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語文教學把脈》發表在《現代教育科學》2006.03,以《改進語文教學的兩點認識》發表在《成才導報》2005.03,以《學校語文教學狀態分析及診治》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2010.10,以《語文教學中教學狀態心理分析及整治》發表在《小學時代》2010.10)
素質教育,與我同行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二)
【理念】
素質教育是一麵需要永久飄揚的旗幟。素質教育對我們這個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是不能倒塌的長城。我國素質教育提出後的轟轟烈烈經世紀而不衰,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的。素質教育的吼聲震醒了多少夢中人,呼聲喚起了整個民族的責任意識!我是其中的一個。
【講述】
我教書的當兒就聽說素質教育,對這個概念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素質教育的聲音響得多、亮得多,我就想辦法搞懂它。我僅有的資料隻有我文革時期的高中課本,是關於批林批孔的,當中有批判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內容,而我“覺悟”不夠高,覺得孔子說得有道理,其中的“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有教無類”經常在我的教學中運用,當然用得膽顫驚徑,也很膚淺。1982年得6月1日我到縣城新華書店花了1元2角5分錢買了一本300多頁的後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從1840年看到1919年,想看看那個時期是怎麼搞素質教育的,很失望,幾乎沒有提“素質”二字,隻有部分仁人誌士零零散散的提出他們的教育主張類似於素質教育,如王國維主張教育應分為智育、德育、美育、體育四部分,跟毛主席的德智體全麵發展差不多。陳獨秀主張的教育方針是“補偏救弊,以求適世界之生存”。提出教育須貫串的四大“主義”:現實主義、惟民主義、職業主義、獸性主義。他強調生存和適應世界,和今天的鄧小平三個麵向暗合。後來我又找到1988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央教科所1986年編的《中國現代教育大事記》,從1919年看到1949年,尋找素質教育的樣本。其時素質教育在全國的中小學已是“千樹萬樹梨花開”了,各級素質教育文件、各種素質教育書籍紛紛出籠,熱氣昂昂,學生蹦蹦跳跳,學校各種興趣小組“你唱罷來我登台”,已是形勢大好不是小好。我一看有點兒納悶,我們在曹莊小學搞的“八組八隊”課外興趣小組原來就是素質教育啊!這之前我們都高了十多年了,當然這十多年我那小學已經成了省內外一麵紅旗,第十個教師節我們的校長陳普山以省勞模的身份到省裏參加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在電視上我看到省長親自接見握手,一下子我們原來的“曹莊精神”升華成 “普山精神”,全省、全市都號召學習“普山精神”,省外的教育代表團也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我們自然累得要死,忙得飯都顧不上吃,沒有節假日,起早帶晚到深夜,有時開通宵。但就沒有人說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典範,沒有人來包裝、打扮、提煉,隻有後來我知道素質教育伴我行。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我對素質教育理解深了些、透了寫,覺得素質教育是國際國內形勢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師的事,是全社會的大事,簡單地說層層級級、上上下下有責任。未來國家興亡要看未來公民的素質,未來公民的素質要看學生的素質,學生的素質要看老師的素質,老師的素質要看校長的素質,校長的素質要看黨政領導的素質……
後來我調到教育局機關,發現素質教育的說法太多,解讀的資料太多,好多人對素質教育了解有不全麵,有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閱讀甄別,為此用了通俗易懂的文體形式根據我的理解寫了個《素質教育三字經》,朗朗上口給老師們做個“導遊”,後來發表在中國《農村教育》上 ,《高郵日報》等了兩次。機關對素質教育抓得緊,對機關人員搞一次有關素質教育的征文比賽,結果,我的《素質教育三字經》什麼獎次都沒有。當時我還生氣:“有眼無珠”!現在看看確實淺薄得很(他們的也不咋地啦)。不過回想起來是一個有意思的事,特地把它原原本本曬出來,不揣淺陋,再貽笑大方一回,共閱君一樂。
素質教育三字經
引子
大世界 地球村 謀發展 全靠人
高科技 不坐等 知識戰 滿乾坤
競爭烈 協作存 劣者汰 優者勝
新公民 龍傳人 高素質 能飛騰
全社會 擔責任 明目標 觀風雲
乘東風 掌命運 興中華 旭日升
黨政
抓素質 大工程 現代化 靠黨政
鄧小平 亮明燈 三麵向 必遵循
決策者 民族魂 大氣魄 吼雷聲
雙文明 兩手硬 法製校 有準繩
百年計 教為本 用政策 作保證
多投入 下血本 軟硬件 達標準
重科教 是己任 教育興 國力增
校長
校之魂 有膽識 大視野 善決策
講政治 行正直 講民主 守原則
愛師生 重立德 專家型 真學識
教科研 高素質 五育舉 新人出
抓常規 嚴細實 進課堂 求優質
搞活動 樹特色 環境優 花園式
校風正 學風實 創名校 高標尺
迎挑戰 成共識 育英才 是天職
教師
為師表 樹榜樣 明師德 高素養
做人梯 作橋梁 教無類 愛無償
鑄師魂 有信仰 使命感 刻心上
教育觀 新思想 會揚棄 放眼量
對學生 會欣賞 注真情 育理想
素質化 進課堂 開心智 啟為上
循規律 真鬆綁 展個性 善揚長
為民族 有希望 碾著塵 死亦香
學生
有巨人 在我心 成大器 要自信
立大誌 健身心 用亮色 注生命
好習慣 利於行 愛生活 滿腔情
辨是非 愛憎明 做真人 不迷信
苦為樂 學在勤 展風采 自主性
不偏科 齊上進 協調好 學思行
會學習 敢創新 善合作 愛關心
擅生存 能適應 新世紀 插翅行
見笑了,當時就這水平,就這認識。關於素質教育的概念問題、內部結構和外部關係等都沒有說深說透,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問題沒有預想,帶有理想化和說教、概念化,語言不精美……總之缺憾多多,想就教育教育大家、師長和我的朋友,批評指正。
素質教育推進、強化和每年的進一步,也有好些年頭了,幾乎是與我的教學生命同行,我好像是在素質教育的呼嘯的村莊裏拔節生長著。素質教育的貢獻和意義功莫大焉,學校和學生素質教育的體現有目共睹,盡管道路艱難和漫長,至少大家的素質教育認識提高了。素質教育過程艱難得美麗,我體驗了再體驗,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敬畏有加。為了素質教育我鍛煉自己全麵的素質,詩書畫印、吹拉彈唱、打球照相……中國語文教師的十八般武藝都能秀一秀,在課堂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好多人誇我,說我“多麵手”“全才、通才”,我習慣謙虛一下:不行不行,還差得遠呢!心裏還是美滋滋的,當然想集精粹於一身,一直是個狠心窮,“正在進行時”的腳步在素質教育的路上“妄想”跋涉鏗鏘的聲音。我的朋友竺文斌先生寫我的文章叫《通才徐曉思》,發表出來題目變成《夢一般的曉思》,全文呈現出來:
曾經為徐曉思刻過一方印章“曉思得晚義”。其創意純粹來自高郵方言:“得(沒有的意思)玩意”的諧音。延伸意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或:大器晚成,厚積薄發。
曉思是個通才。
作為全國優秀教師、揚州市特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的他,上課全國一等獎,講座詼諧幽默贏得讚許。在教育科研本職工作取得較高成就的同時,又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於一身。郵城人有“全才”之譽。
曉思在某一方麵也許不是最拔尖的,但在諸多個領域、多個門類都有突出的成就,這應該是個奇跡。
曉思很有些故事。有領導去北京拜見當時中國文聯白庚勝書記,當介紹來者高郵時,白庚勝說:“高郵還有個徐曉思”。高郵領導驚詫不已。我不感到吃驚,因曾見白庚勝在高郵的高速出口一下車對歡迎的人群一改莊重,大叫“曉思!”便緊緊擁抱,有惺惺相惜、一遇知己之感,令在場的人不禁莞爾。曉思擅說順口溜,曾經有讓揚州電視台主持人小清捧腹噴飯,定下“隻要見麵,不許你說話”之約的經典。他的順口溜說到揚州電視台,《今日生活》為他的個人作品朗誦會拍過電視專題片。
曉思是豐富的。他涉及的藝術門類較多,詩歌、散文、小說在《人民文學》《鍾山》《紅旗》文摘等全國大刊發表、獲獎;篆刻作品上過全國展覽;書法得到南藝教授馬仕達的讚許;國畫曾問道於南藝;還擅長吹拉彈唱打球照相……寫到此忽然想到了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和清代詩人、散文家袁枚……
諸多門類中比較欣賞的是他的文學創作。
近幾年,曉思的創作不斷有驚人之舉,並且質量很高。2011年徐曉思申報的長篇小說《母親望著我》在江蘇省第六屆作家扶持工程中入圍,全省21人,揚州市僅他一人。同年發表於《鍾山》第一期一組七首詩, 2月又被中央最高權威刊物之一的《紅旗》文摘首期轉摘四首。據我所知,高郵人在《紅旗》發表作品的有兩人,一人是1970年汪曾祺等人根據《蘆蕩火種》改寫的《沙家浜》,一人便是徐曉思。
讀著《紅旗》上這組首詩,詩人一聲一聲的傾訴,筆下一行行如歌的行板,心性流淌:……(母親)桃花開了 你為什麼還不回來/ 你的世界裏 有沒有桃花開/ 你的桃花裏 有沒有夢/ 你的夢裏 有沒有夢見我的等待……詩人發出這樣的啼血,催人淚下,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喜鵲在民間是吉祥鳥。聽見喜鵲叫,代表著喜事或貴人降臨。2006年發表於《鍾山》的《一路喜鵲窩》是曉思的原生筆調寫就的小說。
小說以靈性的喜鵲能實現作者心中的期盼為引子,四十年前走親戚的一路路途一路故事為鋪陳,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際遇,時空穿梭的民間曆史長卷。不時勾起讀者的心弦。一會兒為“母親去世時我還小,像西風中賴在樹枝頭上的一片嫩葉”,總抹不去寂寞飄零的感覺的揪心;一會兒為日寇的暴行憤慨;一會兒為革命黨人的英雄事跡熱血沸騰:一會兒為有位大姑娘因自由戀愛懷了個大肚子而遭受被煮石灰私刑的潸然;一會兒為鄉村小戲嬉噱的開心……熟練地運用鄉村俚語和順口溜,向讀者展現一幅“清明下河圖”。
我激賞他以上作品裏的文字。
詩情畫意的曉思是單純而精粹的。
徐曉思的書畫篆刻也是頗有成就的,也受到大家的喜歡。他送過賈平凹一麵寫有書法一麵畫著畫題款“賈平凹君”藏頭詩的扇子,賈平凹回贈 “天下第一郵”書作;他寫書法通常是他的自作詩,喜歡自作藏頭詩寫成書法作品送人,鐵凝來郵,徐曉思也送上他的書法,《今日高郵》是這樣報道的“……徐曉思寫了一張藏頭詩書法作品送給鐵凝……‘主峰稱奇秀,席坐傲群山,鐵筆寫天地,凝神在人間。’……鐵凝感動不已。” 他在折扇上題詩畫蝦送過詩人舒婷,舒婷寫道:“謝謝曉思的一扇清風和幾支活潑的小蝦。” 曉思以書畫篆刻自娛、娛人。朋友、文藝界人士時常得到他的即興書畫,不計其數。
徐曉思於書法用功甚勤。晉唐、先秦兩漢、明清皆有涉獵並旁涉當代,如能深究加之他激情四射的才情他日定有大成。我堅信!
曉思還有個愛好:寫歌詞。業餘為廠礦、企業、學校寫歌,“非典”期間,我省第一首“抗非”歌曲《天使的心》歌詞就出自他手,唱響了軍營、學校、醫院和“抗非”一線。
曉思的成功應該源於他的多彩抑或苦難的生活積澱、深厚的文學功底、敏銳的視覺洞察、勤於筆耕的慣性,還有他豐富的情感和大愛之無疆吧。
曉思是善良的。常年無怨無悔地捐助多名失學兒童。有幾次盡然幫助殘疾人乞討。一次在揚州陪愛人逛街,“失蹤”了好久,問及緣由,曉思說:“幫殘疾人要飯去了”——那天他身穿過膝羊絨大衣,圍著一條過膝的大紅圍巾,風度翩翩地走到金鷹門口,看到一個癱瘓的殘疾人拉著二胡要飯,過路的人很多,卻視而不見,曉思說我來幫你,接過二胡拉起《二泉映月》……人們很好奇,圍觀的人不少,結果施舍的人卻不多,曉思自己掏出一點錢往乞討的殘疾人的盆裏一丟……她愛人數落道:“也隻有你這樣做!”
樂觀的曉思其實不太喜歡應酬,耐得住寂寞大概是藝術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吧。曉思有幾句名言:“在地獄裏創造天堂。”“把別人的手腳化為我的腳手(架)。”“比拚在八小時以外。”我想,當老時“神馬都成浮雲”昔時的觥籌交錯、左擁右抱、歌舞升平恐怕隻是猥在牆角的負暄吧!曆史的記憶永遠是寂寞藝術家最光輝燦爛的天空。因為他們才是漫漫長河中波濤洶湧。著名作家王蒙說過:高郵古有秦少遊,今有汪曾祺。徐曉思說:“高山仰止,我向往之。”
“家住西楊莊,臨河築草堂;取魚摸蝦手,也寫急就章。平常少心事,不夠五弦長;閑讀《紅樓夢》,棋敲落斜陽。”
夢一般的徐曉思……
當真“裸奔”,不曉得難為情,但也不矯情。實話,我是有著教育野心的,不單單是教學主張、理想,是想實現的教育夢想,是想做“當好士兵的元帥”。我教學時沒有教育理論可師,上了師範後覺得《教育學》不適用,不能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後來找了其他版本的《教育學》,好像是一個媽媽養的,有互相抄來抄去、炒來炒去的感覺,那時我真想寫實用的自己的《教育學》。告訴我的朋友,朋友說:真是做夢,是你能寫的嗎?那些專家教授會承認你媽?寫出來誰為你出版?你的錢哪?想想當時隻拿幾十元一個月,傾盆冷水從頭潑到腳,就像一塊火炭冒了一陣煙,滅了。遺憾!後來我看到素質教育實施難度太大,盡管國家有《素質教育實施綱要》,但不管用,就又要想草擬一個《素質教育法》,“哈哈哈……”朋友的眼淚都笑出來了,說,法律太多了,沒有人為你去執法,你就不要再“放法”吧!至今我《教育學》沒有寫,法也沒有放。但教育的野心好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著能否有時間來得及說得對教育史有點兒意義。
【會心】
現實教育主義(應試教育)的今天,我卻像個教育浪漫主義者,在素質教育的被窩裏做著彩色的夢。我為什麼說“素質教育,與我同行”而不說“我與素質教育同行”?好像素質教育在我的身後,有時有“我站著而我的影子倒下了”的感覺,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不許笑我,笑我有罪!說不定哪天誰誰給我頒發一個“全麵素質獎”或“素質教育獎”。哈哈,做夢!
地方特色文化與民俗文化進校園,掌握母語的鑰匙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三)
【理念】
以地方特色文化為內容建設校本鄉土教材,把民俗文化融進課堂教學,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兩大熱點,不少學校在實際操作上,還存在著“眼花繚亂應應景”、“多是聲音少踐行”的缺陷,須請方家注意。
地方特色文化,是範型化了的母語中的母語,是身處該地域中的人們引為自豪的精神之家,而民俗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抒情詩,把地方特色文化與民俗文化內容融進學校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是一項光前裕後的工作,不僅能使祖國語文生態保鮮,更使之永遠處於生長發展的狀態之中。很多有教育眼光的學校校本鄉土教材建設嚐試和民俗文化進課堂的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贏得口碑,筆者為之興奮,可經過調查摸底,發現在操作上還存在不少盲點誤區,留有遺憾,需要從“點”的歸納中,找到“麵”上的共性缺憾,作個通報,以期注意糾正或避免。
【講述】
下麵的分小標題講述:
校本鄉土教材建設,似乎眼花繚應應景
當校本鄉土教材建設成為時尚後,以部分地區為例,多所學校以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為依托,追蹤溯源,廣搜博采,編寫校本鄉土教材。天山中心小學位於淮南名山神劇山腳下,地域風光有特色,70年代出土的漢代廣陵王劉胥的墓葬更其有特色,揚州市出重資建成的漢廣陵王墓葬陳列館在當時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陪同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聲譽鵲起,各種媒體爭相報道,昔日寂寞不堪的出土文物“黃腸題輳”前遊人如識。如今易名為“漢陵苑”的陳列館在收集、研究漢文化資料方麵成果較多。該小學靠山“吃”山,編寫了漢文化普讀教材《山花爛漫》。原蠶種場小學依憑學生父母多是蠶桑從業人員的先天優勢,抓住秦少遊(北宋婉約派詞宗,高郵人)所撰《蠶書》是中國第一篇蠶學專論的曆史閃光點,汲取精髓,古為今用,賦予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龍虯初中利用1997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龍虯莊遺址所開掘的龍虯莊文化,憑著以龍虯莊遺址建成的龍虯文化博物館在學校附近的地理優勢,借著博物館已成為中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名牌效應,把高郵編撰成書的多部龍虯文化普介讀物加以刪減整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編寫出版自成體係的龍虯文化簡本讀物,突出古龍虯人在農業稻種生產史的成就,根據古代野生稻化石特點,聯係本地現今遠銷南北的高郵珠光大米的名牌創建過程,開展龍虯古文化研究和稻作研究教學活動,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更有高郵中學的秦火遊宋詞文化、汪曾祺文化研究、王磐及王氏父子古文化古詩詞古楹聯研究。王磐是元代散曲大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是清代訓詁學大師,汪曾祺是當代小說家,他們都是高郵人的驕傲,他們的文學與學術文化成就,都到達了他們身處其中的那個時代的最前頭、最高處。凡此種種,一時給人以雜花生樹,滿眼生春的感覺,煞是熱鬧。
可是細加研讀,不禁心生遺憾;而調研校本鄉土教材的使用情況,更是禁不住心口發涼:一是諸多校本鄉土教材十分粗糙,不成體係,難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知識性與趣味性難以融合,整本書沒有統一的語式語調,東拉西邊扯,有的僅僅是本校學生專題作文的彙編小冊子,數量質量都達不到教材應該有的水平檔次。還有的學校校本教材的編寫隻是對校內文學社團活動成果改頭換麵的裝潢包裝,甚至有些校內文學社團的活動路子就不對頭,比如在全國小有名氣的川青小學蘆花詩社,教著一群活蹦亂跳,天真爛漫的小學生做古詩,讓幼小的心靈戴著鐐銬“馳騁”想象力和創造力,不亦感乎!二是不少校本鄉土教材發放學生後未予有效使用,安排的教學課時實際上被擠占挪用,執教者大多是學校領導和教學水平不好,難以勝過主科教學的中老年教師,這些執教者限於繁冗的校務或精力,經常把校本鄉土課讓給主課教師。教校本鄉土課無需考核,教師自然就沒有教學壓力,落得個清閑自在,順其自然地,這些校本鄉土教材大多數在作為學生收費依據一次性“使用”後,被束之高閣或被撕為碎紙。
為此筆者建議:一、以縣市為單位,教育部門統聯係文化部門,選聘當地專家學者型人員,對各級各類校本鄉土教材進行審,反複討論、研究、整理,變一次性成書為細加工、多琢磨的科學合理的編寫活動,優化精品意識要在製度上加以落實。二、對校本鄉土教材教學也要進行教學評估,不能放任其流。
民俗魅力,課堂體驗,好像多是聲音少踐行
我們執教沈從文《端午日》,一堂多媒體新型課行將結束,這時教者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及媒體畫麵的展示內容,以記者采訪的形式,由女生組設計采訪話題,男生組準備接受采訪。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女生組的一個采訪話題引起了大家深長的回味,組織龍舟競憶,這是很“軟”性的東西,沒有道德的約束與法律的規範,完全靠日常生活的點滴熏染,以隨意插柳而成蔭的方式得以傳承延續。
貼近民俗,作適當啟示,可以近距離比照,也可作宏觀上的俯瞰。回到原課文,大多數同學對龍舟競賽中那種千舟競發、百舸爭、流的場麵、對萬人空巷、觀者如堵的盛況心有感觸,對萬民同樂、捉鴨盡歡的賽事餘波回味無窮,卻不知道追捉鴨子其實是“即興小品”,別的地方其他年份的龍舟盛會不一定都安排此等內容——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內涵的豐富,傳統風俗也灌注了新的內容,一些蘊含封建禮教因子的習俗被淘汰取代了,一些高新科技產品也適時進入了民風民俗的陣地,比如把龍舟賽事攝製成音像製品、組織播放等等。進行這種不同時空的比照與俯瞰,利於使學生們對本民族優秀習俗產生親切感、認同感;對舊習俗則予以否定、拋棄。
這樣的一番理解、延展,學生來表現民俗就能高屋建瓴,在完成《月到中秋》的作文任務之前,班級進行中秋習俗的交流討論,有的同學談到吃月餅,拜月亮的好心情,有的同學談到了搗餡心,做麵餅的熱烈氣氛;有的同學談到中秋節團圓節、豐收節,新穀登場了,月亮又圓了,氣候雙不冷不暖,我們的先人選擇賞心悅目、天地同感的此季此夜作為節日,真是富有詩情畫意,拜月果品是很有講究的,取其諧音或取其實形,計個口彩。生梨不能供,不吉利;月餅四隻,意思是稱心適意,團團圓圓,芋頭則遇好運遇好人,石榴是子孫滿堂,香藕是佳偶呈祥,芝麻是節節高升,蘋果則意味著平安的祝福……看看,這些學生們,思維已進入了民俗文化的深層,活躍到象征語義的範疇內了。後來吳丹丹同學的同題作文還發表在了《全國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上。
受學生啟示,我們寫了《端午節溯源》一文發表在徐州《都市晨報》上,其中有“把靠近家宅的苦艾全部割去,讓種稻的腳板不致被瓦礫硌著;把河沿密匝匝的香蒲全部割去,使開河的腿肚不致被草葉纏起。這艾這蒲,香香苦苦,仿若生活。隨手插幾片在門頭,放一束於家神前,久而久之,便成了儀式,圖騰化了。艾蒲懸門的習俗代代沿襲,生活便在此被詩化了。當我們把產艾生蒲的兩地聯係起來,從家院到河流之間,便理出了一條農作之路,也就發現了我們農耕民族親近在大河,熱愛水利、緊扣農業命脈的發展思路。先祖們懸艾插蒲的行為藝術,表現的是我們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詩意啊。難怪邑人汪曾棋說:民俗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抒情詩。
後來這所學校把民俗節日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立項,學生們也發表了幾篇文章,但是大頭娃娃、河蚌舞裙、龍舟、龍獅道具等無錢籌辦,加之國家未把端午、中秋立為法定假日,學生們整日在密不透風的圍牆內埋頭讀書做題,魅力四射的節日尤化,終於停留在課堂體驗層麵,至多也隻能憑想像力發揮,做幾篇紙上文章,可謂是“多是聲音少踐行”。
詩情畫意,前景樂觀,笑看未來須專情
開發民間特色文化資源,建設校本鄉土教材,著眼於民俗文化的開掘與研究,滲入課堂教學過程,是一項長效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認同了夥伴,認識了自我的心性之源,漸漸會形成一種文化身份感,文化品位感,以自強的眼光看世界,以自由的眼光看天空,以自信的眼光看未來。部分學校中的優秀學生贏得這種擁有文化自信心,身心飛翔感,得益於學校對校本鄉土課程的專情開發打造,對課堂教學滲入了民俗文化內容的自始自終的堅持,更得益於家長對社會教學力量的優籌利用,還得益於地方政府部門對本土文化的強勢宣介,推進與名牌打造工作。高郵南海中學趁著高郵市政府成功舉辦三屆“中國郵文化節”的形勢,利用郵文化節的有效資源,加以增刪整合,駕重就輕地編成《郵海泛舟》的校本課程材料,請資深集郵專家進課堂,約郵票設計大師搞講座,海內名流大手筆,講課規格既高,又能結合學校與學生實際,深入淺出。南海中學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範基地,校內成立“少年郵局”,組建“南海郵協”。學校郵協多次。組織會員去南京、蘇州、無錫、泰州等地觀摩學習。專情打造出成果,該校在高郵市集郵知識競賽暨征文活動中,參賽率高,獲獎麵大。在全國郵票設計大賽中,高郵市26所中小學校組織449件參賽,50件作口入圍全國首屆生肖個性化郵票少年設計大賽評選資格,其中獲一等獎10名,二等獎19名,三等獎20名,南海中學有8名學生獲獎。在這裏集郵、談郵,設計郵票,不僅僅是益智怡情、寓教於樂的活動,學生們還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就感。高郵市實驗小學圍棋教學成果輝煌,曆次全國省市大賽中該校學生佳績頻傳,該校少年孫力已成為國家職業圍棋二段選手。高郵是省級“二胡之鄉”,城北小學、第一小學、實驗小學、武安小學組織二胡興趣班,學生技藝日精,不少學生在全國少兒二胡大賽中載譽麵歸。
【會心】
正是這些學校的校本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創新,課堂教學一以貫之的融進、滲透地方特色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內容,為無數夢幻少年鋪設了金色的起飛場,為他們鑄造了放眼世界的胸懷,熔煉出尋找光明的眼睛。如果去掉“應付式”、“虛假”的好看、熱鬧,有體係地、人文和科學相結合地開發,學生會更快、更好、真正地掌握這把母語的鑰匙,對促進學生自然地成長有很好的幫助。我進行過民間特色文化的研究,也做過這方麵的課題,在課堂上實踐過,做科研管理工作時引導過學校老師鄉土特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工作,得出經驗和教訓。相信會取得更多的成績。
(以《地方特色文化進校園的反思》發表於《教育導報》2006.06,以《“地方特色文化與民俗文化進校園”觀察與思考》發表於《考試》2009.10,以《試論“地方特色文化與民俗文化進校園”》發表於《上海教育科研》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