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捭闔(2)(3 / 3)

沒有多久,一群盜賊謀劃說:“讓我們處於困境的就是郤雍。”於是,這群強盜悄悄地抓到了郤雍,並且把他給殺了。

晉侯聽到這一消息後,十分驚恐,立刻召來趙文子,告訴他說:“果然如你所說,郤雍被殘害了。那麼依你所見,抓捕盜賊將用什麼辦法呢?”趙文子回答說:周朝人有一句諺語說:‘能觀察到深淵裏遊魚的人會不吉祥,聰明到能料到別人隱秘的人會有災殃。’再說,您想要國內無盜賊,不如舉薦賢人讓他們做官,使禮教明於官府。教化推行於下層,百“姓有了廉恥之心,為什麼還要去作盜賊呢?”

晉侯聽從趙文子的建議,選賢舉能,推行教化,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大治,強盜竊賊果然少多了。

二三、李廣射虎

說起西漢名將李廣,熟悉這段曆史的朋友馬上就會聯想到許多關於李廣的典故,如“李廣射虎”、“射虎南山”、“李廣難封”、“飛將難封”、“李廣不侯”,等等。這些典故,多數都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前181~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西南)人。他是秦朝李信將軍的後代。由於祖祖輩輩精通騎射,李廣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騎馬射箭,練就一身的好武藝。

公元前166年的冬天,匈奴十四萬騎兵大舉進犯邊境,李廣因作戰勇敢升任中郎將,經常隨漢文帝護駕。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出任隴西都尉、騎郎將,曾隨周亞夫討平“吳楚七國之亂”。由於他功高顯赫,出任七郡太守(七郡就是上穀、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和雲中),為守衛西漢邊防作出了重要貢獻。漢武帝時,李廣官至前將軍。到公元前119年,他隨大將軍衛青進軍漠北,因為迷路,誤了時間而憤愧自殺。

李廣一生與匈奴激戰七十多次,威震邊疆,匈奴畏他如猛虎,給他送了兩個外號,一個叫“飛將軍”,另一個叫“猿臂將軍”。

毛澤東曾在《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中將英勇殺敵的紅軍比喻成李廣。毛主席在詞中這樣寫道: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詞中的“飛將軍”指的就是李廣。說的是1931年4月,蔣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圍剿”失敗,重新糾集二十萬大軍,在江西吉安與福建建寧對我蘇區發動第二次大“圍剿”,欲置紅軍於死地。但是我紅軍隨機應變,如神兵天降,殲敵三萬多人。毛主席在欣喜之餘,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毛主席在這首詞中,連用了五個典故,一氣嗬成。

這五個典故是:“雲欲立”、“枯木朽株”、“飛將軍”、“自重霄入”、“為營步步”。

今天,我們在這裏說起李廣,還要順便給您說說他愛兵如子,深受將士擁戴的事。讀過《李將軍列傳》的朋友,不難發現,李廣將軍他處處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司馬遷在撰寫《李將軍列傳》時,用了很多褒揚之辭。如: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家無餘財,終不言家事,飲食與士共之。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勞逸必以身同之。軍中自是服其勇,士以此愛樂為用。

司馬遷對李廣將軍給予了最熱情的讚揚。但是今天我們在讚揚李廣愛兵如子的同時,又不能不說到李廣有的做法也不可取。李廣這個人不太講究以法治軍,不嚴格要求部下將士,也不太重視軍容。那麼作為一位大將,沒有嚴明的法度,就不可能形成戰鬥力。孫子說:“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而這才是真正的治軍之道。

二四、人自為戰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曰:……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上麵的這段話,可以說是成語“人自為戰”的典源。原文的意思是:韓信對眾將官說,這是激勵全軍將士努力作戰的一種辦法。把軍隊放置於被稱作死地的地方,就會使全軍人人為求生存而殊死戰鬥,從而贏得生的機會。

公元前204年,漢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大將陳餘在井陘(今河北省井陘)布置了二十萬大軍,準備抵抗漢軍。由於漢軍兵少,韓信決定撥出一萬人,背水列陣。韓信的部下十分不解,又不敢多問,隻好執行命令。而陳餘看後心中暗喜,笑韓信不會用兵。第二天,漢趙兩軍一交手,韓信就退走,趙軍隨後追殺過來。漢軍退至河邊預設的陣地,官兵們見已無退路可走,轉過身來,殊死拚殺,真可謂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奮勇,一時間頂住了趙軍的攻擊。趙軍雖然兵多,卻無法一下子吃掉頑強的漢軍,雙方你爭我奪,處在膠著狀態。這時,趙軍後方突然大亂,剛才還向前進攻的趙軍,開始紛紛後退。原來,韓信早在前一天夜裏秘密派出的二千名騎兵,此時從趙軍背後發起了襲擊。趙軍腹背受敵,軍心大亂,士兵紛紛敗走。盡管趙軍統帥當場斬殺了多名士兵,也無法阻止“兵敗如山倒”的趨勢。在漢軍的兩麵夾擊下,趙軍土崩瓦解,主將陳餘死於亂軍之中,趙王也成了漢軍的俘虜。

戰後,韓信的部下問:“兵法上講,預設戰場要依山傍水。這次,將軍卻令我們背水布陣,等於把軍隊置於死地,可結果卻打勝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這種戰法,兵法上也講過,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說,軍隊陷於死地可以後生,置於亡地可以後存嗎?我不過是沒有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而是采取了一種新的激勵士兵努力作戰的方法。”接著,韓信就說出了文中開頭所提的那段話。

“人自為戰”,原來意思是講,每個人為求自己的生存,而奮力地去戰鬥。在以後的實際運用中,逐漸地又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抗日戰爭時期,廣大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自為戰,村自為戰”,積極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終於將日本侵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裏講的“人自為戰”,與原來的意思相比,就有了一個從自發地求個人生存到自覺地為爭取民族解放而戰鬥的轉化,從而也使得“人自為戰”這句成語,成為我軍反侵略戰爭中一個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

二五、胯下之辱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辱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胯下之辱”是說一個人從別人兩腿之間處爬過去,這被視為是奇恥大辱。

這是漢朝開國功臣韓信早年親身經曆的一件事。韓信是今江蘇淮陰人,當他還是一個貧民百姓時,家境貧寒,本人由於既不能為官,又不會經商,經常吃不飽飯,時不時地要靠別人接濟飯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為當地人所瞧不起。

一天,城中殺豬賣肉的幾個人圍住韓信。其中,一人用手指著韓信的鼻子說:“看你雖然長得身材高大,還背著刀劍,其實,你卻是一個膽小鬼。”據史書上講,韓信身長八尺五寸,當然那是舊尺寸。因是韓王的後代,所以經常帶著佩劍出沒於市井之中。在那些圍住韓信的市井無賴中,有一高個子,扯著嗓門喊叫:“你小子要是不怕死,就來刺我一刀;你小子要是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說著他叉開兩條腿,用手指指自己的胯下。周圍的那幫人在一旁起哄:“爬過去,爬過去。”韓信聽了,一聲不響,他仔細地看了看那個高個子無賴,又看了看其他幾個人,便伏下身子,從那高個子的胯下慢慢地爬了過去。看熱鬧的人圍了一圈,大家都哈哈大笑,譏笑韓信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韓信仍然是麵無表情,默不作聲,心裏卻牢牢地記下了這一奇恥大辱。

後來,各地起兵反秦。韓信先是投靠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隻給了韓信一個微不足道的官職——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由於在心裏看不起他,都沒有采納。於是韓信轉而投奔漢王劉邦。劉邦開始也對韓信不以為然,常拿韓信“胯下之辱”的曆史來搪塞舉薦韓信的人,意思是說,這種人還能成大器嗎?

丞相蕭何慧眼識人,認為韓信是個奇才,極力向劉邦推薦,還不顧年邁,月下追回懷才不遇,又想出走的韓信。劉邦無奈,懷著試試看的心理,拜韓信為破楚大將軍。拜將後,劉邦認真地與韓信作了一番對話,這才對韓信有了新的認識。韓信果然不辱使命,幫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劉邦統一天下後,封韓信為楚王,淮陰是他的屬地。韓信回到家鄉,把當年那些曾侮辱過他的人嚇得半死,特別是那個高個子,自認為必死無疑。沒想到韓信卻把他召來封了個軍職——中尉,韓信對眾將說:“當年他侮辱我時,我所以沒有殺他,是因為殺了他並不會帶來好處。現在也是如此,而我正是忍了,才有了今天。”

此後,人們就用“胯下之辱”比喻有才能的人,能暫時忍受恥辱,並終成大器。

二六、匹夫之勇

漢高祖劉邦為韓信登壇拜將事畢,劉邦問韓信:“丞相蕭何等人在我麵前多次稱讚將軍,說你雄才大略,經天緯地,是曠世奇才,將軍對我有何指教呢?”韓信說:“現在能與大王爭奪天下的,隻有項羽。大王估計自己的勇猛強悍,比項羽又如何呢?”

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那我遠遠不如他。”韓信聽後躬身下拜,恭恭敬敬地說:“大王真有自知之明,我也認為大王不如項羽。但是,我在項羽手下做過事,我對他的性格、作風、才能、品行,知道得清清楚楚。項羽可以說是叱吒風雲,他的一聲大喝,就能嚇退千軍。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人他不能也不會用人。賢臣良將,在他的手下,一籌莫展,毫無用武之地。所以說,項羽雖勇,隻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也是恭敬和仁義的,他關愛部屬,遇到將士患有疾病,他能問暖問寒,關注飲食起居。但是,當部屬有功該分封行賞時,他卻常常舍不得,這種仁其實隻是婦人之仁。”接著,韓信又指出項羽背信和濫殺無辜的不義。最後總結說項羽的勇,隻是匹夫之勇,項羽的仁隻是婦人之仁,所過之處,燒殺搶擄,村廬盡墟,盡失人心。如果漢王能反其道而行之,攬天下賢才,任武功強將,以天下城邑,封有功之臣,讓人心悅服,得到天下並非難事。劉邦聽後大喜,自認為與韓信相見恨晚,對韓信是言聽計從。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做了皇帝,在洛陽宮大宴群臣時說:“我所以能成功,取得天下,是我能知人也能用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籌劃糧草,整理財政,我不如蕭何;上陣打仗,攻城拔寨,率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之傑,我能用,此三傑。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能用,天下怎麼能不屬於我呢!”

說到這裏,我們不能不提一下項羽。項羽可以說是一位失敗的英雄。他24歲在江東起兵反秦,26歲奪得秦朝政權。接著楚漢戰爭,他與劉邦交手四年,最後敗在劉邦手下。死時也不過30歲出頭。遺憾的是,究竟為何失敗,他臨死尚不覺悟,仰天高呼:“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司馬遷批評他,說他最大的錯誤是自矜功伐,不肯納諫,欲以武力經營天下。所以,今天人們稱那些沒有深謀遠慮,又聽不進別人意見,隻憑武力用事的人為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