膝蓋、屁股都打過補丁的藍褲子,褲管卷到小腿肚子以上,打著赤腳,迎著太陽,穿過幾條田埂,走到我小學時的母校——曹莊小學,當赤腳教師來了。那年我十八歲,高中畢業作為回鄉知青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才兩個月,幾乎是從學校門到學校門,幸運的激動和未知的忐忑,小鼓般的“咚咚咚”,從家裏到學校敲個不停。

學校不陌生,但心理環境陌生得像來到另一個星球。我怯生生地和包括校長在內的三個同仁謙虛地打招呼,請他們多幫助,多帶諒,多批評;他們對我都比較友好,說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我走到指定的位置,整理、熟悉一下我的辦公室桌子。我辦公室南窗口靠門,最後麵(北麵的)的是校長的辦公桌子,就像在電影裏看到的,“大頭子”在最後,小兵辣子衝在最前頭。坐的是杌凳,辦公桌子朽裂得又是縫又是洞,一看就知道是學校地裏挖出的棺材板做的。因為這所學校就是挖掉曹家墳並在此地建的,門窗都是棺材板打的。那辦公桌子上的棺材釘眼顯而易見並朽空破損,從桌麵就可以看清楚抽屜裏的政治口號很濃的教材和油印資料。桌麵上放著小小的木製的粉筆頭子居多的粉筆盒,旁邊放著為學生批改作業的紅水和蘸鋼(蘸水寫字的簡易鋼筆)。關於蘸水鋼筆,有著美麗的記憶,我順便先說一下:蘸鋼“生蛋”會把作業本子印個紅疤,漏水就會把食指和中指指尖側、大拇指肚子染紅,我看到別的老師幹幹淨淨手指上淡淡殷殷的紅,有一種說不出的美麗。我的蘸鋼杆子沒有破,就故意用筆抹點上去,走出校門就連陌生人也會知道,我是老師。有一次抹得多了,一下子洗不掉,不像老師的手,倒像個劊子手。現在還回到我看著辦公桌子時境地——校長歉意地說,“條件差了點,艱苦奮鬥,學習抗大精神。”而我非但沒有覺得條件不好,倒覺得我到了無法言說的美麗的天堂。

上課鈴響了,校長把我帶到辦公室西麵的教室,是一、三年級複式班,和辦公室一牆之隔。學生不多,兩個年級加起來50多人,校長站到講台上,打了咳聲清了清嗓子,學生的竊竊私語才一幹二淨。校長說,今天由徐老師當你們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大家歡迎!教室裏響起稀裏嘩啦又有點熱烈的掌聲。校長出去了,教室了聲音又響起來了。我心裏慌張而表麵威嚴地大聲說:“起立!”學生一驚,“刷”的一下站了起來。小班長說,老師應該說“上課”,由班長喊“起立”,老師說“同學們早(好)!”,學生說“老師早(好)!”老師說“(請)坐下。”我按照他們熟知的套路走了形式。

剛坐下不久,有幾個學生擠眉弄眼、交頭接耳壞笑著,一看有我本生產隊裏的,有似曾相識的,從他們的臉上,我知道他們在說我什麼了。

通知我到學校當教師是昨天晚上的事,而昨天中午還不知道我要當老師,在吃過午飯還沒有上工(下地勞動)的當兒,拿著網到糞塘(漚過草糞的塘,栽秧時就清掉草糞變成和秧田連在一起的水塘,放水的時候,有魚溜進來長大了)裏搞魚,一幫上學的小孩子經過這裏,圍看“取魚樂”。隊長喊上工時,我請他們離開他們還不肯走,我沒辦法,用水澆他們,然後爬上塘埂背轉身就穿起褲頭子來,這些小學生才一哄而散。當時我根本沒有想到第二天會站到講台上來上課,沒有想到穿起衣服的尊嚴。我意識到他們肯定告訴那些不知我底細的同伴,說我昨天下水捉魚沒有穿衣服。我尷尬得直打晃,眼前發黑、腦袋一片空白。但我咳哼一聲鎮定自己,對一年級和三年級同學說,三年級打開書,默讀課文杠出生字詞,一年級跟我一起讀課文和生字詞。但三年級學生就像鴨吵堂;我掛起小黑板,讓一年級小朋友寫字,和三年級學生講課文。我知道不會講,隻是照本宣科,我又沒有經驗,年齡不大,特別是個子又矮(大概一米五幾),站在那裏和學生一樣高,壓(管)不住學生。我就用教鞭猛烈地敲擊講台,開始學生會有些怕懼,敲得多了,不管用了,後來把教鞭(竹子做的)都敲破了,都嚇不住學生。沒有辦法蓋住學生順便說話的聲音,我說,齊讀書。哎,神奇,一讀書,聲音沒有了。三年級學生不講話,一年級也不敢隨便講話了。校長在中途來看了幾次,準備隨時為我解圍,維護我的威信。而我要臉,一邊唬住學生,一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睛瞄到窗外,聽到腳步聲或看到校長的身影,我立即說,請同學們齊讀“一二開始”,學生就讀出一條聲來。我是想讓校長感覺到,“徐小師(我的原名)還可以嘛,還能壓得住學生。”

半天下來,搞得我虛搖搖的。剛走到家,就聽到有人說,“他疙瘩鼓大,能把教師做下去,我把眼睛摳出來給他,他要哪隻眼睛我摳哪隻眼睛!你們看著,我臉朝北說的(學校在他說話時的北麵)三天不到晚就會回家了。”我聽到壓力很大,心想,再給他說上去才難下場呢。騎虎難下,我咬緊牙關,先把三天熬到晚!我教學時把講解、讀書、練習、讀書穿插起來,設計多讀書、隨機應變讀書,調節課堂,預防“掩蓋”學生不守紀律的現象。這一招還管用。又一次公社(鄉裏)文教中心校長帶著幾個人到我們學校檢查工作,我們都不知道。但我看到有人來就引著學生讀書,領讀、齊讀、開火車讀、男女比賽讀……變著花樣把課堂搞得書聲琅琅。中心校長回到辦公室說,“你們有個班怎麼沒有老師啊?書讀得不錯,紀律也不醜,隻是個學生在上課啊?”校長一頭霧水,說“不會呀!”他們隨即又去看,校長恍然大悟地解釋說,“那不是學生,是老師。”中心校長說,“老師就多小啊!”從此他稱我為“小老師”。我雖然“小”,但肯動腦筋,把課上好,常用的一招也是最見效果的一招是引導學生讀書。

我在當時關鍵時刻急中生智為什麼想到引導學生讀書?因為我喜歡發出聲音讀書,並且喜愛有感情地扮演各種角色朗讀。好像是我上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時,把書翻斷掉了,一天老師要我站起來讀書《孔融讓梨》,我捧在手上的書隻剩半段了,老師說:“還有半段呢?”我說:“掉了,找不到了(捉老鼠吃的時候打老鼠在洞裏掏到已屑屑羅羅的那半段書)。”老師說:“你拿什麼讀呢?”我說:“有半段就夠了。”我一口氣把《孔融讓梨》流利地讀下來了, 老師驚喜萬分。當年老師睜大眼睛和張大嘴的神態至今還烙在我的心底。其實那課本上的文章我早已爛熟於心。我上初中一年級時,我的語文老師要上公開課,悄悄地要我準備讀熟課文,上課讓我表演,獲得讚譽。我膚淺地想到了讀書的妙用。

原本是想用書聲掩蓋課堂紀律不好的現象和我的心虛,沒有想到引導讀書逐步科學合理有奇效。我的語文教學不僅質量高(考試),學生的知識積累紮實豐富,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把學生引向課外閱讀。但這下我有事做了:我要自己多讀書;自己常買書;當好圖書導讀員。課餘時間和節假日我就更忙了,附近的小學生喜歡到我的宿舍借書、讀書、論書,我有時還要燒中飯給他們吃。因為我是住在學校的,臥室的牆上書櫥裏全是書,比學校圖書室裏的書要多好幾倍,連不是我班的或其他年級的學生也來借書讀書,我是來者不拒,“有讀無類”。

不知不覺,在書聲中和學生一道成長了。個子長到了一米七;水平也是水漲船高,知識豐富,文筆也流暢起來;教學的姿態不但看好,還常有外地老師到我校聽我的課。我逐漸站穩了腳跟,不僅堅持三天到晚,而且堅持30多年了。當然,我沒有要那“預言家”的眼睛,因為我有眼睛,已經長了見識,在書聲裏紮了根。

【會心】

“最是書香能致遠”。起初我想是“最是書聲能壓陣”,書聲為我的課堂、為我這個沒有教學經驗的“小老師”、為我被“預言家”提醒狀態下惴惴不安的心理壓陣。“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想不到,我雖然讀書不多但引導學生讀書保住我的飯碗,還把我的職業加溫到熱氣騰騰,是我和學生一起有著恒久的快樂。我還體會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有“有意栽花花更豔”。“讀書壓陣”卻是“讀書如燈”,既成就了我,又美麗了學生。今天看來,語文老師帶領學生讀書,大聲讀書,養成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連載於《科學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