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中興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遷都鎬京,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周宣王先後平定了北之獫狁、西之戎狄、東之淮夷、南之楚國的叛亂,開拓了廣袤的疆土,重現興盛景象,史稱“宣王中興”。[7] [101] [102]
宣王晚年,幹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結果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再慘敗。[6]
犬戎之禍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寵愛褒姒,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為外孫、女兒討回公道,聯合繒國與犬戎攻入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8]
百科x混知:圖解烽火戲諸侯
平王東遷
由分封製、宗法製和井田製三大製度所維係的西周社會秩序,經過270餘年的時光腐蝕,到公元前8世紀末,已經是千瘡百孔、支離破碎了,僅靠著曆史的慣性還得以維持。社會中各種矛盾並存,整個社會處於動蕩之中。雖然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實現了“中興”,但其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西周的滅亡已經是無法挽回的。[9]
共3張
東周文物
周幽王被殺後,申侯與繒侯與鄭、衛、晉等諸侯大敗犬戎,犬戎退走。鄭、衛、晉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與此同時,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餘臣為王,史稱“攜王”,這樣便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麵。但諸侯絕大多數隻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麵。[10] [11] [4]
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盟,強迫諸侯承認“霸主”地位。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華夏族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遊,在北方有北狄、獫狁,在西北有氐羌,在四川有巴族和蜀族,在湖南、湖北、安徽有楚族,在江蘇、浙江有吳、越族。[88] 隨著諸侯間漫長的爭霸事業,各族群不斷雜處融合。春秋時期,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12] [13]
鄭莊公稱霸
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由於鄭莊公朝中的勢力太大,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虢公以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
共3張
鄭公的九鼎八簋九鬲(鄭國禮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到了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為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公元前716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 (該協議於前711年落實)。
公元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繻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