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不但得買菜、辦年貨,還得準備擺供,打發灶王爺上天。她家中貧寒,又沒親人,因為生了個私生子,別人都瞧不起她,借沒處借,求沒處求,非常著急,自己在家生悶氣。氣還沒消,白氏郎哭著回家來了。白牡丹連忙問他:“好孩子,你哭什麼?”白氏郎說:“人家的孩子都罵我,說我是沒爹孩兒!"白牡丹聽了,連忙說:“好孩子,別哭了,叫他們先罵著吧,你好好上學,我給你下餃子去。”白氏郎不哭了。白牡丹來到灶火間裏,心想,隻因沒男人,街坊鄰居給我氣受,孩子上學也被人欺負。她越想越惱,拿起了一根火棒,抬頭看見灶王爺,便用大棒敲著灶王爺的臉說:“灶王爺啊灶王爺,你看著吧,要是我的兒得了帝位,我有仇的報仇.有怨的報怨,非殺個血流成河不可!”她越想越氣,越氣越用力,連著打了十幾火棒,把灶王爺的鼻子打破了。門牙也打掉了。灶王爺來到天上見了玉皇大帝,跪在地上說:“大帝啊,可了不得啦!”玉皇大帝一看,灶君滿臉是血,忙問:“怎麼啦?”灶君說:“這是白氏郎他娘打的,她還說‘要是我的兒子得了帝位,我有仇的報仇,有怨的報怨,非殺個血流成河不可。”,玉皇大帝一聽很生氣,說:“這還了得!當一個平民百姓,誰還不得罪幾個人,有罪就殺.那還能行!再說還沒得帝位就把灶君先打了一頓,要是得了帝位還要天嗎?”便吩咐四員天將:“到來年的龍節,先抽去白氏郎的龍筋!"
再說白氏郎這天又上學去。白胡子老頭仍然在河邊等著。白氏郎來到跟前,老頭說:“我就背你這一次了。”白氏郎忙問:“為什麼?”老頭說:“你娘說瞎了話了。”說著就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白氏郎聽後,連忙跪下說:“好爺爺,你想辦法救救我。”老頭說:“我也沒辦法救你了,玉皇大帝已下了禦旨,來年龍節抽你的龍筋。現在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抽龍筋的時候.你一定咬著牙。不要吱聲。這樣隻能抽沒了你身上的,抽不了你嘴裏的,剩下一個龍牙玉口,你說一句還當一句。”說完,老頭就不見了。
白氏郎回到家裏,娘倆抱頭痛哭起來。白牡丹摸著他的頭說:“孩子,別哭了.到那一天我把你藏起來,叫他們找不著你就行了。”白氏郎一聽也是好主意。一過了年.娘倆就數著天數過日子,誰知又數錯了天數,這一年的正月是小月,二十九天.本來已經是二月二了,白氏郎還認為是二月初一呢。早起白氏郎又上學去,剛走到半路上,隻見天上忽然起了一塊黑雲彩,一個閃跟著一個雷,真把人的耳朵都震聾了。白氏郎一看。知道壞了.他見路邊有一塊墳地,就跑到那裏,爬到供台石桌子底下。剛剛趴下,隻聽一個沉雷,把石桌子掀在一邊,開始抽他的龍筋。白氏郎咬著牙,閉著眼.忍著劇痛.一聲不吭……
龍筋抽完了.隻剩下一個龍牙玉口。從此.白氏郎也不上學去了.急得瘋瘋癲癲的。他恨透了神。他想:母親說的話要不是神去報告,玉帝怎麼會知道呢?他決心要把所有的神都扣押起來,叫他們永不能露頭。這時,他家裏的生活更困難了,家裏除了白氏郎用的一個葫蘆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白.牡丹已經出門要飯.白氏郎就拿了葫蘆說:“我要用它把所有的神都裝起來。”來到灶火間,看了看灶君,他氣得咬牙切齒地說:“灶王爺:你到葫蘆裏來吧!”隻聽“吱”的一聲,一陣小旋風過後,灶君真的進了葫蘆,白氏郎一看大喜.因他是龍牙玉口.說一句當一句,這葫蘆也真的成了他的裝神葫蘆了。
白氏郎提著葫蘆,走出家門,一直向東,邊走邊裝.周遊了天下的名山大川、廟宇仙洞,把所有的神都裝起來了。也不知過了幾年,這一天他又來到了泰安。
再說那號稱泰山奶奶的碧霞元君,在泰山頂上掐指一算,大吃一驚:“不好.白氏郎裝神到泰山了.眼睜睜就要裝到我的頭上了。”她低頭一想.心生一計,連忙派出四條火龍,把白氏郎團團圍住。這樣,當白氏郎提著裝神葫蘆從岱廟走到泰山半腰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走得又饑又渴,渾身像著了火一樣。這當兒.隻見從對麵來了一個老太婆.年紀有五十多歲,左胳膊挎著竹籃,右手提著個瓦罐。白氏郎一見連忙迎向前去.誰知行走更困難.一步一喘,好似上了火焰山。白氏郎費了好大的勁才來到老太婆的跟前,彎腰施了個禮說:“老婆婆,你幹什麼去?甲“給俺的兒子送飯去。”“拿的什麼?”“這是單餅,這是米湯。”白氏郎一聽連忙說:“好婆婆,我又渴又餓,給我點吃吧!”老太婆一聽連忙說:“這可不行,這是給俺兒吃的,你吃了叫俺的兒吃什麼?”“好婆婆,你救救我吧,我餓壞了。”老太婆故意停了停說:“咱一不是親戚,二不是朋友,憑什麼給你吃?這樣吧,你若跪下磕個頭,叫我三聲親娘,我就給你吃,也給你喝。你若不叫,我走了。”白氏郎想: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他四下裏看了看沒有一個人,就取膝跪下,磕了四個頭.叫了三聲親娘。老太婆連忙答應了三聲,就拿出了單餅、米湯。白氏郎吃飽喝足,轉眼之間,老太婆不見了.
原來這老太婆就是泰山神碧霞元君變的,她騙了白氏郎後,收了四條火龍,來到泰山頂上,專等著白氏郎的到來。
白氏郎吃飽喝足,提著寶葫蘆繼續向前走,逢廟裝神,遇洞收仙。他登上山頂,進南天門,過天街,向東一望,隻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匾上寫著“碧霞祠”。白氏郎進了大殿,見一位女神端坐在蓮花寶座上。他知道這一定是碧霞元君了,就從腰裏解下葫蘆要把她也裝進去。.不料,女神開口說道:“好個沒良心的白氏郎,你吃了我的單餅,喝了我的米湯,還拜了我四拜,叫了三聲娘,你裝別人我不惱,不該上山裝你娘.甘白氏郎一聽;大吃一驚,抬頭一看,原來她就是送飯湯的老太婆。白氏郎急忙跪倒,不想產“砰”地一聲,葫蘆掉在地上摔碎了。這樣,裝進葫蘆的各路神仙,紛紛順著十八盤石階,骨碌碌滾下山來。他們見廟進廟,遇洞鑽洞,爭相逃命。一會兒工夫,從山頂到山腳,倚角音晃都藏滿了神仙。所以,泰山的神仙比任何地方都多都全。有一些體弱腿慢的,來不及尋找好一點的藏身地,都一股腦兒地擠到鬥姆宮上麵的一座小紅樓和旁邊的一個大石洞裏了。後來,碧霞元君見這座樓和那個洞的神仙多得數不清,就把那樓叫“萬仙樓”,那洞叫“千佛洞”了。
隻有灶王爺還是回到了灶頭上。不過,人們怕他再去向玉皇大帝告密,便都在灶王神像邊寫上了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樣。”
再說泰山奶奶見眾神都從葫蘆裏跑了,就對白氏郎說:“孩子,你已把眾神送到這裏,玉旨已下,都歸我管,保佑神州,國泰民安。你也應該認認你父親了,你父親就是呂洞賓,在山腳下修行呢,快找他去吧。”
白氏郎走後,眾神都來到山頂上給泰山奶奶謝恩,一直玩到天明。這一天正是舊曆三月十五日,也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從此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山上就起香火會了。
那白氏郎找父心急,一口氣跑下山來。眼前出現了一條小河,有丈餘寬,沒底的深,他為難了。
再說呂洞賓在洞裏掐指一算,知道兒子在找他,就來到河邊。白氏郎見有人來。剛想開口,呂洞賓開言道:“我就是呂祖,要是我的兒子,上我的手上來.”接著。呂洞賓把手伸過對岸,白氏郎一跳正跳在他的手中,他把手一摸,白氏郎立即化為烏有.還歸父體。
白氏郎住過的石廟,後來就叫白氏郎廟;這個村子就叫白氏郎廟子村,也就是現在的白廟村。
講述者:張純嶺 程全富
搜集整理者:鍾本文
流傳地區:山東
呂洞賓三醉嶽陽樓
傳說,唐朝時候嶽州有個姓方的太守。這年五月十八是他六十壽誕,他想趁這個機會,邀請四方有名人物,聚會嶽州大宴三天。一來可以讓自己四海揚名;二來搜刮民財.也有個堂皇的名目。請帖發出之後,許多有名人物答應要來參加,方太守聽了很是得意。當他聽說呂洞賓這樣一個詩名很高、個性怪僻的人也要來時,真覺得臉上有光,身價倍增。
五月十六日這一天,嶽州城內,街頭巷尾張燈結彩,嶽陽樓上披紅掛綠,比過年還熱鬧。嶽州府所管各縣的縣官,都來幫忙招待客人。十七日清早,嶽州水陸城門大開。大官呀,紳士呀,文人呀,連同平民百姓、漁人樵夫和那些賣唱賣藝的,都成群結隊地向嶽陽樓擠來。一時問,城外旱路塵揚三尺,河道水路浪飛三丈.真是熱鬧非凡。
方太守把貴客們都請到了嶽陽樓上,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呂洞賓,心中很不高興。
十八日那天,嶽州城笙歌喧天,銑炮齊鳴。嶽陽樓上,擺起了山珍海味,參加宴會的人都在樓上飲酒賦詩,猜拳行令。嶽陽樓下,平民百姓們牽兒抱息,你推我擠,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在這時,在那綠樹蔭下;湖濱靜僻處,’-有二個道士跟三個漁夫一起席地而坐。麵前擺著幾碗魚蝦,一個酒葫蘆.酒葫蘆上刻了彎彎扭扭的三個字:“洞庭秋”。那葫蘆雖然不大,卻源源不斷地倒出酒來。四個人一邊飲酒,一邊談談笑笑,慢慢引動一些人圍攏過來看他們。那個道士看見人越來越多,就站了起來,捧著酒葫蘆逢人敬“碗,就是不喝酒的人,也非得要他嚐幾滴、他自己也高興得揚起酒葫蘆,連斟三碗,一口氣喝了個精光。眾人看得出神,不禁連連喝彩。樓上賓客們以為外麵出了什麼事,開窗一看,原來是平民百姓在鬧酒。方太守覺得這樣子有點失自己的麵子,便拉長臉,命令手下人將這幾個鬧酒的趕走。
第二天,嶽陽樓上還是那樣熱鬧,正在那裏高高興興地喝酒賦詩的方太守和那些貴客,向窗外一看,又見那個道士和一些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大碗喝酒.方太守氣得連聲大喊:“給我抓起來!”這第二天的筵席就這樣鬧了個草草收場。
到了第三天,方太守先作了準備,叫手下加倍防範,派了好多兵丁把守路口,不許平民百姓亂走。這一天,筵席上總算沒有出什麼事。酒散後,方太守在樓下的大坪裏設下一張長桌,桌上.擺著文房四寶,讓貴客們題詩祝壽。一時間,那些官員學士們,搖頭晃腦,你一首我一首地和起來。你稱讚我做得好,我稱讚他做得好.輪到一,個叫賈百萬的大財主做詩了,他挺起大肚子,望著天空想了許久,急出一臉汗,好不容易湊夠四句:“遠望君山一大磚,不知誰家牛屎履。如果不是瀉肚子,為何一次履這多!”眾人一看,真是哭笑不得。可是為了麵子關係,也隻好隨便稱讚幾句。忽然,人群裏傳出一陣笑聲,原來又是那個道士,拎著酒葫蘆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他手指桌上的詩稿說:“好詩,好詩,真是一首天下少見的好詩!"
賈百萬不服氣,鼓起眼睛喊道:
“你曉得個屁!窮叫化子還想和我來比高低!”
“這點小事情算什麼呢?”道士說著,就要上前拿筆。
方太守氣得臉紅頸根粗,直叫道:“你要幹什麼?這難道是你放肆的地方?快給我滾開!不滾開就給我抓起來!”可是方太守那些兵丁,不知為了什麼,一個個跟木頭雕的一樣動彈不得,都隻眼巴巴地望著。那道士笑嘻嘻地把酒葫蘆放在一旁,鋪開白紙,一手握筆,一手挽袖,寫下四行大字:
朝遊北越暮蒼梧,
袖裏青蛇膽氣粗。
三醉嶽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那些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都驚得目瞪口呆,不知說什麼才好.沉默了一會兒,忽然有個人高喊:翻他是呂神仙.他就是呂洞賓呀!,
方太守趕緊撥開眾人,一個箭步跨上前去,打躬作揖,結結巴巴地說:“大仙駕到,多有得罪……”等他抬起頭來,呂洞賓連個影子都不見了。
“啊,大家看羅,他在那裏!就在那裏!”方太守順著人們手指的地方看去,隻見呂神仙背著那隻酒葫蘆,徑直往洞庭湖中的君山飄然而去。
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替平民百姓長了誌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他同平民百姓一起喝酒的地方修起一個樓台,定名三醉亭。
搜集整理者:童詠芹
流傳地區:湖南嶽陽
三 裏 寺
浙江慶元、龍泉交界的三裏寺,原先寺名叫“金繩寺”。隻因寺內有口銅鍾,鍾聲一響,聲震三裏,於是金繩寺得了個“三裏寺”的美名。
三裏寺這口銅鍾,可是件仙家寶物,鍾麵有塊凹處,隱約可見“呂洞賓鑄”四字。真怪,呂洞賓怎會給這山坳小寺鑄口鍾呢?提起此事,說來話長。
嶽飛的母舅姚舜明,是個內閣中書。他聽說嶽飛被害,心想.秦檜一定也不會放過自己,就急忙帶上家眷。改姓換名,逃到這金繩寺內避難。
奸相秦檜果真不能饒過嶽飛的母舅。他多方緝查,打聽到姚舜明藏身在慶元龍泉交界的金繩寺內,趕忙上金殿向高宗皇帝奏本:姚舜明匿身之地.前有屏風山,後有筆架山,地名叫龍泉慶元。意思是真龍得泉,慶賀開元,明明是圖謀不軌嘛!還聽說姚舜明已造起了行宮,準備招兵買馬,如不從速誅滅,實在後患無窮呢!
高宗皇帝聽得這樣一派鬼話,半信半疑,如果姚舜明真的造反,我這龍廷豈不是坐不穩嗎?又轉念一想,自從殺了嶽飛,朝中文臣離心,武將喪誌,百姓怨憤,嶽飛這案子不能再追究了,不如派人先查核清楚再說。當下派了名欽差,賞給尚方寶劍,傳旨:“查明姚舜明確實思謀圖反,準於先斬後奏。”
再說朝內有個王中皿,素來忠義,是姚舜明的好友。他聽說秦檜又要害姚舜明,心裏捉摸:我不去救,更待何人?他連忙私下寫一封書信,讓心腹家丁趕送到金繩寺,要姚舜明急速逃往他鄉,免得受害。姚舜明看信後,真是又喜又恨,喜的是王中垂冒著性命危險,派人報信,朝中畢竟還有忠良之臣啊!恨的是奸相秦檜興風作浪,又要害我,嶽飛冤案,何日才得昭雪?不如先到京城,上金殿和秦檜辯個是非曲直。
老家人蔡祖俊一旁勸道:“奸相當道,有什麼是非可分。老爺前往京城真如飛蛾撲火,還是快快帶著家小逃到慶元去吧!”
姚舜明想想也對,就說:“欽差就要到金繩寺了,見我走了,更要追究!”
蔡祖俊說:“讓我留下,應付一陣。”
這裏,姚舜明帶著家小剛剛走開,·欽差大人已在寺門口下了馬。進得寺來,隻見禪堂中一位老僧在誦經,就問:“師父,姚舜明的皇宮在哪裏?”
老和尚說:“姚舜明早已出家當了和尚,出外雲遊去了。這裏四麵荒山,隻有這座破寺,哪有什麼皇宮?罪過,罪過。”
欽差回到京師,將查訪情況奏明。高宗聽了,知是秦檜造謠,感到自己受了戲弄,就將秦檜相位貶了。
一場風波過去,姚舜明回到金繩寺,拜謝老和尚。原來這和尚就是老家人蔡祖俊,他已正式出家,當上金繩寺的當家和尚。
姚舜明為了酬謝蔡祖俊,許願募集萬斤銅錢,鑄口鍾獻給金繩寺。老百姓聽了,也紛紛前來捐錢。龍泉、慶元的山路上,擠滿捐錢的人們,吵吵嚷嚷,驚動了仙人呂洞賓。這天,呂洞賓化成個鑄鍾匠,到金繩寺燒爐鑄鍾。呂洞賓對著堆積如山的錢堆,喊道:“妙妙,不多不少,剛剛好。”說著,伸手揀出了一枚小錢,說:“這顆錢不能入爐.要換一枚。”姚舜明找來找去,再也找不出另一枚錢,心想,就這一枚,有甚要緊,順手將它投入爐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