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評曾國藩
【評主簡介】
胡適(1891-1962年),字適之。安徽績溪人。1910年至1917年留學美國,是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歸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提倡文學改革。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強烈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創辦《獨立評論》,積極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8年,任國民黨駐美國大使。1942年任國民黨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去美國,後到台灣。1962年病逝。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堯《白話文學史》堯《胡適文存》等。
原文
五十年前,申報》出世的一年①,便是曾國藩死的一年,曾國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興第一大將。但是他的中興事業,雖然是很光榮燦爛的,可惜都沒有穩固的基礎,故都不能有長久的壽命。清朝的命運到了太平天國之亂,一切病狀一切弱點都現出來了,曾國藩一班人居然能打平太平天國,平定各處匪亂②,做到他們的中興事業。但曾左的中興事業,雖然延長了五六十年的滿清國運,究竟救不了滿清帝國的腐敗,究竟救不了滿清帝室的滅亡。他的文學上的中興事業,也是如此。古文到了道光、鹹豐的時代,空疏的方姚派③,怪僻的龔自珍派④,都出來了,曾國藩一班人居然能使桐城派的古文忽然得一支生力軍,忽然做到中興的地位。但桐城——湘鄉派”的中興⑤,也是暫時的,也不能持久的。曾國藩的魄力與經驗確然可算是桐城派古文的中興大將。但曾國藩一死之後,古文的運命又漸漸衰微下去了。曾派的文人,
郭嵩燾⑥,黎庶昌⑦,俞樾⑧,吳汝綸⑨……都不能繼續這個中興事業。再下一代,更成了強弩之末”了。這一度的古文中興,隻可算是癆病將死的人的回光返照”,仍舊救不了古文的衰亡。這一段古文末運史,是這五十年的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節錄自《胡適作品選集》
【注釋】
①《申報》:1872年4月30日發刊於上海,是舊中國曆史最久的報紙。
②匪亂:係胡適對農民起義的誣稱。
③方姚派:指清代古文學派。方,指方苞(1668-1749年),安徽桐城人,號靈皋,又號望溪。康熙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侍講學士,並充武英殿總裁、一統誌總裁等職。文學上繼承歸有光“唐宋派”古文傳統,嚴於義法,為清代桐城派古文之始祖。姚,指姚鼐(1732-1815年),安徽桐城人,字姬傳,號惜抱。乾隆進士。曆任禮部主事、刑部郎中、四庫館纂修等官。繼方苞、劉大櫆之後,成為桐城派的重要古文學家。
④龔自珍(1792-1841年):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號定庵。道光進士。曆官禮部主事等。治學博采百家,不泥儒典,反對漢學的繁瑣考據和空言理性的宋明理學,不避時忌,放言揭露和抨擊時政腐敗和社會黑暗,提出“更法”、“改圖”、“變功令”的改革主張。
⑤湘鄉派:桐城派古文中的一個重要派別,因其代表人物曾國藩是湘鄉人,故稱是名。
⑥郭嵩燾:1818年生,1891年卒。湖南湘陰人,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道光進士。曆任蘇鬆糧儲道、兩淮鹽運使、廣東巡撫、駐英公使等。係曾國藩摯友。著述有《養知書屋遺集》、《郭嵩燾日記》等。
⑦黎庶昌:1837年生,1897年卒,貴州遵義人,字純齋。係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1881年任出使日本大臣。任內捜集中國已佚古籍,輯刻成《古逸叢書》,共計二十六種。著述有《拙尊園叢稿》等。
⑧俞樾:1821年生,1907年卒。浙江德清人,字蔭甫,號曲園。道光進士。晚清著名學者,曾充曾國藩的高級幕僚。著述有《春在堂全書》。
⑨吳汝綸:1840年生,1903年卒。安徽桐城人,字摯甫。清同治年間進士。師事曾國藩,與李鴻章關係密切。曆任直隸知州、冀州知州,主持保定蓮池書院,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曾赴日本考察學製。以文名於時,宗法桐城派,氣勢較為縱肆,並由訓詁而通文辭,精經、史、子、集,旁及小學音韻,各有詮釋。著述有《桐城吳先生全書》。
【評析】
胡適在篇中首先肯定曾國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認為他是晚清“桐城派古文的中興第一大將”。進而又指出,由於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以曾國藩為首的桐城派文論的崛起隻是暫時的,它是如“回光返照”
般的勉強支撐,挽回不了“強弩之末”的衰微頹廢。這種評價揭示出曆史人物、曆史學派同政治的不可分離的關係,不僅帶有明顯的學術色彩,而且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