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者:都寶明
流傳地區:河北
何仙姑的半大腳
不知是哪朝哪代,渤海邊兒上有這麼一家子,這家裏有個姑娘叫海花。海花的爸爸出海打魚翻船死後,撇下她們娘兒倆.咋生活呢?十七八歲的海花,每天在海水落潮以後,就到海灘上去揀各種顏色的貝殼兒,到家以後,用貝殼兒沾成龍啊、鳳啊、大蝦呀、海龜呀什麼的,手藝精巧.做得和真的一樣。媽媽把小玩藝兒帶到集上,賣倆錢兒,買點糧食和用的,娘兒倆湊合著過日子。
海水一天漲三回潮,每逢初一、十五,就漲大潮。
這天是初一落潮以後.海花提著籃子到海邊揀貝殼去了。她沿著海邊,一邊走一邊揀.走著走著.看見海灘上躺著一個小夥子.身邊有一塊船板兒。她急忙跑回家去.海花媽聽閨女一說.緊溜兒放下手裏的活計,跟著閨女到海邊)七。老媽媽把手放在小夥子嘴上試了試.還有氣兒,用手摸了摸胸口.心還在跳動。娘兒倆就把小夥子抬回家了。
時辰不大,小夥子醒過來了。他愣愣怔怔地問:‘我咋到這兒啦?”海花媽就把來龍去脈講給了他。小夥子一聽。眼淚就往下流.說:“要不是大娘你倆救了我,我就沒命了。”
原來.小夥子叫張長海,十八歲了,自幼父母雙亡.獨身一人,給魚行當長工。這次出海打魚遇上風暴.船觸礁撞碎。自己抱著船板子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遇上海花娘兒倆。才得救了。小夥子身子弱.走不動.娘兒倆就兩間小房.讓小夥子住一間,娘兒倆住一間。小夥子住了兩三天,身子緩過勁來.身極壯實了.他閑不住.看房頂和牆泥皮都壞了.就和泥把屋裏屋外的牆抹得一新,把房頂也修好了。他和海花媽說:“我要走啦。”海花媽問他:“到哪兒去?”他說:“還沒個準地方,單身人走到哪兒算哪兒吧。”海花媽想.家中沒個男人.挺艱難.就想留長海。可是娘兒倆.一個寡婦.一個姑娘,咋留哇?海花看長海勤快厚道,娘I倆一商量,有了,留長海為婿吧。海花媽找長海一說,長海也挺樂意,隻是說他窮人一個.要成親得等他攢點兒錢.做兩件衣衫再成親。如果住著不方便,就先認大娘作幹娘吧。海花媽一琢磨.長海說的在理兒,當下就說:“中、中。”長海給幹娘磕了頭,就住下了。
不久,長海就去一隻魚船上當幫工,出海打魚。一家子省吃儉用,攢了點錢,海花媽就想給他倆辦喜事。
再說渤海底,有座龍宮。龍王爺手下有個龜叢相,是個老色鬼。有一天,它到海麵遊玩,看見一個拾貝殼的俊姑娘,心裏就癢癢了。打這天起它就天天浮到海麵上來看海花,越看越入迷,就打定主意,要把海花搶入龜巫相府。
這一天,‘海花正在揀貝殼兒,龜垂相和隨從變成人形,來到海花麵前。龜巫相說:“美人兒,我是龜承相,要娶你作妾。跟我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說著伸手就拉海花。海花掄起胳膊,“叭!”扇了龜承相一個大嘴巴。
正巧,長海剛收船,看到一群人圍著海花,就拎著斧子跑過來,指著龜垂相說:“大天白日,竟敢搶人!”說罷,一斧子朝龜巫相砍去。龜垂相見大勢不好,脖子一縮,爬進海裏。隨從也現了原形,逃入海裏。這些海裏的妖精,一見水,就抖起了威風,海水眼瞅著往上漲。
海花和長海手拉手猛跑,可是那海水緊跟著他倆的腳後跟。他們跑到哪兒,海水追到哪兒。跑到家裏,海水也追到家門口’,包圍了院子。長海場:“上房!”長海拿著斧子,海花拿著魚叉,海花媽拿著菜刀,三個人上了房頂。海水眼看著往上漲,龜垂相哈哈大笑:“快把姑娘交給我吧,再不交,你的房子就塌了。”
正在這時,何仙姑,肩扛著大荷花雲遊來到這渤海灣。她看到這般情景。什麼都明白了石就飄落在房頂上。龜垂相在八仙過海的時候,領教過八仙的厲害,知道何仙姑也不是好惹的。剛想溜、隻見何仙姑把兩條裹腳條子往空中七扔,裹腳條子就直奔龜垂相去了。轉眼間就把龜承相橫七豎八地捆上了。何仙姑又朝大荷花吹了一口仙氣,轉眼變成一個長把兒大築籬。何仙姑一抄,就把龜垂相抄出了海麵,往旁邊一甩:“叭!”甩到沙灘上。龜垂相蓋子朝下肚皮朝上。四條腿兒亂踢蹬,一點兒轍也沒有。
何仙姑來到老龜麵前,對龜承相說:“那一家三口還被水圍著,快退水!”龜皿相連連答應:“是是是,大仙快把綁繩鬆開,我才有法兒退水。”
何仙姑把手一招,兩條裹腳條子就回到手中。龜巫相翻過身來,把水退下去了。龜垂相說:“大仙饒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
何仙姑想,我走以後,如果老龜精再來搗亂咋辦?就說:“這次我且饒過你,為了使你不敢舊病複發,幹搶男霸女的勾當,我把這兩件東西放入海裏,你再敢做壞事,他們就會治你。”說罷一揚手,把兩條裹腳條子扔進海裏。一條沉入海底,變成海帶,就長在龍宮龜垂相府的門口邊兒上;一條變成了帶魚。在大海裏到處遊,為的是監視著龜皿相的行蹤。
從此以後,海裏才有了海帶和帶魚,烏龜的蓋子上也落下了橫七豎八的印痕。烏龜見了海帶和帶魚,嚇得躲著走,怕纏住。何仙姑的裹腳條子扔海裏了,兩隻腳也沒法再裹了,結果成了半大腳。
搜集整理者:王國新
流傳地區:河北
仙姑請神趕蚊子
泉陵有個姑娘,姓何,在永州外河街開了一家夥鋪。有一天來了一個跋腿叫化子,衣服檻褸,膿瘡滿身.坐在她的鋪門口,弄得顧客有的掩鼻,有的叫罵。何姑娘走出來,看到這叫化子甚是可憐,就問他要點什麼。“我的肚子餓了。”姑娘就端來飯食,這叫化子搖了搖頭,說還要肉要酒;姑娘又給肉給酒,他一吃而盡,一吃完也不離開,倒在門口,打著呼嚕睡起來。何姑娘看他造孽。也沒趕他走。忽然,叫化子身邊現出了一個大葫蘆,還有一支鐵拐杖。何姑娘懷疑他是一位仙人,就跪在地上.求大仙指引.這叫化子猛然驚醒,說:“何姑娘,我是個叫化子,不要認錯了,不過你有什麼要求,我倒願意幫忙。”姑娘心想.大仙既然不肯超度我,就求他為永州人做件好事。她想來想去,想起往日住店客官都說蚊子太多,咬得不能入睡.就請大仙把這些蚊蟲趕走。這叫化子不慌不忙取出腰間那破爛的蒲扇,扇了一下,隻聽得風聲大作,蚊蟲被刮得向河西飛竄,街上擺的竹器也隨風飄起。大家都喊:“吹不得了。”何姑娘請大仙停止,叫化子喊了一聲:“住!”風當時就停了。蚊蟲是刮走了,但這一停,就停在對河,至今河東這邊沒有蚊蟲,而河西就成了蚊蟲聚集的地方。原來這叫化不是別人,正是鐵拐李。他見何姑娘心地善良,可以超度成仙,便向何姑娘說了一聲:“你閉了眼睛,我來超度你。”何姑娘閉了眼睛,馬上覺得腳下有了一陣清風,何姑娘因為舍不得離開街坊鄉親,偷偷睜開眼睛看了一眼,誰知這一看拐了場,從雲端裏墜落下來,掉在一個青山曠野之中。她聽得空中有人說話:夢你凡念未除,怎能名列仙班?再修煉幾年吧。”以後何姑娘便在一座山裏苦修苦煉,果然成了正果。後人在何姑娘修煉成仙的這個地方造起了一座觀,取名叫“何仙觀”。
講述者:屈大明
搜集者:屈永清
流傳地區:湖南永州
韓退之投書處
世稱“天外三峰”的西嶽華山,以奇險名於天下。那蒼龍嶺是皮雲台峰通往玉女、朝陽、落雁、蓮花諸峰的一條險徑。遠遠望去,像一條直衝雲霄的遊龍,遊行在兩山之間,嶺背突兀,兩邊都是深穀,十分險峻。在蒼龍嶺的頂頭石壁上,有一條“韓退之投書處”的石刻.這是唐朝傑出的文學家韓愈在這裏留下的遺跡。
‘相傳,韓愈的侄兒,是八仙中的韓湘子。韓湘子自幼性情放浪,灑脫不羈,並且熱衷於道學。一天,叔侄在一起閑玩,湘子從房裏搬出一個花盆,聚上土,插上苗,用水澆灌。頃刻之間,枝長葉大,花蕾怒放,一個花瓣上還有兩行小字。韓愈頗覺奇怪,近前一看.上麵寫著:“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他迷惑不解地問道:“是何意思?”湘子微微一笑說:“日後自然知曉。”韓愈以為侄兒隻變了一套幻術,也就再沒有追問。
唐憲宗年間.韓愈被貶為潮州刺使。潮州是廣州一個偏僻小地,迢迢數千裏,遠離京師。韓愈出了長安城,騎著馬朝東南方向走去。其時正是初冬天氣,寒風凜冽,冷氣襲人,他拉下了風帽,縮著脖子,悶悶不樂地緩髻而行。一天,來到秦嶺山區,忽然。北風呼呼.濃雲密布.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下起來。他隻得跳下馬來。就地歇息。這時,一個道者飄然來到眼前,竟是侄兒韓湘子。他百感交集地拉著湘子的手說:“自你學道,雲遊四方,多載不見,怎麼今日在此相遇。”
韓湘子笑道:“知叔父有難,故來相見。”
韓愈問道:“此是何地?”
“是秦嶺藍關!”
韓愈一聽,心中不由一驚!環視周圍.真是:雲橫秦嶺,雪擁藍關,無家可歸,不禁淚流滿麵.說:“賢侄真乃得道之仙,未然之事,早已知曉。”
韓湘子一麵解說,一麵安慰地說:“天機之奧妙,不敢先露。常言否極泰來,叔父千萬再勿愁慮,宜當保重身體。幸好,此地離侄兒廟院不遠,請叔父到那裏歇息數日,再去不遲。”韓愈也不推辭,便來到韓湘子廟中。他本來身體不好,又經旅途風雪侵襲,遂染病不起。韓湘子卻說J“叔父放心,小疾不要緊。”說話間,一陣鏗鏘之聲,由遠而近,進來了一位貌陋腿瘸,身背葫蘆的道人。韓湘子一見便道:“師兄來得正好。”即時引見說:“此乃我家叔韓禦史,今赴潮州,忽染疾病,請師兄一治。”鐵拐李從葫蘆裏倒出一丸藥來,請韓愈將口張開,鐵拐李用手一彈,那丸藥“噢”地一聲,飛向韓愈口中。不多時,韓愈隻覺得肚子裏“咕嚕嚕”亂響.頓覺胸寬氣暢,精神爽然。他連忙起身施禮答謝。忽然,一陣歌聲,從空而來,隨聲進來一位頭戴道帽,身穿藍色道服的道者。三人急忙迎接,通了姓名後.才知這位道者乃是華山修道的呂洞賓。於是。大家圍坐吃茶,開懷暢敘。這一番敘談,倒引起了韓湘子度韓愈上華山的一番心書,遂向韓愈說:“叔父,華山是五嶽之一。名冠天下。叔父不如借此上任之機,上山一遊.一解心頭之悶。”
韓愈對名山大川頗感興趣,但以往沒有閑餘時間.苦不得一遊。今日韓湘子一提,正合心意,便道:“也好,隻是藍關遠離華山,道路崎嶇.如何去得?”
韓湘子說:“這有何難.有列位道友,還怕叔父不能上山?”
他收拾了一番.就和大家一道出了門。隻見三人將他夾在中間,分明是腳踏實地,但覺得輕快飄然.眼前景物.一忽而過。霎時間已來到了玉女峰上。三位道者告別而去。
韓愈站在峰頂上,放眼四眺,隻見華山層巒疊嶂,蒼鬆鬱鬱,真是仙人佳境。他漫步山上,一路吟詩,興致勃勃。不知不覺,韓愈下了金鎖關,來到了五雲峰,他想:下山沒有上山難,便放開步子往下走。走到“蒼龍嶺”頭,往下一看,石峰上下垂直,嶺背隻一刃寬,左右溝壑萬丈,他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軟腿顫,一步也不敢邁了。華山在漢朝之前,沒有上山的路,隨後各朝開辟,也隻是分段漸進。因此,在唐時,蒼龍嶺上也不過鑿了幾個粗窩窩,像這樣的險徑,怎能不使韓愈心驚膽寒呢?起初,他也試了幾次,但走了幾步又不得不退回來。於是,他為了減輕行囊,試著再下,就把所帶書籍都丟掉了。這一試還是腿顫兒怯,不敢邁步,急得他寫了一紙“求救書”,係上石塊,扔下山去,這才被山下的采藥者發現,把他救了下來。
後人在此崖壁上鐫刻了“韓退之投書處”六個大字,作為紀念。
講述者:李誌信(華山老道)
搜集整理者:衷宏毅
流傳地區:陝西關中東部
韓湘子借地
在很多年以前,四川滬州的方山上有一個窮書生名叫韓湘子。他從小死去了父母,窮得來上無一片瓦,下無一塊地,流浪四方,終日以簫為伴。
有一年,韓湘子從終南山回到方山,見鄉親們人人唉聲歎氣,個個滿臉優愁,山上山下田地荒廢。一打聽,原來是他叔爺韓文公從京城回來,要在方山上大興土木,修造韓王府,便把祖祖輩輩居住在方山上的鄉親們統統趕下了山。湘子一聽,對叔爺十分不滿,定要為鄉親們爭回田地。
一天,他來到叔爺家,向叔爺要塊地作為他修仙煉道的地方。韓文公一聽要地,心疼得不了了,但又不好明說,便假裝間道:“不知湘子’丈田土,要山上哪塊地才安得下身!”淤便把為鄉親們要地的事,原原本本地沛哪知話一出口,韓文公便不說話了,‘方山一還,我這韓王府不是修不成了嗎?湘子見叔爺不說話,就改口說:“那小侄就借一塊地吧,這塊地不大也不小,不多也不少,隻要我衣服那樣大一塊就行了。”韓文公心想:這還差不多,你一件破衣服,寬不過四尺,長不過八尺,便一口答應了下來。韓湘子暗中高興,他將衣服脫下來,往空中一撒,霎時間就蓋去了整座方山。
韓文公見湘子借去了他韓王府的風水寶地,急了.當場翻悔,拂袖而去。
韓湘子見叔爺說話不算數,很生氣,便一人跪在山上,吹簫解悶氣。簫聲飛上九天,感動了佛祖如來.如來派了二十八個菩薩來幫助韓湘子。湘子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把這些菩薩一個一個背到韓文公的大門口,等韓文公一開門,那些菩薩就乘機闖進門去,在他華堂上大鬧起來,連聲叫道:“借地來,借地來!”一連七七四十九天,鬧得韓文公終日不得安寧,一這才忍痛把方山田地還給了鄉親們。
講述者:彭萬清
整理者:陳鑫明
流傳地區:四川滬州,
湘子采和造橋
黃山北麓有個譚家橋村,村旁有一座石橋,人們叫它“八甲橋”。相傳這座石橋是八仙中韓湘子遊玩黃山時建造的。
有一年夏天,韓湘子飛駕彩雲來遊黃山,到譚家橋村邊,隻見一條滔滔大河,擋住去路。韓湘子不慌不忙,輕搖仙帚,飛馳而過。隻見大河兩岸許多行人沿河徘徊,不敢渡河,一些窮苦百姓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尋找河寬水淺地方相互攙扶過河,一不小心便失足溺水。韓湘子見此慘景,心發慈悲。他想:我何不顯法在這裏造座石橋,搭救窮人,免除過河艱難。想罷,他便按下雲頭,變成一個石匠來到河旁。
此時,天色將晚,過往行人都已回家。韓湘子見一位白發農夫凝視著滔滔河水。他近前問道:“老伯,請問哪兒過河合適.來往行人最多?”白發農夫指著水淺河寬的譚家橋村邊說道:“這兒河水淺緩,行人在此渡水甚多。”韓湘子謝過農夫,回頭一望,白發農夫不見了。原來這白發農夫是黃山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