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呂洞賓吃了敗仗,心裏自是不服。他想.這事被他識破,全是我喊得多了的緣故;要是我一聲不吭,他哪裏能懂得一點天意呢?想到這裏,他又掐指算了一下,算準老貢生中午要到五道廟歇晌,於是化作一位道人躺在山門裏。那老貢生奔波了一上午,已經很乏了,他趕到五道廟山門口想歇息一會兒,不料地方竟被個橫躺著的老道士占了,心裏暗叫倒黴。他再看那道士,覺得奇怪:睡覺不墊枕頭,卻在脖子下麵、兩肩中央墊了個瓢。他蹲下身子,自言自語地在地上劃了起來:“這嘴是個‘口’字,脖子是一‘豎‘,把瓢再當作一個‘口’字,連起來就是……”那化作道士的呂洞賓聽到這裏,心裏立即撲騰了一下,不由自主地翻了一個身。老貢生見他醒了,上前施禮道:“呂師父在上,小生向您叩禮了。”老道士慌亂中忽地一下子爬起來,情不自禁地連叫了兩聲“真聰明1真聰明!”老貢生見道士自認了身份,正想接著攀話,誰知他卻又化作一陣清風,不知所去了。

呂洞賓連輸兩著,又加上失口稱讚了凡人的聰明,離開山門後不由地懊悔起來。為了挽回麵子,他又想出了一招——邀來韓湘子,在虞河邊上對弈,單等老貢生來時在棋盤上同他見個高低。

老貢生這天下午回家,老遠便看到橋頭樹下有一老一少在下棋。老貢生一到橋頭,那長者便起身施禮道:“先生止步,天氣這麼熱一何不在樹下歇息一番!”待他走到跟前,童子起身讓出座位,說道:“閑來無事,您二位何不下兩盤棋解解悶。”老貢生先是客氣了一番,後來看著天色還早,也就答應了。別看前兩著呂洞賓敗了,可他棋路上還是有兩手.把個老貢生下得緊鎖眉頭,拿出了平日不使的絕招,步步緊通呂洞賓。太陽已經不高了,這盤棋還分不出個上下來。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當呂洞賓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代作童子的韓湘子突然看出一步拱卒的妙棋。可是,觀棋不語真君子,隨便插嘴不丈夫。他不好直言,便拐彎抹角地說:“老師父,天色不早了,您要不走,我可要先過河走了。”那老者被童子一提醒,抓起卒子便推過了河。其實,他倆擠眉弄眼的這一套早已被老貢生識破,老貢生兩手在棋盤上忽拉了一下,站起身來笑著說:“這盤棋你是在聽人家的.哪有這種下法呢?”

一句話把個呂洞賓和韓湘子的臉都羞成了一塊紅布,他倆不顧收拾棋盤,便匆匆隱身返回天上去了,邊走還邊說:“老貢生,這回俺仙家算是真真地服氣了!”

搜集整理者:張道路

流傳地區:山東濰仿

犁八仙山

八仙山上有一塊巨石,巨石上麵有兩個牛足跡,人稱“牛上步”。

相傳有一天,八洞神仙在太空遨遊。當他們遊到八仙山上空時,但聽山上有人唱道:“上嶺腳骨酸,落嶺腳骨軟,該死的八仙山喲,何日變平原。"

好管閑事的呂洞賓一聽,即刻按下雲頭變作一個老農來到八仙山上。

呂洞賓見一個白胡子樵夫挑著一擔幹柴在那兒歇腳,便上前說道:“老哥,八仙已脫離紅塵,仙身神骨,有什麼死不死的?”

“哈哈……是你老哥聽錯羅!我罵的是這八仙山太陡,害得山下村民爬得太苦哩!我怎敢罵八仙呢!"樵夫說。

一呂洞賓一聽不是罵八仙,也便罷了。他手指八仙山笑著說:“荒誕!荒誕!那八堆黃土也可稱‘八仙’?我當犁掉它!”說畢一轉身,便無蹤影。

樵夫大驚,心想定是遇著天神了,要是天神能犁倒八仙山,山下吳莊一帶的百姓便得福啦!老人放下柴擔朝天拜了幾拜,喜滋滋地挑起幹柴下山去了。

一會兒,呂洞賓化作農夫模樣,背著犁,趕著牛,來到八仙山上,忽聽那邊又傳來歌聲:“八仙山高羅,八仙山好!大布一擔羅,統統賣光了。”

原來,是一個擔布的客商,在山下吳莊把一擔布賣得精光,高高興興地上山來了。

呂洞賓上前問道:“客商剛才唱什麼來著?”

擔布客眉飛色舞地說:“八仙好1”

呂洞賓高興地說:“八仙好,還在後頭哩1"

說畢,他即把犁頭往山邊一插,“駕!”地一聲吹喝,八仙山便顫顫巍巍地動搖起來!

“哎——你要幹什麼?”擔布客商忙攔住呂洞賓。

“犁掉這八堆黃土。”呂洞賓說。

擔布客心想,多虧這座山擋住了山下村民的去路,村民出門不便才會買我的布,若是這兒變成了平地,往後就不會有人買我的布啦!忙對呂洞賓說:“哎喲!我說你這人真叫吃了飯沒事做哩!這八仙山鬱鬱蔥蔥煞是好看,犁掉多可惜!再說.這山裏棲息著成千上萬的飛禽走獸,你犁倒了山,也壓死了它們,你這是殺傷生靈,造孽作惡呢!”

呂洞賓聽後,說:“可有人說它太高太陡難行走哪!”

“高怕什麼!"擔布客唱道:“棒兒一觸喲,天上閣,棒兒一蕩喲,上天堂!”

呂洞賓一聽,似乎也有道理,便說:“既然如此,不犁也罷!“

“駕!”又一聲吃喝,呂洞賓趕著牛上天去了。

擔布客驚奇地走過去一看,但見上邊那塊巨石被牛踩出了深深的足跡。

至今還有人說那個擔布客商私心重,也有人說呂洞賓太無主心骨了。

搜集整理者:吳 煒

流傳地區:浙江

張果老和他的紙驢

八仙中,年紀最老的要數張果老。他須眉皆白,常常倒騎著一頭毛驢,雲遊天下。他那頭驢子,一不喂草料,二不飲水喝,每到夜晚,他把驢頭一拍,那驢子就倒在地上,變成一張紙驢。他把它拾起來,折成幾折,往懷裏一揣,就睡覺去了。第二天起來,他掏出紙折,輕輕吹一口氣,一頭活生生的驢子,又站在了麵前。他拿起那個唱道情用的簡板,又倒騎著驢子上路了。正因為他慣於弄虛作假,人們都稱他“通玄道人”。

據說,張果老以前騎的可不是什麼紙驢,而是一頭真正的驢子。有一年,他騎著那頭驢子,由燕山踏過趙州橋,過邯鄲,南渡黃河,向西穿過中原,進了函穀關。他一路上尋仙覓道,傳經說書,騎著那頭驢子,好不自在。

他來到華山,和深居“天外三峰”的呂洞賓、鐵拐李以及隱居秦嶺藍關的韓湘子相聚了多時,後來辭別了眾仙,倒騎上驢子.準備去老子傳經的勝地樓觀台。誰知他剛離開華山,沒走幾裏路,忽然狂風大作,陰雲密布,瓢潑的大雨澆了下來。可是.他隻朝雲天笑了笑,還和沒事兒一樣,坐在驢背上,一顛一簸地趕著路。走出五、七裏路外.風息了,雨住了.雲也散了,而張果老的身上,和雨前一個樣,連個水點也沒淋上,隻是驢子的四蹄,沾了幾點泥漿。

走了約二十來裏,來到華山西麵的桃峪口。張果老抬頭一看,好個幽靜的地方。樹木茂密的山坡下,一座紅磚綠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裏。張果老一見,就拐了進去。

張果老來到寺前,本想敲門進去掛單(出家人把投宿叫掛單),可一打聽,寺裏住著七十二個魯莽和尚,每日隻靠耕種幾畝廟產田和微薄的香火錢度日。他想;我乃一道,雖都是食火四方,但究竟人多嘴雜,有礙傳經說道。於是,他就在隔澗的山坡下,覓了一個石洞住下。

這個石洞深不過三尺,高不過尺半,連個鳥籠都塞不進去,可是張果老竟然住下了。不但住下了,就連經書和驢子都搬了進去。後人把這個小石洞叫“果老洞”。把洞前的一塊石板.叫“晾經石”。傳說張果老在石板上晾過經卷。

日頭偏西的時候,對麵寺院裏開飯的鍾聲響了。張果老琦上驢子,踏過澗溪,來到寺院山門前。老和尚一見.,忙迎上來,把他讓進禪房,接著端來兩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盤饅頭,讓張果老吃.張果老二話沒說,就吃起來。吃完,他連個謝字都沒說一聲,就走出寺院,騎上驢,回對麵石洞去了。

一天,兩天,三天,天天如此。臼子長了,老和尚雖然心裏有些為難,但又感到都是出家人,自己有飯吃,就得有老道的稀粥喝。可是那些小和尚,一見張果老來到,就嘴喊臉吊地嘟唆個不停。後來,和尚們想了個主意,到開飯時,不再敲鍾,而是改成敲木魚。可是,張果老照樣是開飯人到,飯後人去。這樣一來,和尚們憋不住氣,有的說開飯時把門關了,有的幹脆說把他趕出桃峪口。你一言,我一語的定下了一條計。

一天,張果老又來化齋。飯後,同老和尚談論了半天經,出得門來,驢子不見了,再一看,地上撂著一張血淋淋的驢皮!啊,原來是這群孽障把驢殺了。張果老見狀,並不生氣,反而笑嘻嘻地對眾和尚點了點頭,然後走到驢皮跟前,用手在驢皮的腦門上一拍,說聲:“起來!”奇怪!“撲楞楞”一聲,驢皮就地一滾,一頭活生生的驢子又站一起來。張果老倒騎上驢子,走到潤溪邊,把手裏的簡板一伸,一條平坦坦的木橋搭過澗去。驢子踏上橋板,“蹬,蹬,蹬”地過了橋,和尚們石得傻了眼。

據說,張果老回到石洞後,把驢皮剁成小塊塊,撒向秦嶺山裏.而自己又畫了一張紙驢使用。這張紙驢比真驢還應心順手。它能日行千裏,成為張果老雲遊四方的坐騎。

自從張果老把驢皮塊撒到秦嶺後,秦嶺山中還長出了一種叫“驢肉”的草藥呢。桃形的葉,塊根,可以益脾健胃。

搜集整理者:郭寧義

流傳地區:陝西

古 老

九宮山噴雪崖對麵山上,孤單單豎著一座廟宇.叫“古老廟”。這裏山勢陡峭,人煙稀少,香客不多。可這廟宇卻有一段不平常的來曆。

當年,張果老騎牛遊玩九宮山,走到小月山旁邊的一座山嶺,看看天色不早,他朝牛屁股上猛甩一鞭,想趁早趕到九宮山主峰的銅鼓包,看九宮日落。神牛猛一蹬蹄,飛身一縱,跨越幾卜座山頭,落到了銅鼓包對麵山上。它起腳縱身的時候,在石殼上留下了足跡,從此,人們就叫這地方為“牛跡嶺”。

神牛剛一落地.張果老聽到旁邊茅草叢有人哼“哎喲”。他上前一看,一老漢頭破血流躺在地上,人事不省,旁邊不遠,有把藥鋤和一個藥簍。看來這是個挖藥老人,失足摔傷了。張果老下牛扶起挖藥老漢.取出葫蘆筒,倒出幾滴甘露給挖藥老漢,他當時氣一轉,就醒了過來。張果老把他扶到一個大石頭上靠著,說:“你老漢這麼大年紀,還要上山挖藥,這回是碰上了我,要不你老命不就送掉了?”

挖藥老漢聽了.長歎一口氣道:“唉!隻怪我命苦,這一輩子無兒無女,無田無地,隻有靠挖藥換口飯吃。再說,挖藥診病是救人行善的事,也為我來世積一份功德。”

張果老問:“你家住在哪裏?叫麼名字?”

“大家都叫我挖藥孤老,住在山下茅棚裏。”他施一禮接著說:“多謝恩人救我一命,還不知恩人的尊姓大名?”

“莫喊恩人.我也是個孤老,叫張孤老。”

“哦,都是受苦人。”挖藥孤老起身拿過藥簍,說:“這裏有我今日尋來的幾棵靈芝草。還有石耳、黃連.都是我們這裏最貴重的藥草,全送給你,有用得著的時候,我也有得別的什麼報答救命之恩。”

張果老見挖藥老漢心地善良,孤苦可憐,不免動了慈悲心腸,忙說:“這些東西我一時用不省.你的情我領了。你所說的藥草,你茅棚四周多得很.以後不必再攀崖爬壁了。”說完,騎牛飛上了銅鼓包。

挖藥孤老驚呆了.以為自己花了眼.他心裏猜想:今日莫非碰到了神仙?沒聽說過神仙裏有叫張孤老的呀!想著想著.心裏一亮,八仙有個張果老,難道就是他?等他回到屋一看,果然四周長滿了石耳、黃連、靈芝草。後來,這幾種藥草被稱為“九官三件寶”,至今挖不完,采不盡。

這以後,挖藥孤老就時來運轉了。沒多少Fl子,他單靠挖藥,就攢了一筆錢,在遇神fill的地方蓋了一座廟,取名‘孤老廟”。後來,人們見這座廟十分古老,又喊成了“古老廟”。

講述者:朱型遨

搜集整理者:萬立煌

流傳地區:溯北

轉 身 殿

鑫壑縫絕絲迎魚衛進孟禦縫在很早很早以前,天柱峰上有個金廟。金廟裏住著一個神將,神通廠大,法力無邊。百姓敬香的時候,稱他無量爺。

這天,無址爺到瑤池去趕王母娘娘蟠桃大會,腳踏祥雲,徐徐行走,迎麵遇著張果老趕頭毛驢過來。無址爺打趣說:“人老骨頭硬,越老越有勁。”張果老知道耍笑他,隨口接腔道:“遊手好閑,不得安然。”無量爺見他話裏有話,便住了雲頭,上前施禮。張果老真真假假地說:“老兄,別笑我奔波勞碌。你的寶座怕坐不穩了。”

過了好些年.真武大帝①修仙得道,要坐武當山了。他來到天柱峰,向無量爺說道:“借你寶山一角,給出家人一些方便。”無堂爺見真武大帝

① 真武大帝:道教所奉的神。很和氣,就毫不介意地問:“占多大地盤?”真武大帝說:“八步。”無量爺見幹係不大,便滿口答應了。

誰知真武大帝的神通廣大,他在天柱峰頂走了八步。哈哈!一步一百裏,八步八百裏,將武當山占個淨打落光。所以,今天仍有八百裏武當山之說。

無量爺知道吃虧了,可是,走錯路能轉過來,說錯話怎能收回呢?隻得和真武大帝商量:“讓山可以,不能讓佛。”所以,今天到武當山朝拜祖師的信男善女,依然高呼:“無量壽佛!”

真武大帝見無量爺答應了,生怕夜長夢多,便順手一推,無意間卻將無絲爺的金殿推在天柱峰下。這時,正好張果老趕著毛驢走來,驢背上馱著武當山七十二座山峰。一聲巨響,那毛驢一驚,將兩座山峰抖落下來,落在凡間。一座是現在的獅子峰,一座是現在的駱駝峰。

張果老嚇了一跳.不知出了什麼事,急到凡間來看,見那無量爺的金殿被推在一邊,就幸災樂禍地笑道:“老兄無邊法力,也落了這樣個下場,以後做事可得三思啊!”

真武大帝見無量爺的金殿,在荒草裏日曬雨淋,知道自己太過分了。他忙又給無員爺蓋座大殿,將小金殿緊緊護住。大殿與小金殿之間的空隙,恰恰能夠轉過一人,所以叫“轉身殿”,成了武當山一個好玩的景致。

講述者:徐寶星

搜集整理者:山鷗 征康

流傳地區:湖北

張果老賣韭菜

邢台市西北三十五裏,有一座山峰,老百姓叫它“張果老山”。傳說上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雲遊天下,從此山經過,喜愛這兒山靜水幽,就在山上結茅為廬,長住下來。他住下來後,從不麻煩山下的老百姓。他在山腰選中一塊地,在這塊地上種了半分韭菜,每天靠賣韭菜勸化眾生。他種的韭菜長得很快,就跟原地上的草一樣,割完一茬第二天就又長高了。

有一天,張果老賣韭菜來到太原南關。隻見三街九市,做買做賣,熱鬧非凡。張果老正挑著擔子往前走,突然被一個衙役拉住說:“賣韭菜的,快挑到衙門裏去,今天知府大人過五十大壽,要包三鮮餡的餃子招待來客。就你這一份韭菜,可惜太少了。”張果老一聽說:“不少!不少!你前邊帶路,保管你夠。”衙役不信,可再找不到第二份,就隻好領張果老來見知府。知府大人一見,指著衙役罵起來:“棍帳東西!叫你去買韭菜,為何就買這點回來?”張果老急忙說:“不怨他,是我說我這擔韭菜滿夠!”知府一聽說:“你這老糊塗,知道我有多少客人?我有五百賓客,三千鄉誼.這韭菜,夠嗎?”張果老說:“我說夠.保準夠.別說你這三千五一百人、就是加上你這南關所有人.我敢說也有餘。”“哼,吹大話不怕閃了舌頭!“你敢打賭?”“好,你的韭菜能夠招待我的賓客,我把太嗽這南關輸給你。”“好,一言出口一”“刻馬難迫!”啪!兩人擊掌為信。於是,衙投們從張果老的佼裏向外搬非菜,搬了一堆又一堆,筐裏老是不見少。不一會I,知府衙門的廚房、倉庫都擺滿了韭菜,眼肴著庭院也滿滿當當了,張果老對知府說:“大人,這下子總該夠了吧!怎麼樣?你認輸嗎?”知府右得花了眼.最後發賴說:“南關輸給你,但是你要搬得走,搬不走.不算斑。”張果老一拚胡子哈哈笑道:“你就等養瞧吧。’說完,挑起擔子走了。

晚上,隻聽一陣風響,太原不見了好南關,而順德府,卻多了個新南關。人們都說:順德府,好南關,張果老,一擔擔。這是張果老打賭為邢台贏了個好南關。

搜集整理者:部寶明

流傳地區:河北

張果老老括倒筍

浙江慶元山鄉裏,村村戶戶都養竹。毛竹、石竹、苦竹、西竹,品種繁多,不下百十。每年三月間,竹筍破土而出,人們都要上山挖筍嚐鮮。鮮筍尖又嫩又脆又香甜,做出菜肴味鮮可口。

山上另有一種“孝順竹”,長出來的“教順筍”,卻與別的筍不一樣.這種筍的腦根美味香甜,筍的頂尖堅硬難啃,你說怪不怪?提起“孝順筍”,當地有首民謠說:“孝順筍.不孝順,要吃孝順筍,先把故事聽。”

那是很早年前的事了。當時,在離慶元不遠的一個山壟裏.住著一婦人。她丈夫早年死去.辛辛苦苦地撫養著一個兒子,家裏頭有點好吃好穿的東西.都要讓兒子享受.她自己卻是常年喝稀咽菜,穿舊著破。

婦人屋後的小山上.長著一片小竹林。每年春後,遍地小筍.婦人天天去挖筍做菜,她總是把鮮嫩可口的筍尖給兒子吃,自己吃質硬無味的腦恨。

一年又一年,兒子撫養成人啦。婦人掏盡積蓄,托親求鄰,總算給兒子娶了個媳婦。後來又添個孫子,這時婦人已滿頭白發,成為老婆婆啦!

媳婦是個潑娘婆,對婆婆十分不孝;兒子是個軟骨頭,芝麻小事都要聽老婆安排。苦事累活要老娘去做,好吃好穿沒老娘的份。那婦人自從來了媳婦.生活得更苦啦!

每年開春,媳婦天天逼著婆婆上山挖筍做菜,她夫妻倆和孩了吃鮮嫩美味的尖頂,把質老莖粗的腦根全給牙齒脫落的老婆婆去啃嚼。一天,張,果老下凡雲遊到慶元,化做乞丐路過山壟。他見到這種情景,心裏十分不平,就指責這年輕夫妻不該如此對待老人。

媳婦大聲說:“討飯佬.快走開,我家的事不用你管閑!”

張果老笑著說:“我是想問你一件事,老人是不是就該吃筍腦根?”

媳婦說:“腦根滋味好。那老婆子從小吃慣了.一貫喜歡吃,我們是行孝順呀!”

兒子也呐呐地附和:“不錯不錯,我吃嫩筍尖.娘吃老筍腦.從小到老是這樣,做事不能相違老人意。”

張果老聽了,氣呼呼地說:“如此說來,你們就是要吃筍尖,你家老人定該吃筍腦?”

兒子、媳婦點點頭說:“是呀是呀!”

“如此行事,決不反悔?”

“那有什麼好反悔的。"

“好吧,就讓你們永遠吃筍尖裏”張果老笑笑,佛袖離開這家。

張果老走到後山竹林裏,拔起竹筍,隨口念道:

竹筍,竹筍,

找要你行孝順,

頂尖變老懲兒媳,

腦根鮮嫩敬老人。

念罷,他把拔起的竹筍顛倒過來插下,飄然而去。

從此,這竹林裏長出的筍,就變成尖老腦嫩了,那兒子媳婦就隻能吃堅硬難吃的筍尖,而婆婆卻吃著鮮嫩可口的筍腦了。

人們把這種筍稱為“孝順筍”。

搜集整理者:姚得安

流傳地區:浙江

盜地上天

四川省萬縣有個湖洲,叫糖水壩,產的蘿卜又大又白,又甜又脆。據說每三年左右,還會長出一個特大的蘿卜王,有二三十斤重。在挖這個大蘿卜時,村裏人就要唱戲,宰豬羊,慶賀三天三夜。

據老人們說,這兒原先並沒有湖洲,傳說是張果老盜地上天時灑下的仙地哩!

張果老的家在皖南,小時候很窮,隻有一個老母,他小小年紀就到處要飯,非常可憐。他有個鄰居,姓殷,因為蘿卜種得特別好,人們都叫他“蘿卜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