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頗以勇力著稱,據說能雙手拉直銅鉤,兩臂生擒犀兕(兕是母犀牛),神力冠於華夷。夏桀一手持矛,一手揚斧,雙手揮動如輪,隻身衝陷敵陣。四野的天雲沉凝欲墮。雖然東夷戰士以驍勇犀利見稱,但在夏桀的劈打之下,也紛紛倒斃,頭破胸穿。夏桀身後還豢養著一班勇士,都能手裂虎豹。憑著他們出色的單兵作戰能力,夏桀硬是在幾千人的圍追堵截之下血戰突圍,裹帶著一部分親屬(據說包括妹喜女士)衝出險惡的矛林箭雨夏桀一路往南方逃竄,深入了FD病毒多多的荒障之地。
夏桀捂著傷口,終於走不動了,死掉了。他臨死對妹喜說:“我後悔當年沒有把商湯殺死在夏台監獄,結果自己成了這個樣子。”享國四百多年左右的夏朝,就這樣結束了。
三、武王伐紂
周武王伐紂前的動員大會上,照例進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動。打仗講究天時地利,天時好不好,就是這占卜的東西說了算,也就是烏龜殼和蓍草說了算。如果領導的意見、烏龜殼的意見、蓍草的意見、卿的意見、以及庶民的意見,全都一致,那就是大吉。如果蓍草的意見、卿的意見、庶民的意見,與領導不一致,那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
周武王占卜顯示,天時卻很糟糕,烏龜殼和蓍草都說“大凶”。雄心勃勃的新興王朝領袖們麵麵相覷,薑子牙老頭兒當場耍賴,呸呸地吐唾沫:“不算數!枯骨死草,知道什麼凶吉!不算數!命令集結在城外待命的部隊拔營出征,進攻中央。”
公元前1046年隆冬,西北高原風和日麗的萬裏長空下,一個新興王朝久經積蓄之後,崛起在蒼茫地平線上,浩浩蕩蕩的隊伍,在一個忍者的兒子和一位世故老人率領下,預備渡過黃河,把他們的龍旗插到幾千裏以東那個腐朽的舊王朝墳墓上去。
就在這個時候,還多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一對老哥倆,伯夷和叔齊倆大賢人,急急慌慌從養老院追出來,抱住周武王的車轅,說了一大段“子不可以背父,臣不可以叛君”、“不可以暴易暴”等等令人費解的人間第一大道理。
左手持黃銅大斧子,右手攥著白犛牛尾巴的周武王,給說啞巴了。回頭看左右,左右拔出青銅寶劍,往這兩個羅嗦老頭兒脖子上比劃。薑子牙抬手說:“都是義士啊,放他倆走了吧。”
大軍帶起滾滾遮日的黃土,從兩個發愣的老頭子麵前碾過去了。
伯夷、叔齊老哥倆當然懂得,大周兵旗上的圖案,是龍,因為大周崇尚文采,殷商則是虎,因為他們崇尚威武,而再古遠的夏代,旗子上是日月,因為他們崇尚光明。
龍旗和虎旗的一場惡鬥就要來了,倆老頭該站在那一方呢?當然,不食周粟的兩個倔老頭以餓死首陽山的實際行動,向曆史交上了他們的答卷。
周武王的軍隊逼近了商王朝都城,據說另外還有八百同盟國輔助出兵,擔任配合作戰。薑子牙命令說:
“請大家舉起你們的戈,排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歡迎領導講話。”
“嗟,嗚呼”周武王說,各位友邦執事、各位諸侯領導,各位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長、千夫長、百夫長,各位戰車兵、徒兵、虎賁,大家好,大家辛苦了。古話說,‘牝雞無晨’什麼意思呢?母雞不應該打鳴!如果母雞負責打鳴報曉,這家人就要傾家蕩產了。而今,商紂王聽信婦人之言,蔑視祖先兄長,用奇技淫巧取悅婦人,真是個獨夫!
“紂王作威作福,惡貫滿盈,荒廢政事,自絕於天,結怨於民,上帝都不照顧他。我父親西伯好比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順應天意。雖然紂王有億兆之人,但是離心離德,我有能臣十人,而同心同德,諸侯擁戴。我要執行老天的懲罰,率領熊虎之師,吊民伐罪,永清四海。”
四、多難興邦
“多難興邦”指國家曆經困難,反可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勢興盛起來。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開)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春秋時,晉、楚兩國曾相互朝見。公元前538年,楚靈王派大臣椒舉到晉國去,希望借晉國的勢力讓其他諸侯擁護楚國。晉平公想自己稱霸,害怕其他國家強大,所以他不想答應楚國的請求。晉國大臣司馬侯對晉平公說:晉、楚兩國的霸業隻有靠上天的幫助,而不是可以彼此爭奪就能得到的,君王還是答應楚國的請求才好。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條可以免於危險,還有誰能和我們匹敵呢?我們國家地勢險阻又多產馬匹,齊國、楚國又多禍難,有這三條,我們怎麼會不成功呢?
司馬侯回答說:依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而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三條危險。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險要地帶,它們並不屬於一姓所有。冀州的北部,是出產馬的地方,並沒有新興的國家。憑借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是不能鞏固自己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而往往是多有禍難而鞏固了國家,開辟了疆土;因為沒有禍難而喪失了國家,丟掉了疆土。
晉平公認為司馬侯的分析十分有道理,便答應了楚國的請求。
五、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用來形容國家或團體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此典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冉求、季路在魯國大夫季孫氏手下任家臣。季孫氏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準備去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於是冉求、季路為此去請教孔子。孔子說:“冉求,你知道顓臾是我們魯國生死存亡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求辯論道:“顓臾城池牢固,而且離季孫的封地費地非常近,如果現在不把它攻打下來,將來一定會給子孫後代留下禍害。”孔子很不高興地說:“我最討厭的是不說自己貪得無厭的人,卻一定要找借口去侵犯別人。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大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孔子又告誡冉求道:“像你們這樣做,其結果必然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冉求、季路聽了孔子的這番話,紛紛點頭稱是。
六、作威作福
“作威作福”本指統治者專行賞罰,獨攬威權。後來,人們用它形容妄自尊大,濫用權力。
此典出自《尚書·洪範》:“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後殺掉了他,帶著殷紂王的叔父箕子返回鎬京。周武王向箕子詢問治國的道理,箕子一共講了九條辦法,其中第六條說:“人的德性可分三種:一是正直,二是過分剛強,三是過分柔順。什麼是正直呢?中正平和,不剛不柔,就是正直;什麼是過分剛強呢?性情倔強,不能親近人,就是過分剛強;什麼是過分柔和呢?和順而不堅強,就是過分柔和。君王應當抑製剛強不能親近的人,推崇和順可親的人。隻有君王才有權替人造福,對人行使威權,吃美好的食物。大臣們無權替人造福,無權對人行使威權,無權吃美好的食物。如果大臣們有權替人造福,有權對人施以威權,有權吃美好的食物,那麼,就會對您的家有害,對您的國不利。您手下的大臣們會因此背離王道,老百姓也將因此犯上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