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什麼都是什麼也不是的報告文學
文學,是人學。
新聞,是信息的傳遞。不為文學的定義局限,不被新聞的概念束縛——報告文學的天地是廣闊的。
報告文學是什麼?
報告文學什麼都是——是文學、是新聞、是社會學、是人口學、是生態學、是經濟學、是政治學、是美學、是哲學、是邊緣科學、交叉學科。但報告文學又什麼都不是——終究不是這學那學,甚至也不一定就是文學
發現——這是報告文學的第一基本功。從司空見憤的事物中發現新的角度和高度。
創作的動機越單一越好。
每個人的腦子裏都充塞著主觀的、客觀的框框,充滿了因循的觀念。與其花時間爭論報告文學應該怎樣寫,不如身體力行地去探索各種寫法,去開辟各種途徑,去麵對“報告文學怎麼可以這樣寫”的挑戰。
別人沒有用過的寫法我為什麼不能試一下?別人沒有寫過的題材我為什麼不能寫一下?別人寫過的題材我為什麼不能從另一個視角來寫?創作的一個要素:為什麼不呢?
在國人皆曰新,非新不穿之非新不為之非新不言之非新不寫之的新潮新時代,怕是難得“保守”了。深刻的“保守"恰恰是一種力量。譬如當初西洋人對柔道不問津,獨獨日本極“保守”地發展他們的柔道,直至把柔道打進奧運會,使奧運會增加了一個日本占當然優勢的項目。
歪打正著。
沒有舊了的題材,隻有舊了的視角。少一點暴發情結,多一點“歪打正著”。
朋友說,現在寫文章就是要新。我說,舊就是新。譬如科學與民主,是舊的,即使在中國,1919年就時興了。但是到了今天,還是新的。
朋友說,現時寫文章很難有轟動效應。我說,時代越往前走,人們情緒的宣泄口越多,文學的轟動效應自然就少。
讀者們有的以為我是女孩子,有的以為我是老頭子。每個人裉據他們讀我的文章得到的不同的感受,設計了文章的作者——我。他們設計的一個個我到底是不是我,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他們以為是,他們覺得應該是他們所設計的。
《北京文學》要在發我的報告文學的同時發我的照片。我怎麼也沒同意,用一句立於不敗之地的話來說是“由於種種原因”。原因之一是,我怕讀者看到了我的照片,會覺得不是他們設計的我,因而影響讀文的效果。
作者的形象是由作品和讀者勾畫的。
文學是買方市場——讀者需要什麼,什麼就是俏貨。當然,作者獲得讀者不是靠迎合,是靠契合。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熱點,一個時期的口味。讀者口味的變化調節著文學生態的平衡。
我貼在山壁上大張著雙臂一手緊抓住一根樹枝。雙腳摸索著找不到一處可以踩穩的部位。隻能如一隻大壁虎似的趴那兒不動了。
我不能不正視我的生存環境。這裏是海拔三千米的原始森林,一塊石、一根草都比我有生命力。平日裏我可以寫我之所想寫,隻道有人民就有文學。如今來到了無人區,失卻了我可以站立的土地,我什麼也不是,連一隻大壁虎也不如。
沒有個性,就沒有文學。但是隻有個性也成不了人民的作家。
人在一個時期隻能看見一個階段的景物。人的視野是有局限的,是受時間、地點、階段的局限的。
在一個時期顯現過的人或物,必然在下一個時期消失。我這個年齡層的報告文學作者,必將被更加年輕、更具活力的報告文學作者所取代。
年輕,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新生的總有無限蓬勃的生命力。
這些年,從經營的多元化到觀念的夾生型,從價格的如何浮動到政策的如何配套……係列新事物裹挾著係列新問題,像一股股旋風從一個個旋轉門裏旋轉而出。我不能強求文學愛好者都對經濟感興趣,也不能把文學變成經濟學。這是我這個報告文學作者的“市場觀念”。不過,報告文學也應該向經濟、管理、科技、生產等多方麵開發。
福樓拜早就說過:“越往前進,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過去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種種詞彙——商品、交易、市場、利潤、股份、獎金……正在像流行歌曲一樣流行開來。經濟正在和科技、文藝、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廣結良緣。現代學科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