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轉移風氣之功實不可沒(1 / 1)

——胡哲敷評曾國藩之一

【評主簡介】

胡哲敷,民國時期學者,生平事跡待考。

原文

清之曾國藩氏,殆其人歟①!曾氏值鹹同之際②,社會頹唐③,百端傾欹④,殆無亞於今日⑤。賴其力行倡導⑥,而風氣為之轉圜⑦;雖爾時外患未熾⑧,元氣未凋⑨,國力尚未喪如今日,要非以彼堅苦卓絕之誌,修己治人之方,則當時情勢,未可知也。故曾氏之事業是非姑勿論⑩。其堅卓誠信,苦心孤詣,愛民恤才之偉大胸懷,則乎尚矣。

——節錄自《曾國藩的治學方法》

【注釋】

①歟(衝):語氣詞,與“乎”同。

②鹹同之際:清鹹豐和同治之際。

③頹唐:精神萎靡。

④傾欹(qi):傾斜。

⑤亞於:差於;少於。

⑥賴:依靠;依賴。

⑦轉圜:挽回;從中調停。

⑧爾時:那時。

⑨元氣未凋:生命力沒有衰敗。

⑩姑:姑且;暫且。

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

尚:崇尚;尊重。

【譯文】

晚清時期的曾國藩,那真是個人物啊!曾國藩值清鹹豐、同治之際,社會頹靡,百端傾斜不正,幾乎不遜於今日。依靠曾國藩力行倡導,而風氣為之挽回;雖然那時外患不很激烈,社會生命力沒有衰敗,國家力量還沒有喪失到如今日這個地步,但要不是曾國藩的堅苦卓絕之誌,修己治人的方法,那麼當時的情勢,也就很難預料了。所以曾國藩的事業是非暫且不論,其堅卓誠信、苦心孤詣、愛民恤才的偉大胸懷,則是應當崇尚的。

【評析】

胡哲敷在篇中認為,曾國藩能夠成為晚清“中興名臣”,清鹹豐、同治年間的社會風氣之所以沒有完全衰敗,主要是由於他能以“堅苦卓絕之誌,修己治人之方”為世人作出表率,並且大力倡行的緣故。這一觀點就封建的倫理標準說來,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