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張果老的母親得了重病,發高燒,張果老急得沒法,就在財主的地裏偷了兩個大蘿卜,不想被財主發現了,把他好一頓毒打。這時,正好蘿卜殷來了,見張果老被打得可憐,便對財主說:“別打了。他吃了你的蘿卜,我賠J”財主眼一瞪,說:“哼!我這地裏種的是仙蘿卜·你得一個賠十個。”蘿卜殷說:“行!就賠你二十個。”蘿卜殷從自己地裏挖了二十個蘿卜賠給財主,又挖了幾個給張果老.說:“以後你要一蘿卜就到我地裏去挖.財主的心毒得很,別惹他。”張果老十分愁激。
後來.張果老成了仙。仍不忘蘿卜殷的恩情.他常常弄一些仙鶴糞下到蘿卜殷的地裏,那塊地裏的蘿卜長得更好了。
有一次,西天王母娘娘舉行蟠桃盛會,宴請各路神仙,張果老也接到了請帖。那天,張果老正在蘿卜殷家裏津津有味地吃蘿卜,忽聽夭鍾“當當”地響,張果老一急,趕緊把吃剩的半個蘿卜揣進衣袖裏,騎上神驢上天赴宴。
這次蟠桃會十分豐盛,仙桃、仙梨、仙果擺得滿滿的。號稱八仙的呂洞賓、鐵拐李、漢鍾離、何仙姑、藍彩和、韓湘子、曹國舅和張果老共坐一席,大家都讚美仙界的東西好吃。張果老聽著聽著,頗有點不服氣,說:“依我看,這仙桃、仙梨還不及人間的‘地梨’哩!”說著,就把袖子裏吃剩的那半個蘿卜拿出來。眾仙一看,咦!這是什麼東西?從來也沒見過呀!鐵拐李首先搶過來。咬了一口,連聲稱讚說:“好吃,好吃!”這一來.其他幾位仙人也爭著品嚐起來,果然味不尋常。正在這時,王母娘娘走過來.問:“你們在爭什麼?”張果老風趣地說:“搶‘地梨’吃哩!”那半截蘿卜吃得隻剩下一口了.王母娘娘嚐了嚐。覺得味道確實不錯。
有一次,王母娘娘身體不適,想起了那次蟠桃會上嚐過的人間“地梨”,傳旨要張果老送點來。張果老不敢怠慢,當即送來兩個大蘿卜。王母娘娘吃了以後,爽心清目,更加喜愛這人間“地梨”了,於是,便要張果老拿些種子到仙宮來種。哪知這種子,在仙宮種下之後,葉兒倒是長得十分茂盛.卻始終不生蘿卜。王母娘娘給了兩個萬能神筐.要張果老把人間長“地梨”的那兩塊土也一塊兒搬到仙宮來。
張果老領旨,騎著神驢,帶著神筐連夜來到人間,把財主種蘿卜的那塊地裝進了一隻筐裏。當他來到蘿卜殷那塊地裏時,不由得想起了蘿卜殷對自己的恩情,實在有些於心不忍。正在進退兩難之時,不知誰家的小孩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哭聲驚得神驢“嗽傲”大叫。張果老生怕別人發現他偷地.趕緊騎上神驢就走。
卻說張果老掛著萬能神筐,騎著驢來到半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道白光劃過,“嘩啦啦”響起了一陣驚雷。怎麼回事?原來是雷電神在懲罰三峽的一條惡龍。張果老騎著的那頭神驢也被驚得嘶叫起來,掛在神驢身上的萬能神筐一傾斜,裏麵的土便“沙沙沙”撒了下來,落到江心,頓時成了一片湖洲。
張果老沒辦法,隻好向王母娘娘複旨。王母娘娘給了他兩棵仙梨種,要他種到湖洲上去,過三天給她送一個來。這地梨種是仙家的種子,種在湖洲以後,結的蘿卜一個有二三十斤重。張果老把一個獻給王母娘娘,一個留在人間。據說天上三天,就是人間三年,所以洲上每三年就長出一個特大的蘿卜王,百姓們稱之為仙蘿卜。每當挖這個仙蘿卜時,百姓們都要慶祝一番。又因為這兒長的蘿卜像糖水一樣甜,所以這個湖洲又叫糖水壩。
搜集整理者:鄭伯俠 肖金
流傳地區:四川
張果老和神磨
從前.絡雲五雲鎮有一位石匠,他家世世代代以打石為業。石妊忠厚老實,正直善良,手藝精湛,遠近聞名。遺憾的是,四十歲還膝下無子。夫妻倆盼嗬盼,修橋鋪路,救濟窮人,求神拜佛,一心盼個孩兒。
正月十五夜,石大娘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位老頭倒騎著毛驢,嘻笑著口裏念念有詞:“青石塊,石塊青,處州北鄉天寺嶺,鑿隻石磨度荒月,生個女兒稱石英。”石大娘正待要問,那老頭一晃就不見了。第二日,石大娘與石匠講起夢中情景,喜得石老頭一拍大腿說:“咳!張果老托夢給我們,好,準備搬家吧!”石家財產不多,賣了幾樣粗重家具,打點包裹行李,備了一些幹糧,帶上兩件打石工具,夫妻倆就搬家了。
石匠夫婦來到處州北鄉天寺山。但見那山石青青,山路彎彎。石匠心想:這便是了。先安個家.慢慢再找那塊大青石吧!夫婦倆在天寺山腳搭了一間茅屋.就在這裏安家落戶了。
勤勞的人兒閑不住,石匠走街串戶攬些活計。上山覓石.敲打些石頭玩意;石大娘開荒種地.給人洗漿縫補,日子容易打發,隻是那夢中所說的大青石還沒著落.時時牽掛。
石匠找呀找,足跡印滿了天寺山,石匠尋嗬尋.熱汗淋透了天寺嶺。一天黃昏。終於在一處僻靜的石壁前找到了那塊特大的青石。
石匠又敲又鑿.敲鑿了七七四十九天.石磨鑿成了。
當天夜裏,石大娘又夢見那倒騎毛驢的老頭。他仍口中念念有詞道:“石磨石磨,聽我吩咐,磨大眼小二進小出多。快磨快磨,進去一把.出來一籮。”石大娘好生奇怪。忙問老頭念的是什麼?那老頭笑著說:“口訣!口訣!”接著又複念了一遍.隨後說道:“石磨石英同生一救苦救難救災.不貪不滅不衰,貪者磨裂人亡。”說完就不見了。石大娘醒來,就覺小肚隱隱作痛,黎明時分竟生下一女。石匠夫婦就把女兒取名石英。
自從石英出世後.處州北鄉連年大旱,糧食顆豐無收。石大娘想起夢中情景,抓一把小麥放入磨孔.邊磨邊念:“石磨石磨,請聽吩咐,磨大眼小.進小出多。快磨快磨.小麥一把,白麵一籮。”那石磨真神!隻要放一小把進去,就能源源不斷地磨出麵來。有了這寶磨就不愁吃喝了,石匠家的日子過好了.但鄉鄰們還在苦難中生活。石匠夫婦商量著:這石磨是神仙所賜,應該讓它為貧苦鄉鄰,度過災年。
石匠夫婦磨啊磨,磨出麵粉一擔擔,磨出白米一籮籮,麵粉白米挑出去,施與窮人蒸糊煮稀粥。天寺山石匠夫婦有隻寶磨的消息傳開了,逃荒要飯的饑民從四麵八方湧來,陸續得到了周濟。
石匠夫婦得了寶貝石磨的消息傳到周貪財耳裏。周貪財是周村的大財主,仗著有錢有勢.橫行鄉裏,貪得無厭。一日,周貪財領著一幫家丁奴仆上山來,對石匠夫婦說:“這山是我周家的山,這石是我周家的石,現在應該物歸原主了。”說著一使眼色,眾家丁七手八腳上前想把石磨抬走。這石磨仿佛生了根,哪裏移得動。財主又取出一些穀米豆麥放入磨孔,大呼大叫說:“石磨石磨,快磨快磨,穀米稻麥各十籮。”石磨一動也不動,氣得財主跺腳捶胸,指著石匠吼叫:“還不快快給我磨!記住。石磨是周家的,以後隻能給周家磨。”石匠笑道:“石磨是神仙所賜,你想強占?”周貪財脹脖凸筋嚷道:“哼!走著瞧吧!”於是。帶著爪牙們氣呼呼地走了。
三天後。石匠被官府以“占山霸地,使妖術惑眾”的罪名抓走,石尤妞哭呀哭,眼睛哭腫,喉嚨哭吸.求財主放回石匠,廣糧之事可以商量.周貪財皮笑肉不笑地說:“隻要你遊出石磨口訣,石匠可以馬上幾放回!”石大奴聽了閉口不言。小石英竟跳躍而出,行著時主的兵子問:“說話當真?”財主晃著肥腦袋說:“當然當真。”石英把小手一拍道:“那好,明天半夜,你放回我爹。我告訴你!口訣。”
第二天夜半,天墨黑黑的,周貪財與兩個心、腹奴才押著石匠、帶著麻袋竹籮來到天寺山。小石英見父親回來,十分高興,就如實把口決告訴了周貪財。周貪財聽罷,取來一點碎銀·放進石磨眼中,然後念道:“石磨石磨,聽我吩咐,磨大眼小,進小出多,快磨快磨,進去一把,出來無數。”果然,石磨咕哈咕咯磨起來,片刻,必見就流淌出大塊小塊的銀子。周貪財喜瘋啦衛連聲嚷著:氣決磨快磨!"但見那石磨越轉越快,銀子也愈堆愈多。忽地,那飛轉的石磨“進” 一聲裂開來。裂開來的石磨中,飛濺出無數大大小小的銀塊塊。銀塊塊“呼啦啦”向周貪財劈頭蓋腦擊去。周貪財被擊倒了,沒一會,就被不斷湧出的銀塊埋沒了。第二天,人們發現掩埋周貪財的銀塊都成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塊,而石匠一家呢?不見了去向。有人說他們怕官家報複,連夜搬遷回絡雲打石去了;也有人說他家是隨神仙張果老到仙山去修煉了。
那盤石磨,至今還留在雅溪嶺根天寺山上。那龐大的原形,那裂開的痕跡,仍依稀可見。
講述者:李秀花
搜集整理者:黃素菊
流傳地區:浙江
果老賣草桂
每年寒冬臘月,到處都是冰天雪地的時候,唯有南嶽鎮周圍一!礴裏。除了屋上、樹上可以看到積雪,地麵上花是花,草是草、連雪粉末都見不到。在南嶽大廟的重簷、單簷上,坪裏的古柏、蒼鬆上,都蓋著白茫茫的積雪,到處都是銀光閃閃的。但地上那些麻石鋪的道路二地坪,白石砌的台階、欄杆,還有綠茵茵的草地,卻幹幹淨淨,沒有一點雪。大家把這種奇特的景致稱為“嶽雪光簷”,意思是南嶽的雪隻存到屋簷上,這是南嶽的一景。為什麼南嶽周圍十裏的地上不存雪呢?據說是托了張果老的福。
從前.南嶽古鎮上住著一個年輕人.名叫趙孝親。他年幼喪母.是父親帶大的。趙孝親二十歲的時候.父親得了重病。他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上山砍柴,兩頭摸黑.累得伸不起腰。
一眨眼就到年邊歲末了。有錢的人,殺豬宰羊,年貨辦了一擔又一擔。趙孝親呢,平日賣柴得幾個錢,又要買藥,又要買米,混一天算一天,不知挨了好多餓,哪裏還有什麼過年錢!他決定到轄神坳去挑炭上街,賺點腳錢。他告訴了老父親,拿根扁擔,赤著腳,出門去了。
趙孝親從轄神坳挑了一擔木炭,送到南嶽鎮上來。走到南街口的橋上,見橋頭上坐著一個老頭,臉色蠟黃.骨瘦如柴,身邊放著一把筍壺草鞋,但是沒一個人買他的。趙孝親想,這老人家比自己的父親還要老,這麼大的雪,又要過年了,還在這裏受凍,看樣子一定是個孤苦老人。他把炭放下,挨近老頭坐著,說:“老伯伯,這樣的天,你怎麼還坐在這雪地裏吹北風?”老頭用力睜眼睛,望著趙孝親,指指草鞋,又指指肚子,長長地歎了口氣。趙孝親忙安慰他說:“老伯伯,你等一等,等我把炭送了,就搞點東西給你吃。”老頭也不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趙孝親送了炭,得了幾個銅錢,趕快買了幾個油把子送給老人吃,又把剩下的幾個錢,都交給老人。老人不肯要,趙孝親說:“老伯伯,過年了,哪個還來買草鞋?你還是收著吧。今天還早,我可以再送一擔炭。”老頭接了錢,遞給趙孝親一雙草鞋。趙孝親接過草鞋又到轄神坳去了。
趙孝親走到轄神坳。看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正在裝窯,一雙赤腳凍得裂開了口子,血口子張開手指寬。趙孝親連忙把草鞋送給了這個燒窯的老人,自己又赤著腳挑了一擔木炭向南嶽鎮走去。走到南街口,隻見賣草鞋的老頭還坐在橋上,他心裏奇怪,把炭放下,挨著老頭的身邊坐下來,問道:“老伯呀,你是不是走不動了?"老漢點點頭.伸出一隻腳讓趙孝親看。原來他的腳上生了個大瘡,爛得膿血直流。趙孝親一看,說:“老伯伯,你在這裏等一等,我去買點藥來給你敷上。”老人閉上眼睛,微微點了點頭。
趙孝親把炭送了,得了幾個銅錢,走到藥鋪去配藥,藥店老板一算,不多不少,恰恰是一擔炭的腳錢。
f也把藥帶到橋邊,給老頭敷上,拿起扁擔就要趕路。那老人抓住他的衣服,說:“我給你的草鞋呢?"趙孝親說:“我送給燒窯的老人了。”老人聽了點點頭,又遞給趙孝親一雙草鞋.並要他穿上。趙孝親隻好穿上草鞋,拿起扁擔,‘辭別老人,又到轄神坳去了。
趙孝親穿了這雙草鞋,不但腳不冷,而且全身都熱乎乎的,走起路來步子也快多了。趙孝親到了木炭窯上,看見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也在挑炭.一雙赤腳凍得發紫,腫得發亮,他一咬牙,又從腳上脫下草鞋,送給了這孩子.
趙孝親挑著第三擔炭,來到南嶽鎮街口,那賣草鞋的老頭.還坐在那橋上。沒等趙孝親開日,老頭就向他招手.趙孝親把炭放下,挨著老頭坐下。老頭望著他的腳,生氣地說:‘草鞋呢?”趙孝親就把在木炭窯上的情況說了一遍。老頭歎道:“那我就是送給你一十雙、一萬雙.你還是會打赤腳!"趙孝親笑著說:“老伯伯,半雙我也不要了,南嶽山上燒炭的、賣柴的人.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都跟我一樣打赤腳。”老頭聽了,把身邊剩下的幾雙草鞋都遞給趙孝親,說:“難得你有這徉一片好心腸!你把這些草鞋都拿去吧!不要穿也不要送給人,就埋在南嶽大廟裏麵。以後,所有打赤腳的人都不會這麼冷了。”
趙孝親送了木炭,帶著那兒雙草鞋回了家,他把路上遇到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連忙從床上坐起來,高興地說:“蠢訝子,你遇上張果老了!張果老日裏遊山訪友,晚上就坐在月亮裏的梭羅樹下打草鞋!”趙孝親一聽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趙孝親就按照張果老的意思,把那一串草鞋埋在南嶽大廟裏麵。自從張果老的草鞋埋下以後,南嶽周圍的地上,就再也不存雪了。
搜集整理者:康佩仁
流傳地區:湖南
趁姑智勝張果老
早年,趙家莊有個農民叫尚耕。尚耕勤儉老實,隻知道埋頭種田。不善於講話;但討個媳婦卻百伶百俐,聰慧過人,遠近村莊聞名,人們叫她慧姑。
四月裏,正是插秧季節。張果老路過趙家莊,聽說這裏有如此能幹的一個媳婦,想試一試她的聰明和才智。
這天,張果老騎驢到尚耕田邊,見尚耕正在田間插秧,便有意和他拉起家常來。張果老是窮趕腳出身,田裏活也熟悉,因此二人談得很投機。談著談著,突然張果老把話鋒一轉.問道:“兄弟.聽你談吐,對莊稼活樣樣在行。我想問問你.你插秧插得這樣快.但不知一天能插兒千幾百幾十棵禾苗呀?”
尚耕被這突如其來一問,給搞借了,回答不出。張果老說聲:“改日會。”就笑眯眯騎著驢子走掉了。
晌午,尚耕回到家中.坐在凳子上發呆。慧姑見了便問:“你悶悶不樂,為了何事?”尚耕便將上午碰到的事情告訴了慧姑。慧姑聽完“撲味”一笑說:“你真傻.這算什麼農活上的事?這老翁是存心刁難你呀?哎.你就不能問問他驢蹄著地,每天能著幾千幾百幾十次嗎?"
隔日,張果老又到田邊,笑著說:“兄弟,你數了沒有?”尚耕就將慧姑教他的話反問。張果老被問住了.隻得說:“既然是這話,那你為什麼昨天不說?”
尚耕是個老實人.不肯說假話,便把原由從實告訴了他。張果老抨抨胡須說:“你媳婦這樣聰明,老夫倒想求見。如蒙應允,老夫不求豐盛酒肴.但願品嚐‘十’桌“九’菜,明日中午當備薄禮前往。”
尚耕難以推卻,就答允了。但過後細細一想二才知這事情難辦。備席不算什麼,可這“十桌九菜”該怎麼辦?尚耕心裏焦急,回去將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慧姑。不料慧姑根本不當一回事,隻說:“有啥難的.現在來都行!”
第二天近中午時分,尚耕見慧姑並沒有去做菜,一直在搖著紡車.過去催她好幾回.慧姑故意不下紡車.等尚耕急得快要生氣了,才斜瞪他一眼笑笑說:“看你急的!要不放心,你就下地割韭菜,把貓吃的碗刷刷,找塊平而石頭放在堂屋裏就齊了。”尚耕不知慧姑玩的什麼鬼八卦,隻得照她說的做好。慧姑這才不緊不慢地走下紡車,在灶間忙起來。這時候張果老正好騎著毛驢趕到了。
尚耕迎出門,笑著和張果老打招呼.又扶他下鞍。張果老在左腳踏橙、右腳下鞍之際,問尚耕:“兄弟,你說我是下驢呢,還是上驢?”尚耕想不到他又出了難題——說上驢吧,他腿一搭就下來了;說下驢吧,他腿一抬又能上去。正為難間,屋裏的慧姑迎了出來,一腳站門裏,一腳站門外,就說:“請問老伯,你看我是進門呢,還是出門?”張果老眉毛皺皺,同樣回答不出,隻得尷尬地笑笑,換個話題:“人說嫂子聰慧,那十桌九菜一定備好了!”慧姑笑著說:“老伯遠程到此,小輩雖無佳肴美酒,遵你之意,備韭菜石桌,等候多時,快請進屋吧!”
張果老進屋一看,在平麵石頭上,正放著滿滿一碗韭菜,一點不錯。他讚許地點點頭,從身邊取出一包東西,說:“耳聞是虛,眼見為實。嫂子的確聰明絕頂,老夫十分佩服,今天無有厚禮,隻以此物相贈。你可一日三用,妥為保存。”說著將這包東西遞給慧姑,當即告辭出門,倒騎上驢子,如飛而去。夫妻倆這才知道他不是凡人,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啊!
慧姑回身進屋,把這包東西打開一看,是件衣物,想起仙翁說的“一日三用”的話,便在廚下試了一下,果然是做飯不沾汙衣裳,因為這衣物圍上解下十分方便,又聽說是仙人張果老所贈,婦女們都看樣仿製起來。這樣一下子就傳到各地,後來人們叫它為“圍裙”。
搜集整理者:張景清
流傳地區:安徽
張果老試魯班
趙州大石橋普班爺修,
玉石欄杆聖人留,
張果老漪驢橋上走,
柒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這首民歌記載了一個古老的傳說:當年魯班在趙州城南的i交水上修了一座獨孔大石橋,一下子轟動了全國。十幾丈長的獨孔橋.兩頭各修兩個小拱圈顯得氣勢雄偉,玲瓏秀美。趙州大石橋蓋過了天下的石橋,吸引得五湖四海的遊客紛紛前來觀肴,幾乎把趙州城翻了個個兒。
這天,八洞神仙裏的張果老正在太行山雲遊、聽人說魯班修了趙州大石橋,號稱“天下第一橋”。張果老心裏想:你魯班也太狂了.天下有名石橋九千六.無名石橋多似牛毛.修一座石橋就敢吹牛皮,我倒要去見識見識。張果老從布囊裏掏出紙疊的毛驢,啥口水往紙驢上一噴,紙驢就地打個滾,變成一頭活蹦亂跳的小毛驢。他騎上毛驢下了太行山。
半路上,張果老碰見柴王和趙匡撒推著一車雨傘。他們也是聽人說魯班修了“天下第一橋”,趕來賣傘的。張果老就對他們說:“魯班這人太狂,一座石頭橋膽敢誇口是‘天下第一橋’,就怕是驢糞球兒,外麵光。咱們去試試他這橋有多大的載重。”柴王和趙匡撤也點頭同意。 二於是,張果老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摘了來裝在驢背上的裕鏈裏;柴王和趙匡撒把四架名山裝在獨輪小車上,三個人一路說笑,來到趙州橋。嗬!真是人山人海,南來的,北往的,把大石橋擠得風雨不透。再看魯班,站在橋頭上,將著胡子看著這麼多人來看他的大石橋,心裏美滋滋的。
張果老下了毛驢來到魯班跟前施了個禮說:“我要騎驢從你橋上過,不知道你這橋經得住經不住?”魯班是個半仙之體,有仙體沒仙眼,看不出小毛驢背上馱著太陽和月亮。他微微一笑說:“我這橋千軍萬馬過多少,你這頭小毛驢算什麼?過吧!”
柴王放下獨輪小車也到魯班跟前施個禮說:“我要推車從你橋上過,不知道你這橋經得住經不住?"魯班一聽就不高興啦,說:“我這橋大車小輛過多少,你一輛獨輪小車還沒有雞毛沉,過吧!"
張果老倒騎上小毛驢,喂哨噠噠上了橋。柴王推車,趙匡撒拉車,吱吱扭扭上了橋。毛驢和小車還沒走到橋中間兒,大橋就咯吱咯吱響起來,橋身左右搖晃要塌架。
魯班正在十分得意地看著人馬車輛過橋,忽然聽見大橋咯吱吱亂響,大吃一驚。他趕緊跳到橋下,用手使勁托住大橋,這才保住大橋沒有倒塌。等張果老和柴王過了橋,魯班到橋上一看,嚇子一頭冷汗。原來,張果老的小毛驢在橋麵上踩了一溜坑;柴王的的獨輪小車在橋麵上軋了一道深溝。
直到今天,趙州大石橋上還留下許多驢蹄印和一條小車軋的深溝。那就是張果老和柴王爺留下的仙跡。
講述者:崔樹雲
搜集整理者:孟寅
流傳地區: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