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漕米:清代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漕糧都實征穀米,稱為漕米。
紓:解除;延緩。
赫德:英國人。1863年,繼李泰國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製定一套由外國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關製度,並推行於中國各口岸。控製中國海關達四十八年之久。
課:舊指賦稅;征收。
華爾:美國人。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進軍上海,蘇鬆太道吳煦和候補道楊坊資助他招募外國人編練洋槍隊,任統領,進攻鬆江,成立總部。1861年加入中國籍,招募中國人為士兵,由歐美人充軍官,逐步擴充至四千多人,被清政府命名為“常勝軍”。不久,在浙江慈溪被太平軍擊傷斃命。
常勝軍:即華爾所屬洋槍隊。
⑩撚軍: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武裝。被稱為撚黨、撚子,起源於清初康熙年間。1868年秋失敗。
僧格林L-清蒙古科爾沁人,博爾濟吉特氏。1785年襲封科爾沁郡王爵。1853年任參讚大臣,會同欽差大臣勝保防堵太平天國北伐軍。1865年,在山東曹州(今菏澤)高樓寨被撚軍殲殺。
官文:清滿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1854年,在湖北宜昌等地鎮壓太平軍,後奉命統籌湖北全局,配合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曆任湖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1866年被湖北巡撫曾國荃劾以貪庸驕蹇,解總督職。次年還京,管刑部,調署直隸總督。
⑩哥老會:幫會的一種,清末在長江流域各地活動,成員多數是城鄉遊民。最初具有反清意識,後來分化為不同支派,常為反動勢力所利用。
劉鬆山:清末湖南湘鄉人,守壽卿。鹹豐年間入湘軍王鑫部,升至營官。王死後,隸張運蘭部。1865年隨曾國藩鎮壓撚軍,次年率軍入陝進攻西撚軍和回民起義軍,升廣東陸路提督。1870年,被回民軍擊斃。回族起義:即陝甘回民起義。
高連升:清湖南寧鄉人。1855年從軍在湖北鎮壓太平軍。曆任都司、參將、總兵、提督等職。1869年被陝西回民軍擊殺。
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豐大業:法國外交官。1857年至1866年任法國駐華使館翻譯官。1866年至1868年任法國駐華使館書記官,後調任法國駐天津領事館領事。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時被憤怒的民眾毆斃。
⑩崇厚:清末滿洲鑲黃旗人,完顏氏,字地山。1861年任三口通商大臣,次年署直隸總督,組織洋槍隊,對抗撚軍。1867年創設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教案”後,出使法國“謝罪”。1878年中俄伊犁交涉事起,被派赴俄談判,擅自簽訂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
《天朝田畝製度》:太平天國綱領性文件。1853年冬頒布。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內容。
⑩席寶田:清末湖南東安人,字研薌。鹹豐初在籍辦團練,繼入劉長佑部,在湘與石達開部太平軍作戰。曆任知府、按察使職。1867年率湘軍舊部入黔鎮壓苗民起義。
戴望:生平事跡待考。
吳三桂:明清之際揚州人,字長白。投降清軍後被任命署理雲貴軍政事務,封為平西王,擁兵自重,勢力漸增。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遂舉兵反,蓄發易冠,自號周王,率軍入湘,1678年稱帝於衡州,國號大周,改元昭武。不久中風而死。
⑩巡撫:官名
提督:官名
總兵:官名
吳胞:清末
官職次於提督。所轄的部隊稱鎮。
鬆太道、江蘇布政使。1860年奉命夥同楊坊勾結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並引英法軍隊進入上海城,阻擊太平軍。
【評析】
範文瀾在文中,把曾國藩作為“漢奸劊子手”之類的反動人物來加以否定和批判。這種觀點和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研究曾國藩的一種嚐試,對於揭露國民黨當局借曆史為自己的反動行徑張目的企圖,喚醒人民大眾的覺悟,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時代痕跡十分明顯。評價曆史人物的任務主要有兩點:一是把曆史人物放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去考察’分析這一人物比他的前人提供了一些什麼新的東西。就曾國藩來說,他除了應封建統治的需要血腥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之外,還能夠應時通變,在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方麵邁出了第一步。這是應當肯定的。二是從現在的角度去指出曆史人物的不足、缺點或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為現實政治服務。範文主要顧及到後者,而有些忽略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