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番外(2 / 3)

袁崇煥鎮守寧遠屢建奇功,無法否認,他是天生為戰而生的人才,當年抗擊後金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而後卻在魏忠賢的排擠下黯然歸鄉。朱由儉需要一個爪牙,一個鋒利到足以讓那些蠢蠢欲動的暗勢力死心的爪牙,於是他又啟用了袁崇煥。

可惜,他好像算錯了這個爪牙。

袁崇煥,更像一把刀。

一把卓然於世的名器。

所謂名器,自然不與世俗同流。

他不停地給予袁崇煥權利金錢地位,而在崇禎二年,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朱由儉當然知道毛文龍的為人,毛文龍貪財貪權以職謀私,但不可否認,毛文龍也善於打仗,丁卯之役確實萬分精彩。像這種貪心卻又有點小才能的人最好把握,朱由儉很滿意這樣的部下,這讓他很安心。

而袁崇煥殺了毛文龍。

在此之前袁崇煥上奏請求派人監管毛文龍軍餉,朱由儉對毛文龍遠超常額的軍餉當然知道,但他放任。

很多人以為袁崇煥是怕毛文龍搶了自己風頭所以痛下殺手,而朱由儉知道他不是,他知道袁崇煥隻是心疼百姓。這讓他很不安。

因為他知道,袁崇煥如斯舉動,很得人心。

朝裏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廢物大臣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他們都以為袁崇煥武斷乃一介武夫之能,而朱由儉知道的是,袁崇煥對毛文龍一開始是以禮相待勸其退位,見其不退才列數了其十二條罪名甚至不惜動用尚方寶劍也斬了他——這哪裏是一介武夫?分明是先禮後兵有勇有謀的智士。

這讓他愈發不安,袁崇煥油鹽不進,不貪不驕,正直清廉,文韜武略,而且還體恤百姓,不要財不要權不要女色。所以朱由儉不由得想——這樣的人,到底要什麼?

後來皇太極一路入侵進京,袁崇煥居然不正麵迎敵僅僅隻一路尾隨,且按慣例,邊防軍沒有得到聖旨斷不可屯駐北京城下,但袁崇煥,破了例。

朱由儉開始有點慌了,他隱約猜到了唯一可能讓袁崇煥感興趣的東西,而這個猜測讓他愈發慌亂。

袁崇煥駐紮在了廣渠門,後金軍隊隨之來到京城外圍。

在此時,他被俘的太監楊春‘逃’回宮告知了其從後金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處聽來的‘密談’:袁崇煥與皇太極相勾結。

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因為哪怕知道事有蹊蹺,朱由儉的選擇也有且隻能有一個:袁崇煥不能留。

他知道袁崇煥一直私下和皇太極有往來,他知道袁崇煥主和不主戰,他也知道袁崇煥這是一心不願百姓受苦,他也很想當個體恤百姓的明君,但他更要坐穩自己的位子,這是他的底線。無論是皇太極還是袁崇煥,隻要他們沒有威脅到皇位,再不安他都可以忍。而如今,兵臨城下,他不能再忍。

袁崇煥,必須要除。

於是在德勝門、廣渠門之戰後,袁崇煥入宮,朱由儉假意安撫,卻果斷拒絕其希望進京修整軍隊的請求。而後在袁崇煥將皇太極擊退敗,迫使其退兵南海子之後,朱由儉開始發難,他以議軍餉為由將袁崇煥召進了宮。

袁崇煥不知道這是一場鴻門宴,他如約進宮。朱由儉卻變了臉,他怒了,連連質問袁崇煥:為何殺毛文龍?為何誘敵入京?為何擊傷滿桂?

袁崇煥愣了,他該如何答?

殺毛文龍是因為其不重軍規,鋪張浪費,中飽私囊,舞弄職權,魚肉百姓。誘敵入京?不不不,這隻是他的戰略,之所以不正麵對抗而尾隨敵軍,原因很簡單,這入京,對敵軍而言是消耗,但對我方而言是歸鄉,是補給,隨著跋涉敵軍日益削弱,我方卻日益壯大,即使打破屯京慣例又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才是戰略之精髓,那種無謂的正麵迎敵何其愚蠢,何苦為了愚忠徒增傷亡?如同他反駁副將周文鬱為何不直麵敵軍的質問時所言‘為救君王,雖死無憾’,兵行險招,隻要獲勝,即使一時誤會又如何?擊傷滿桂?袁崇煥戰於城南滿桂戰於城北,何來擊傷一說?

朱由儉疑他通敵,可又明明是他先敗努爾哈赤再敗其子皇太極。

這要他如何答?

袁崇煥被下了大獄。

朝廷的風怎麼吹,聰明的人已經心裏有數。

比如禦史史。

崇禎三年八月初六,他在奏疏中造謠汙蔑袁崇煥並將自己的對頭推進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