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篇:教然後知困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
【理念】
“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教了大半輩子的書,覺得困惑鬧心。明眼人都知道,長期以來,我們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受製於舊的教學習慣,好多的課堂存在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現象。毋庸諱言,我也不例外,時常受到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影響,發覺自已不會教書,時常發出“不在講台站,那隻教學難啊”的感慨。但我不是坐以待斃的人,而是不同程度上快速行動起來,經常不滿足和否定自己的教學狀態,探索自己的好又快的教學方式,創造自己寫的高效課堂。一直堅定不移而且信心百倍地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自我展示是非常必要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覺自學的習慣和能力,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是不會錯的,是課堂高效的必由之路。
【講述】
到了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我的教育教學應該說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有一定成功的經驗,也對省市內外教育同仁上過一些公開課,在一定的地域時常受到一些小小的追捧,但老是擺脫不了舊的(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總覺得不是那麼令自己十分滿意,總覺得與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投榫合縫,課堂上幾名、十幾名學生很活躍,而幾十名的學生不夠踴躍,氣氛、思維、精神似乎時有沉睡狀態。盡管任何人任何事都會有缺憾,但每一個我所知道、看到的缺憾都讓我心痛。課堂上所留下的遺憾、缺憾同樣讓我心痛。常常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我的課堂為什麼不是所有人的課堂、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各得其所呢?為此我“冒天下之大不韙”沒有向任何領導彙報(我自己也隻是鄉鎮的教導主任),關起門來悄悄地搞起了課堂改革試驗——大膽地進行一周自學的實驗,把課堂“完璧歸趙”——課堂歸還學生自由支配。我的做法見我1995年寫的文章:
自學周內,風景獨好
——六年級安排語文自學周試驗
一、指導思想(理念)
語文教學質量是高的原因之一是老師不敢放開手腳,不敢給學生鬆綁,課堂上屬於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太少,多數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沒有形成。語文教學中含金量少,浪費現象嚴重。而六年級應該是整個小學階段對所學知識技能全麵運用,好習慣基本形成的重要階段。鑒於此,我在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每學期根據班級學生情況有計劃地安排自學周(間周或間雙周、三周)。學生根據學習要求,在老師的點撥下,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主動地、科學地利用時間,練習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本領,如同孔雀開屏: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
二、做法舉要
1、時間安排:每次以一周為單位(單元內容較多的可延長1—2課時)。
2、額定任務:以一單元內容為基數(鼓勵超額完成任務,擴大學習範圍)。
3、目標要求:①在一周內(包括正課、自習、早讀)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包括基礎訓練的作業在內。②兩節作文課進行讀寫結合、自能作文(包括擬題、審題、立意、選材、表達、修改等)訓練。③其它知識的內化,做到能理解、掌握、運用。
4、自學導引:①把一單元及各課文的重點難點、目的要求具體化,編成自學提綱。學生根據提綱中的要求認真自讀,完成這一單元的任務。②設立促進自學小組。組成“三人”小組——由好、中、差學生組成,及時幫帶;互找攀比對象——上、中、差學生同等或高一等級結對,雙雙比高低,力爭上遊;建立谘詢小組——以語文老師為主配以語文課代表、語文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組成“專家門診”,及時答疑解難、掃除障礙,特別是對差生,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
5、反饋措施:①組織“雙基競賽,根據自學要求梳理”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內容,編成必答題、搶答題,分小組競賽。②學生自出本單元雙基訓練習題,同桌互測。③老師統一進行單元質量檢測。
三、自學效果
1、自學有恒能力強
自學習慣的養成、自學能力的形成對學生的未來是一種功德無量的事。在自學周中,有老師及時點撥,有學習目標,有大家的互助,有同伴間的競爭,有固定的較長的學習時間,有濃厚的自學氛圍,使他們心理上形成自學的定勢,既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又可以防止後天的營養不良,優勢充分發揮,弱勢得到補救,攻克難點,自學習慣逐步養成,閱讀能力也水漲船高。近兩屆畢業生閱讀分析文章的正確率達97%,學習上基本沒有畏難情緒、依賴思想。
2、各得其妙信心足
“信心是前進的動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常常出現三分之一吃不飽、三分之一拖著跑、三分之一吃不了的“三分天下”現象。在自學周中,尖子學生如坐春風,更上一層樓。在學懂學會這一單元的基礎上,自由選擇新的內容進行學習。中等學生如魚得水,力爭上遊。差的學生也能在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下有滋有味學起來。大家聚精會神,個個有事做,人人找事做,各奔“前程”。他們從自學中看到自己能行、真行!學好語文的信心增強了。
3、興趣濃厚負擔輕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自學周的運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自學中“互找攀雙的對象,雙向比學趕超”,他們追有目標,超有可能,個個爭先恐後,取長補短,各顯神通,如同注入“興奮劑”,形成“不信自己不如人”的學習氣氛。在“雙基”競賽中,學生更是樂不可支。他們嚐到了自己探索的樂趣,再不願“吃嚼過的饃”——不需老師那種繁瑣的講解,也不再機械抄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學習再也不是老師交給的苦差使。他們的內因被調動,“飯來張口”的被動局麵打破了,積極地學習,把“刻苦”當成快樂,輕鬆愉快地完成“雙基訓練任務。課後老師雖不布置具體作業,學生還能自覺學習,擴大讀寫範圍。
4、多快好省效率高
一周內規定學習一單元的內容(會了的不學,抓重點,攻難點)。自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互幫互學,能者為師,揚長避短。結果,一單元中的三四篇課文,差的學生最少能背誦第一類課文,好的學生背下了三篇課文,他們還不同程度地自學下一單元的內容,每天練習毛筆字、鋼筆字,寫日記,讀課外書。有的學生一天能讀5萬字的課外書報,最少的一周也能讀5萬字左右的作文選。按照平常的教學方法、進度,一周是不能夠完成這麼多教學任務的。自學周中,減少了不必要的中介環節,時間利用率高,學習的效率高。我多次對比測試教學單元與自學單元的質量,證明自學的質量不但不比傳統的教法質量差,而且多數學生還略高於它。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力、智力等素質得到較快較好的培養與發展。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們這種讓學生”我要學,我會學“的做法正是實踐了葉老的教育思想。
這篇文章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獎,論文刊發在1995年《江蘇教育》第十期上。我在文章開頭是這樣闡述我的理念:“語文教育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老師不敢放開手腳,不敢給學生鬆綁,課堂上屬於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太少,多數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沒有形成。語文教學中含金量少,浪費現象嚴重……鑒於此,我在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每學期根據班級學生情況有計劃地安排自學周(間周或雙周、三周)。學生根據學習要求,在老師的點撥下,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主動地、科學地利用時間,練習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本領,如同孔雀開屏: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我的做法有:時間安排,額定任務,目標要求,自學引導,反饋措施。我在自學引導中是這樣的:①把一個單元及各課文的重點難點、目的要求具體化,編成自學提綱。②設立促進小組——有好中差學生組成。其做法和作用和如今的杜郎口是一樣的。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自學有恒能力強,二是各得奇妙信心足,三是興趣濃厚負擔輕,四是多快好省效率高。當時引起不小的爭論,同行說我膽大,與我辯駁;還有人稱讚說“開了一周自學的先河”。教育專家徐然在《這裏有真金》’95“教海探航”征文活動獲獎作品述評文章裏說到:“……與其給學生麵包,不如給他一支獵槍。在許多高明的教師十分注重教學中的雙邊活動和雙向反饋,指導學生訓練(聽之功僅一二、練之功常八九)。高郵車邏小學徐曉思的《自學周內‘風景’獨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實踐證明:減少不必要的中介環節,時間利用率就會提高,自學的質量不但不比傳統的教法差,多數學生還略高於它,基本做到人人會讀能寫。由此可見,信心是前進的動力,興趣濃厚就不覺得負擔太重,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很自豪,你個時候我竟能做到如此工程,我的當年的學生、如今的教育局公務員王生慧參觀過杜郎口中學不無驕傲而又不屑地說:“他們搞的這一套不就是當年我老師搞的一套嗎?”他說的老師指的是我,他們是我教學改革的見證人,比杜郎口的模式早了七八年。我也很遺憾,當時我的理論水平高度不夠,不夠支撐我的課堂改革行為,除了徐然專家、所長前來叮囑外,當地沒有一個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胸懷的說話悠揚的人來推動和包裝“上市”,我自己也是服從需要,沒有繼續“革命”而停滯不前,成了沉睡的半成品,與我與人與教育損失大焉。唉!莫道君行早,更有超前人。
遺憾已成往事,今天想起來還是興奮當年的長篙一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風光。
【會心】
改革,鄧小平說:“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麵對課改,我們也是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課程改革是永遠的,課堂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對高效課堂的追求,已是“喚起師生千百萬,聚焦課堂大會戰”,到處硝煙彌漫,到處禮炮震天,到處彩旗繽紛,你唱罷來我登台,如火如荼,風起雲湧,活脫一個美好的教育春天,百花爭妍。在這樣一個草長鶯飛的背景下,中小學師生開始了課堂高效的起跑,向舊的課堂教學習慣發出質疑、發出挑戰、積極突圍,尋找回歸教育原點、課堂本真的出路——學生,學習的主人。
我們該做的是清醒再清醒,認識並認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轉變傳統的教師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力是是我們老師一生的追求。
為語文學習把脈,睜眼教書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一)
【理念】
我們的語文的教和學怎麼啦?一個世界名牌的大學管理者、教授站在全世界都能看到的地方讀不出作為禮品他親手送給“兄弟”的篆書作品,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心猛地絞痛了一下,臉上“疼”出汗來……痛定思痛,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我有責任反思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為當今的語文生存與發展搭一搭脈。
在學科教學改革愈益深入的今天,我覺得向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份語文教學現狀的“明細賬”,讓同行們對“透支”了相當精力和汗水後留下的這份“家底”心中有數,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多些針對性,減少盲目性;多些實效感,少些應付感;多些主動性,少些被動性,在更高層次,更前瞻的局位上做好本職工作,筆者擬從施教層麵、受體層麵、通俗社會心理層麵等幾大方麵來表述學校語言文學教學的現行狀態。並試圖開幾劑調和的藥方。
【講述】
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望聞問切”
首先施教層麵。我做了調查,詢問一部分中小學教師,他們這樣多我說:1、我教了大半輩子語文,越教越困惑,我無所適從。2、我也教了十來年語文課了,學校重點培養的教學骨幹總是那幾張麵孔。3、我對語文教學各種體裁的教學實踐還沒有一個全麵認識與透徹把握。4、小學階段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造句與作文教學保證學生一定的識字量和起碼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就行了,我不能把孩子教“死”了。5、小學高年級麵臨著必要的知識梳理和能力訓練的教學任務,學生語文素質的層次已拉開了檔距,我又不能把學生“吃不了”的東西“打包”讓學生帶走,即使有這樣的“包裹”,又能有多少學生肯回鍋再熱,重新烹製呢?6、以8年級學生為例,學習的課程門類明顯多了,語文課每周隻開設了5節,以學期20周計算,45×5×20=4500分鍾折成天數,不足4天時間,學生能在4天不到的時間裏學好語文不用說,這些是教學要求與時間分配上的“膠著”矛盾與困惑。7、課上得靈活熱鬧些我也能做得到,可一俟做能力訓練題,就發現學生素質層次相距太大了,有些上難度的題目,不少學生就是不開竅。8、學校規定語文作業時間課後隻能占用25分鍾,學生能把訓練作業完成就很不錯了,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真是寥寥無幾。9、課後作業抄襲現象十分嚴重,習題集後有答案的一抄了之,沒現成答案的就抄優秀學生的答題,標準化的題目,ABCD的答案幾秒鍾就抄完了題,能力訓練題亂答一氣,有的幹脆空行不予填寫。10過堂式背書默書要占去教師相當多的時間,深入細致地批改語基、作文占去教師更好的時間,作文批改和有針對性地交流會占有更好的時間,不是教師不願花時間費精力!可是教師分配不出時間麵對學生的每一處缺失疏漏之處,學生的時間表更是滿滿當當安排得又緊又密,教師抽不出學生的空缺時間;而教師細致地落實到位的教學內容卻在一些學生那裏一錯再錯,有的學生根本不去琢磨教師的評語,不認真訂正錯誤。不用說,這些問題出現在在教與學的銜接與落實上。
當然,還可以再舉些例子,此不一一。
其二受體層麵:學生也有很多版本的“思想認識”定勢:1、小學階段語文成績好,初中階段未必還好;中考語文考了130分就是很高的分數了;高考語文考110分就很了不起了;而要考到這麼冒尖的成績顯然非一日之功。把這份功夫花在數理化上,見效更快更高更值。2、語文考試變數大,平時語文成績很優秀的學生,考場上未必就是英豪。3、大差不差學語文,隻求成績基本“穩”。4、要讀很多很多的文學書籍,作文才有優美的文筆、巧妙的構思,而中考、高考作文的主題立意,古人和洋人卻幫不上忙。5、你看他平時作文寫得妙,考場上一時跑了題,照樣敗北。6、我根本就抽不出空閑時間讀古今小說、看時文雜誌。7、父母一見我讀“大部頭”,就說我是看閑書,結果不是書籍被毀被抄沒收繳就是我被全家“專政”,被說服教育。8、總感到讀過的一些書,作文中派不上用場。9、課文讀熟讀透的時間都沒有,哪有閑心看別的?10、老師讓我們課文至少讀三遍,說實在的,有些課文我隻讀了一遍。11、課本上有的,課堂上教的,中考、高考中又考不到,我費哪麼多心思幹什麼?12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每一課都不相同,我怎麼花功夫也弄不透;我的“讀齡”很少。13、“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書籍中的錯誤越來越多,知識陳舊的速度越來越快,與其讀壞了眼睛,不如保持清醒的頭腦……
其三社會的心理、行為層麵:據了解也有不少習慣性做法:1、擇校熱,卻無法選擇老師,無法選擇優秀的語文教師。2、隻看孩子的語文成績與班級均分有無差距,不看重孩子語文素養與知識能力是否達標。3、限製孩子的語文閱讀時間。4、重視時文而輕視古代文化遺產,重視語文成績而忽略閱讀能力……
發現語文課程的功能逐漸削弱的病灶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言語課程的基本特點。可是語文學科性質的認定和課程目標的確定,並不意味著語文課程教學從此走上正路,並能有長足發展了。情況仿佛正相反,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
(一)在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培養中,學生傾聽的耐心越來越差,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要求雖然強烈,合作精神的建設發展有效性還經不住考問。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特殊,養尊處優,唯我獨尊的心理傾向十分明顯。表現在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的培養中,他們不善於耐心專注地傾聽,不善於注意對象和場合,學會進行文明得體的交流,不能有效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及方式,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隻是一味驕縱自己的思想情緒,過分強調自我觀點和意圖,說服不了別人時,往往鬧意見、泄私憤、圖報複,合作精神的建設與發展需要翻沙鍛鑄。
(二)識字與寫字教學中,雖強調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卻沒有養成主動識字、勤查字典的習慣;寫字令人頭疼,書法隻是少數學生的事,連老師也做不到,學生作文中字跡潦草、標點不清的現象十分普遍。
小學生字典隨身帶,初中生字典撂一邊;小學生查字來得快,初中生見到生字頭就蔫(低下頭);以前小學生考場上查字典,初中生考場上作文多疑難:錯別字錯上天,標點看不見,字跡辨認難。
(三)“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個天文數字(隻有那些有條件的、平時重視學校和一般學校好的學生做得到),“學會動用多種閱讀方法”也隻是泛泛而談,常態下的課堂上缺乏具體操作的案例,學生們始終認識模糊;“對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係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的實施目標,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太大,由於不同年級要求層次有差異,同一年級教學中也隻是偶爾涉及,教師自身雖勉力為之,學生對此類活動的意義認識不足,更為關鍵的,常規考試一般不會涉及對此類教學直接的考測評估,學生得過且過無所用心,落實這種教學目標,目前還隻是教育專家作壁上觀的“人文理想”;“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的教學舉措總是浮於表麵,由於學生總體認識和概括能力的缺失,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受體驗還僅在較低的層麵上“老驢拉磨”,課堂處理上也隻好蜻蜓點水,淺嚐輒止,學生的體驗高度、深度無從達成,情感認識上的“高峰體驗”姍姍來遲,甚至“久喚無歸”,“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很多語文教師那裏成了常見修辭手法的肢解、剖析,從小學到初中、高中老生常談,毫無起色,找不出修辭手法的語段,教師仿佛孤芳自賞,學生筆記答案,一“記”了之。
(四)作文教學最薄弱環節是難以有針對性地落實教學目標。一個班四五十位學生,有的學校每班有六七十位學生,每個寫作訓練的個體的作文能力各不相同,有的是不會構思;有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沒有形成創意的表達傾向;有的不會安排取舍生活素材,不能圍繞中心選材,不會多角度、多層次選材,詳盡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更難以做到在生活素材的拈取、剪輯上,表現出“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人文傾向。學生作文的通病是不善於描寫、議論,即使有一點描寫,也僅僅停留在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的常規層麵上,遣辭造句缺乏質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屬於“死”的描寫、程式化的描寫,“有創意的表達”“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常見到,通常稱說的“出彩之處”“亮點”難以尋覓;即使有一些議論,也是套用現成的語言模式,使用陳詞套話,那種隨機而發的、具有概括力的、站在某一個認識高度上君臨生活的淩駕、操控性議論,少有發現。另一種通病是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以兼顧平衡,表現在具體的寫作行為中,敘事與描寫難以協調一致地指向中心,描寫敘事難以與議論緊密銜接,記敘文中缺乏描寫、議論,議論文中濫用記敘、描寫,文體錯格。
深化改進語文教學的處方
(一)把握與語文課程性質相關的語文學習特點,做到引導得法。
1、注重直接感受體驗。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化行為。學生要重視自己獨特的感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意義或新的知識經驗,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作出有個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反應。
2、不忽視間接知識和經驗。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教師要善於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梳理長期學習積累的大量的語文知識和經驗,使之與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碰撞,重新構出屬於自己的新的知識和經驗。
3、在語文學習的各個過程中,都有豐富的情感活動。閱讀要體驗作品的感情,作文要抒發自己的感情,課外活動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在這些情感活動中,特別是同學交流感情,師生情感互動,教師要對學生感情活動的性質、內容、方式等方麵加以引導,並把引導貫入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把握與語文課程任務相關的語文學習特點,做到引導科學。
1、語言文學作品教學要注意發展學生形象思維。問題討論中要注意發展學生求異思維,練習中要動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作文要動用選材構思和立意謀篇的思維,整個過程要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2、語文學習具有階段性。語文有基礎性任務,有發展性任務,有提高性任務。例如寫字任務,九年義務教育第三階段“能用毛筆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第四階段“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各個階段,要求有梯度,學習中不要混淆遠期和近期任務。
3、語文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導學生開展、利用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關注學校、社會、他人,關注自身,關注生活,關注學習。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整合多種課程式任務,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3、重視語文學習過程。不僅要注意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不僅要知道完整的結果,而且要追溯達到結果的步驟,注意分析學習過程,弄清解決問題的方法、程序,並能對其論證、檢驗、反饋調整。
(三)掌握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學習方法,做到引導有效
1、定質定量的方法:例如明確、分解學習目標;確定、分配學習內容。
2、有效預習的方法:安排預習時間,確定預習內容,抓住重點、難點,找出疑點,為聽課做準備。
3、有效聽課的方法: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聽思結合,讀辨結合。
4、紮實複習的方法:課本知識和生活適應複習結合,重點複習與階段性複習結合。
5、優質作業的方法:看清題目要求,掌握問題要領,先要研讀原文再獨立作業,作業後反複自查。
6、課外學習的方法:掌握一般閱讀及寫作的步驟和方法,有選擇地進行課外自讀,學會大聲誦讀,寫好讀書筆記及其他習作。
(四)在語文學習和生活的結合部上做足文章,做到引導紮實
1、提供一份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熱點“熱麵”上事件或瑣事的現象羅列材料給學生,把尋常生活“樣板化”,讓學生明白生活事件及細節本身的無限豐富性,可資利用處。逐漸教會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樣板化”生活之外,推到還有哪些生活素材是自己獨到的、更有價值的。因為“曆史是由一係列重大事件構成的”,生活是由一係列事件及細節構成的。當學生理解生活的現象及本質內容之後,生活經曆在記憶之中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身心經行處”即生活的概念會牢牢紮根於心,感恩之心也能隨之萌動、升華。
2、指導學生每學期讀多本好書,營造“親近母語”的學習氛圍,創造“書香門第、自我開始”,“書香校園、人人有責”,“書香靈魂、手不釋卷”的新環境、高境界。定期交流、研討,優勢互補,“效益均沾”,以形成校園、班級的“三國熱”,“經學會”、“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組”等。
3、從環境、景物描寫的連帶性,行為、動作描寫的係列性中體認生活的無限豐富性。如“眼睛”一詞,在局部和細部的描寫中可以涉及到“眼圈、眼影、眼神、眼眶、眼皮、眼角、眼淚、視膜、眼球、睫毛、眉頭”等詞彙,它們連帶而出的,就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4、采用角色置換法,讓古人、洋人生活在當下我的生活,或讓我生活在古人、洋人的生活環境中。這對激活“文言詞彙”、“氧化古人和洋人思維”大有裨益。
5、組織舉辦“名人秀”活動,有意模仿一些名作家、名詩人的著名篇章,以他的語言風格、習慣用語來表現當代社會生活集體交流評獎。
【會心】
教師的諸種說法,涉及到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學生、教師本身素養各個方麵的問題,看似龐雜,但還是可以拎出一個頭緒來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沒有真正感動學生,感化學生,沒有把語言的魅力充分張顯出來,沒有真正把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起來。這要期待於老師“冬天裏的一把火”。
當下學生心浮氣躁,眩目於現代生活的光怪陸離,陶醉於類似“超女”現象點燃的“假性青春”,受惑於社會風氣的急功近利,為應試讀書為高分讀書的思想比較普遍,肯坐冷板凳能伏身在案攻讀的學生越來越少。我們的學校、老師要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妙招引領學生走向歸來的世界。
現實中閱讀教學的目標設置與操作效果常常存有距離,特別是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這一教學板塊,人文內涵的滲透,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自由精神的遨遊和表述,不如人意,學生文化人格的塑造、詩化人生的追求,常常連一點蹤影,一點色彩都未體現出來。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的目標懸空,可想而知了。學校、老師麵對重理輕文、重分數輕能力的現實,要能夠聚焦長遠、發展性眼光。
語文老師除了教學語文情況明、家底青,有目標、方法靈而外,作為的語文教師,能夠去把脈,重要的一點是(我曾多次說到)要重視語文老師中國功夫的錘煉,才能做到引導升華。這也是一個經世紀而不衰的話題,是對老師全麵素質的考驗,至少你得會像曆代文人所必備的琴棋書畫,國學(大語文)一專多能,詩詞、美文出口成章,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人文與科學精神的融合。站在講台上像個中國語文教師,張揚母語的魅力,豐富升華學生的語言世界和民族精神,語文教學才不會走偏、學語文的孩子的語文心才不會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