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詩歌外”,除去了什麼?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四)
【理念】
高考作文不應該“除詩歌外”!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一個詩歌的泱泱大國的今天,連高考語文試卷都有“除詩歌外”的怠慢,不是我們的教育可悲是什麼呢?不是我們母語文化的悲哀是什麼?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是什麼?不是我們明天的悲哀是什麼?
【講述】
這是由高考作文文體要求引起的文化思考。
“天下第一考”的考試已經落下帷幕,全國各地區2009年高考試卷也都公布上網,試卷優劣,眾說紛紜,見仁見智。高考語文試卷的作文題自然也是議論熱點之一,尤其是部分地區的作文文體要求都有“除詩歌外”(新詩)的限製,有一種“趕盡殺絕”的意味,我的心不寒而栗。
舉例一:2009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目:品味時尚
請以“品味時尚”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
舉例二: 2009全國高考浙江作文題:綠葉對根的情意
《綠葉對根的情意》這首歌中的一段歌詞,根據歌詞自擬題目作文。
【要求】根據歌詞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曆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評論,注意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800字。4, 不得抄襲。
舉例三: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鄭板橋的書法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
……
除江浙滬外,其他一些省市區的高考作文也有“除詩歌外”的限製。這種不謀而合,令人瞠目結舌!這種異口同聲,令我頓生悲哀!詩歌招誰惹誰!這麼十惡不赦遭人唾棄?
假如是隻允許一種文體的寫作,倒也罷了,這是考試需要。問題是“除詩歌外”的後麵跟著的是“文體不限”。中國向來有“寧冇一莊不冇一家”的文化理念,“除詩歌外”顯然與中國傳統文化背道而馳的,這樣的做法中國人從文化的層麵難以接受,也著實令人懷疑和憤怒!
這樣憤憤著、驚異著、悲哀著的人肯定不止我一個。王旭明在《高考作文,能否離現實再近些?》很辣的抨擊道:“……我還遺憾,為什麼不少地區的作文仍然把詩歌排除在外,看來我們這樣一個詩歌國度的高考試卷裏,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已經容不下詩情畫意了!”
“除詩歌外”究竟要除去什麼?很明顯,是除去中國語文的中國化。這樣想,多麼的可怕!高考啊,是根魔棒,學生學什麼,是以考定學。純文學被邊緣化的今天,詩歌已逐漸淡出,高考作文又很無情地拒絕詩歌文體,這樣下去詩歌豈不斬草除根,生命的詩意豈不偃旗息鼓!
冷靜下來想一想,“除詩歌外”是有他的難言之隱的。我屈指分析了一下,“除詩歌外”的根源所在。
其一,出高考語文卷子的教授專家老師們的詩歌素養可能就不高,或壓根就不懂、不喜歡詩歌,本身就沒有詩歌(新詩)審美的基因和文化經驗,他敢不說“除詩歌外”嗎?
其二,判卷老師都懂詩歌、會寫詩歌嗎?如果他們的詩歌素質參差不齊,那不是糟蹋了詩歌,糟蹋了學生了嗎?
其三,我們的廣大教師懂詩、寫詩、喜歡詩嗎?據我所知,教師的素質目前遠遠跟不上的。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老師中,有幾人能讀詩寫詩的呢!老師都不會寫詩,能教出更多的學生(自學成才的例外)寫詩嗎?即使教詩,隻怕隻用那個並不合格的詩歌來教,不能滿足學生詩教的需要,課堂的教導都成了誤導。
其四,能夠有權利編教材編者懂詩、寫詩、喜歡詩嗎?他們的詩歌審美沒有老化嗎?所編選的詩歌都是詩嗎?或者說都是能夠作為學生示範的詩嗎?我看不盡然吧。即使編選的是徐誌摩、戴望舒、郭沫若(詩歌的大家,借鑒中創造了新詩的文體)的詩歌,作為用來教學生,詩歌的品質還不是太高的,至少說還不能作為範式作為學生詩教的母本。特別是為了適應某個時代的氣候而編選的口號“詩”,隻能教出非詩的學生。
現實,我們的教育(詩教)是滯後的。教育還是用這樣的教育,教師還是那個教師,教材還是那個教材,出卷還是“除詩歌外”……這樣的慣性下去,語文教學隻能用來應試,作文是為了完成任務的,語文能不失掉了她應有的含金量和她的中國味?當下,我們的語文課為了應試都上成了“現實語文”“功利語文”,連“工具性”都未能達到,更談不上有多少人文了。遠離了自由語文、文化語文和詩意語文得真意,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愈成功,他們離文學愈遠,離詩歌就更不相幹了。
盡管如此,仍有打不死錘不爛的學生喜歡詩歌,喜歡寫詩,為什麼高考作文文體要做“除詩歌外”的限製呢?你沒有權利剝奪他們詩體話語權利。我們不能無端地允許花兒開什麼顏色,不允許開出某一種顏色;隻允許演員在地上表演,不允許在鋼絲上表演。
每個人都是充滿活力的,許多行為都是詩意的。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詩人,但不可因為我們的某個狹隘的動著而耽擱了他們詩意的人生。今天“除詩歌外”,明天“除詩歌外”,我們下一代的靈魂將要靠在誰的肩頭哭泣?由此想到到我們的編、教、考師長們是多麼的責任重大啊!
2009年的高考過去了,但願我們的驚訝、疑慮、不滿、擔心乃至憤恨都過去。2010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要再有“除詩歌外”的無理要求,更希望我們這個詩教大國的教師、教授以及和詩教有關的師表們離詩歌近些,再近些;與詩歌親些,更親些;對我們的母語深愛些,再深愛些。
【會心】
語文教學繞不過詩歌,人的成長離不開詩歌,高考作文不能扼殺詩歌。我是教學小學語文的,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高考踐踏詩歌而不顧。在提倡經典誦讀的今天,高考的狹隘很容易對經典的學習造成傷害,我再次呼籲:高考作文不要再“除詩歌外”了!(以《“除詩歌外”除去了什麼》發表於《語文考試研究》2008.07作為封二人物為作者及教育理念推介)
作家(學者)型老師夢,專業成長的“高鐵”
——一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的行知行(二十五)
【理念】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對於教師來說,最好的金剛鑽是有一支“神筆”。
我一貫認為,中國語文老師要有過硬的“中國功夫”!我給自己定位“當好老師”要煉成或擁有“三鐵”即鐵筆——能寫文章;鐵嘴——能做講座;鐵課——能上好課。鐵筆,是我的一支重要的金剛鑽,對我的鐵嘴、鐵課的煉成,也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近些年,經濟膨脹,物欲橫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滅良知,教師職業也一度受到非議,甚至不少老師自己也逐步走向平庸,走向墮落,走向毀滅。學生的身後是社會,是現實,是生存,是塵囂,校園不再是與世隔絕的淨土,校園寫作的現狀令人堪憂。過去的校園寫作,學生們都是心懷崇高感、神聖感,對文學、對學者有一種虔誠的態度,有著當作家學者的夢想,或者對這一職業充滿尊敬,而現在學生們對寫作普遍缺乏熱情,偶一為之隻是為了抒寫性情,動輒表達對家長、老師和學校的不滿,並無多少文學性可言。老師呢,也很少動筆,或者根本就不動筆,有些老師為了評職稱寫論文都是上網抄。課堂,也成了老師的一言堂,獨角戲,學生成了一隻盛滿知識的容器,任由老師注入。尤其是寫作課,老師頭疼,學生頭疼,多半是老師將題目寫在黑板上,而後任由學生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學生呢,也像擠牙膏似的,擠到哪裏算哪裏,或者是冬瓜田扯到西瓜田,前言不搭後語,生搬加上硬套,索然無味,索然無趣。如此狀況,教育堪憂啊!因此我想,老師要唱《國歌》啦,要排除一切困難學習啦!要想老師擺脫平庸,不再迷失自我,老師的寫是萬萬不能或缺的。
我的我的體會和“我讀我在”是一樣的——“我寫我在!”。
【講述】
我從走上工作崗位就沒有停止過動筆(各種的練筆,不一定都是去發表),現在專職教育科研管理,更離不開筆墨的舞蹈、鍵盤的平仄。下麵我從幾個方麵慢慢講述:
從“寫”開始我教學的有效行走
1、以寫促讀,讀有目標。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說明讀書時要動筆墨,如果光讀書而懶得動筆,是隨意的或者是膚淺的沒有目標的讀,收效不會很大的。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說書讀多了,就能筆下生花了。問題是你得下筆,如果光讀不練,是天橋的把式,神從何來?學生讀書最終是落實在一個“寫”上,考試達標、生活運用、思想表達等等,離不開個“寫”。老師更是,寫了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才知道怎麼去讀,文化業務提升進步才能快些再快些。
我(前麵已經說到)從一九六五年讀小學一年級,一九七五年高中畢業,接著我就回村當上民辦教師了。十年幾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眾所周知“文革”牌的高中畢業是沒有讀什麼書的,除了毛主席語錄,就是開門辦學,學工學農又學軍、三機一泵等等。我當民辦教師也是當時形勢造成的,我個人擇業的無奈之舉。既做了教師,怎麼辦呢?不停地學習,爭取符合教師的要求。其中重要的學習是“寫”。教作文和學生一道寫下水文,覺得作文真難,就去看書,包括讀作文選。在學校上學寫作文,寫得多的是大字報,也寫過發言稿,也隻是“開頭抄段報,中間照著套,結尾喊口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能再教學生寫這樣寫作文了,自己也不會寫,我有目的地“急用先讀”走著從仿到創的過程。假如不是寫的需要,我不會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這麼如饑似渴,也不會像蜜蜂那麼勤勞地從這朵花飛到那朵花那麼認真。浮光掠影是填不飽肚子的,走馬觀花是釀不成蜜的。我認為,你想寫了,去讀書是最有效的。我研究課題,寫報告需要參考資料,需要理論支撐,就得去有目的地讀。這樣促使我讀有用的書,讀我原本並不感興趣的乃至枯燥無味書,而且讀得有滋有味,有朋友問我,怎麼讀得下去的,覺得聚精會神地讀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生動趣味的書是不簡單的。事實上,沒有寫的需要,讀書是不會這麼有目標、這麼深刻、這麼認真、這麼自覺、這麼有毅力。人都是有惰性的,我有時也偷懶,意誌軟弱、衰退,雷聲大雨點小,再持之以恒的人也經不住各種借口的。
2、以寫促教,教有方向。前麵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是不是也可以說:不動筆墨不教書! 這不僅僅指上課之前的備課寫教案。當然,我在初始教書也抄參考書,抄現成的教案,但更多的是設計、多元地去設計課案,每備一課都像創作寫論文一樣,水平有限,要慢慢思考、查閱資料,費時費心血,常常帶夜,很艱辛,但也很興奮,像打一場一場戰役。我設計教案的特點有:收盡奇峰打草稿、課如看山不喜平、學生當老師滿足參與意識、幫學生尋找快樂……我的實踐是:課備得好,教有方向,課的質量高,學生興奮,參與度大,滿足感很OK,課堂好如“潮平兩岸闊,風順一帆懸”,老師和學生的臉上都是紅撲撲的,眼睛裏有光,學生常常是“不知鈴聲之既響”。出此寫教後記即是教學反思;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有了想法,想寫成論文,再到課堂上去實踐、檢驗,從而不斷促進我的課堂教學。
3、寫讀結合,更多創造。我曾經寫過關於學生“讀寫結合”的文章,是強調寫;對於我想說“寫讀結合”,個體的寫放在首位是強調讀的重要,不是說讀就次要。文章寫得好,除了技巧,更重要的是肚裏有貨,有貨思路才闊,才能多寫想寫,寫深刻,所以讀書是很重要的。寫離不開讀,讀了要去寫,兩者不可偏廢。我教書的時候愛好寫寫,但寫不好,讀了書慢慢知道了。有段時間忙,顧不上讀書,寫起文章來能艱難,也不深刻,這是真話。在學校經常要寫其它文體的文章,不讀書提筆就有千斤重。後來我幾乎學會了所有文體的寫作,全是書本忙的忙。我很欣慰,有次聽袁浩教授講座,他很讚成、很提倡語文老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我為自己的做法與大師觀點暗合感到甜美。我堅持寫讀結合,無論是上課、寫作(包括下水文、文學作品)創造了滿載的成果,也給更多的人帶來啟迪和快樂!學語文、教語文,有讀書、有生活,最終看你的“寫”力。當老師,不會寫,那不是一大缺憾麼?
正如有學者說得那樣:一個優秀的老師,本身就應該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文化的象征。作為老師,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豐富的積澱,就會缺少大氣,缺少一種內在的氣質,就隻能停留在“小家碧玉”的層麵上,很難在教學上有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我們在聽一些名師的課時,感覺整個課堂猶如流淌著柔美的音樂,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他們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在座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聽課者。讓大家沉浸於思維的海洋和情致的天空裏。名師們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和他們的潛心研究和用心修煉分不開的,這個研究和修煉的過程就是多讀書、多練筆,不浮躁,不取巧,然後才有不斷地新的創造,真正的大的創造。
“寫”字當頭教師會“寫”才行
1.動筆,好生存。教師“寫”字當頭,一寫就靈。寫是個習慣,萬事開頭難,寫寫就有癮了,不信你試試?動筆是個好習慣,這個好習慣對你的生存有幫助。我就是個很好的個案:
我是幹一行愛一行的人,做教師很專心,追求教師的高境界,全麵自己的素養,教書也得到學生和家長、社會的認可,一時風頭正經。然而,會招來阻礙,甚至有些領導都把小鞋子給我穿,說一個人連牌都不會打還能幹好工作嗎?說人都有一好,不打牌、不喝酒……必有一個想法(野心)等等。我也不陪他們打牌、喝酒、洗桑拿,自然不討人喜歡。當時也有過猶豫、痛苦。我也知道這不奇怪。毛主席說:“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古人也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毀之。”我小時候就看到,豬圈裏幾頭豬整天吃吃睡睡,有一天一隻公雞跳到豬食槽上打鳴,幾頭豬被吵醒上來就咬,它們看不慣公雞的不同姿勢和狀態。我能理解,但不肯同流,怎麼辦,寫文章,寄出去發表,這個他們是攔不住的,我發表了、我獲獎了,如江蘇省“教海探航”一等獎(最有分量的教學論文獎),大地方都知道了我,他有什麼辦法?那些人也隻好是“老鼠掉到麵缸裏——翻白眼”。
後來他們不僅沒有擋得住我的腳步,我的步子更打了,被教育局看重,調進了機關,不靠寫,哪有出頭之日?正是“我寫我在”!
2.勤寫,求發展。教齡長了,經曆豐富了,書也讀得不算少,就要寫,不寫是一種浪費,不寫對不住自己;新教師讀書剛出來,什麼也沒有,更要寫,立即就寫,不寫就落後,落後就“挨打”,“挨打”的日子是部好過的。作為教師,寫了才心明眼亮有思想,寫了才能有拓展發展的空間。
我有個文友,中學生時代給我辦的地方《教育周刊》投稿,發表了,他的校長、老師拿著有他學生文章的報紙高興地大聲叫道:某某,你的大作發表了,從辦公室一直喊到教室。這位學生到了大學勤奮寫作,畢業後邊教書邊寫作,書教得好,又出了兩本書,一年後得到重用,學生、家長和社會相當認可,他的精神是可貴的,發展前景是可觀的。
我的發展更是得益於“寫”。我“文革”的民辦教師出道,水平一窮二白,教書非常艱難,而今天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和我同時期的民辦教師出身的老教師都誇我、羨慕我,我的訣竅無他,唯有一個“寫”字!
3.妙手,得幸福。寫文章是艱辛的,得到的快樂就不一般。我的體驗是:寫,不斷提升自己,快樂;寫,使自己充滿自信,快樂;寫,狀態趨於淡定,快樂;寫,生活走向簡單,快樂;寫,生命圓融自由,快樂……寫,不是“偶有文章愉小我”,從我無數個生長點出發,步步深刻和幸福。
有句話叫:“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時榮。”還有一句話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的寫來的幸福,是要成為一個作家(學者)型的語文教師,建立有獨特視野寬闊的教育觀、文化觀,對教育、文化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對課程改革有自己的見解,關注和思索社會和教育世界裏人的和非人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種種存在,漸漸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與思想。從而帶給學生深刻的影響,提供給學生一個指南針,引導著學生朝著真、善、美的終極目標行走,幫助學生樹立起對於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力求做一個名教師,得在寫作、學習和發展上下一番功夫。這樣,我們才能把開闊的文化視野,化為優質的教育智慧,才能以睿智的眼光、發展的心態去教育培養學生,才能真正給學生有益的教育和影響。也才能豐富和充實自身生命個體的意義和內涵。這樣,去建立富有個性色彩的課堂,讓課堂永遠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即自己的課堂文化和教學風格,當萬山紅遍的時候,收獲和享受筆底乾坤裏的美好陽光。
作家(學者)夢越做越圓
1.作家(學者)夢,教師成長的搖籃。毛主席老人家說過:……一要靠槍杆子,二要靠筆杆子。我說,做教師也要靠筆杆子。教師的成長需要適合的、紮實的搖籃。我的成長就是在“作家(學者)夢的搖籃”搖出來的,筆杆子寫出來的。我做教師寫的第一篇文章是縣裏廣播稿,寫學校學農田的,用了;我寫的第一篇論文是談“讀寫結合”的縣裏教研室編的《郵教新綠》,發在扉頁;我發表的第一首詩《野花》是在家鄉的《珠湖》報上,寫民辦教師的,登載在報眼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是這樣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
我已經告訴大家,我學習了寫各種文體的文章,諸如記敘文、應用文、論文乃至順口溜、廣告詞。而我寫的最多的是論文和詩歌、散文、小說。論文寫作對老師的成長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學創作是生活和文化的連接,更是老師言傳身教的結果。我覺得文學作品寫得還不夠多、不夠好。語文新課標也提出:“要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我以為:落到實處就是引導孩子養成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方法和良好習慣,讓學生在主動閱讀感悟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體驗優秀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吸收語言精華,提升文化品位。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要想方設法帶學生走進字裏行間,走到廣博的文學空間裏去,讓他們真正領略到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因為語言是思維和智慧的載體,當一個人有了較高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後,往往會激活、挖掘出他在其他領域的潛能。因此,“作家(學者)夢”做對了,這個搖籃承載著說不盡的美麗。
2.作家(學者)夢,專業提速的高鐵
專業提速,需要助推力。我有個課題是《做作家(學者)型老師助專業成長的模式研究》,我覺得老師的專業發展,有了“寫”力和寫的實踐,它的速度就快得多,如果阻礙少、天時地利人和的話,就有神速的進步,我把它比喻乘高鐵是不為過的。
“不做教書匠”,是很多有誌教師的共識,然而,遺憾得是,一段時期我也落入套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儼然一個教書匠,使我的專業進程減速甚而停滯。但我始終忘不了葉聖陶、朱自清、魯迅等作家、學者,他們都是老師、教授,他們的文學成就對廣大讀者產生的深遠影響,令世人驚歎;他們的語文教學之路一直以來乃至永遠都令人們欽佩。他們走的就是一條從知識型向經驗型,再由經驗型向作家型語文教師的典型之路。從他們身上,我發現,基礎教育改革中作家(學者)型語文教師的重要性,可行性。而“作家(學者)型”教師正是中國語文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所以我繼續做著我的“作家(學者)夢”,使我重新起步後,朝著專業的方向不斷提速,而不至於走進蹩腳的死胡同裏。這個夢,將各方麵的知識融彙貫通,使自己的整個知識深度和廣度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麵,使自己的教學視野更敞亮,教育科研烘雲托月,文學創作積極而有意義。盤點我的2011年,(正常工作和成績除外)教育科研:分別捧回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大獎;先後被授予全國、省、市教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被評為揚州市特級教師;論文除了發在其他刊物外,獲得全國一等獎的語文課發表在《江蘇教育研究》“課堂圍觀”,連自己的“課堂實錄”、“名師檔案”、“教學反思”和全國小語界的泰鬥袁浩、著名特級教師陳萍的評點兩萬多字。文學創作:較長的組詩七首發在《鍾山》(2011.1);有四首詩被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文摘》(2011.1)轉摘;分別在《青春》《揚子江》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長篇小說《母親望著我》(有關教育、留守兒童、青春勵誌的)入圍江蘇省第六屆重點扶持作品項目工程,全省一共21人。
3.作家(學者)夢,成就未來的梯子
一位語文教師隻有經常動筆,才能寫出有質量的教學經驗文章,才能輔導自己的學生寫作文,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但我有一種膽顫驚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我寫文章,生怕又有人說我不務正業。做作家(學者)夢,仿佛是做了小偷。
有一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被單位某同事看到了,向領導打小報告說,他功夫真多,你找點正事給他做做哉。領導就找我談話,說:“你又發表文章啦?”我說:“不是現在寫的,是我業餘時間和節假日寫的,正好在我們比較忙的時候他發出來了。”領導說:“我說你你就跟我頂嘴!不要再寫了,有篇吧文章證明你有這個才能就行了!”挨了一頓領導的“好心”之後我什麼話也說不出,但我心裏不服氣地說:我是用你們打牌、喝酒、泡桑拿的業餘時間寫的,更本沒有占用公家的時間。還有領導說:我要的是學生分數,不是老師的論文!領導把老師業餘寫文章與工作、教學質量對立起來看,我隻好偷偷摸摸地寫點兒。
是的,表麵上看,我讀書、寫文章是自己進行文化構建,使個體化生命得到張揚,得到創造,得到發展,得到享受,得到實惠(名利雙收)。但想搞向遠處看,學生學習的重要方麵是文化的構建,老師業餘寫作、讀書正是幫助學生進行文化構建。不知他們有沒有看到,有些時候,隻要我們老師勤練筆,多讀書,學生也一定勤練筆,多讀書。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寫作的行家裏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位“作家(學者)型”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所產生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一個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教學生寫作,由於沒有切身體會和感受,哪怕談得頭頭是道,到底隔靴搔癢,難以切中肯綮。隻要我們走向學者型、作家型語文教師,將會有更多的學生走向作家(學者)型知識人才。我想即便不能,他們也會像崇拜歌星、影星那樣崇拜他們。事實也證明,這些人才紛紛受到學生頌揚與效仿。
其實那個名師、名校長不會寫文章?我很崇拜、讚成會寫文章的校長、老師,也提倡老師、學生多練筆,多收獲。我走到哪裏為師生的寫作平台搭建到哪裏。我在曹莊小學創辦紅領巾廣播台,播送師生的廣播稿,好的向上級廣播台推薦,促動師生多動筆寫廣播稿。我在車邏中心小學創辦《車邏教研》土刊物和《小記者報》,為全校師生提供破土的機會。在這兩所學校我的學生和興趣小組的學生作文興趣很濃,我有文章發表、獲獎,回來都請他們吃幾片大糕(雲片糕),“騙(片)”他們說:“你們將來比我還要高!”我鼓勵我全班學生投稿,縣裏作文比賽獲獎,不斷報到我班學生名字,我和學生一起幸福滴歡呼。我和學生一起投稿,比賽看誰獲獎、發表,每次都有學生投中,那種全班的高興無法形容,暫時沒有發表的還有機會,寄出的稿子仿佛是寄出去的希望,一時讀書、作文爭先恐後,學習語文蔚然成風。學生在寫作、觀察事物、提煉生活、分辨美醜、給編輯寫信、寄信、憧憬中精神得到升華。我在教育局機關創辦《高郵教育周刊》,為全市師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辦得很成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周邊縣市紛紛前來學習,回家效仿。
老師的夢傳遞給學生,老師寫作成為學生夢的階梯。我提倡老師多寫作,多渠道寫作,“陽光寫作”,如寫博客、黑板報、班報、手抄報等;提倡大力發展校園文學,精心打造校園文學報刊,彰顯校園文學的特色和魅力;提倡營造濃烈的校園寫作氛圍,如:社會實踐、作品爭鳴、寫作交流、問題研討、文化講堂、專家講座、名作欣賞等,讓更多師生直接投身到美的創造中去,並在其中陶冶情操、增長智慧、淨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鑄就健全人格,成長為全麵發展的合作人才。
【會心】
夢好做,圓夢很難;說寫不難,寫成作家(學者)難。千難萬難難就難在意誌和時間,有了意誌、拒絕平庸、不讓自己下滑,時間總是有的——寫在八小時以外。別人玩的時候正是我寫的時候。心態要調整到“我以寫為快樂”。我寫我快樂,我寫我存在,我寫我精彩。一天不寫就手癢,三天不懈心就慌。語文老師要學寫各種文體的文章。如果這樣,料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當中,或者周邊,將會有更多的教師,由教書匠轉向學者型、作家型人才,也最終會帶動一個集體學習語文、熱愛的語文的熱潮,最大化的彰顯母語的真正生命力,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名師。
當然,要寫得好、專業成長快,抓緊時間多讀書。黃庭堅說過:一日不讀書,便覺麵目可憎! 唯有大量閱讀,才能使自己思想通達,視野敞亮,才能體味到哲人和大師們著作裏宏深的思想,才能完成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全身心地體驗生命的深邃,達到自我心靈的升華。
讓我們在與智者的對話中、在勤奮的深度的寫作中做一位學識廣博、文化氣息豐厚的作家、學者吧!讓我們恢複曾經喪失的才情;重新提高曾經降低的審美趣味;再次加強曾經削弱的文化底蘊;重顯敏銳的思想觸角!讓我們站在講台上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偉大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