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戰”,有扈氏被夏啟的正規軍打得屍橫遍野,封國也亡了,有扈氏的子民都被罰做奴仆,擔任牧豬的工作。這其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讓失敗的敵人在勞動中發揮餘熱,就像螞蟻把戰敗的對手拖回洞裏派苦力。
四、葛伯之族
商湯想進攻華夏,第一個障礙就是河南西部的葛國,擋在商湯與夏桀之間。湯先生覺得有必要顛覆這個小國,以方便染指中原,於是派出核查人員到葛國轉了一圈,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武器,倒是看見國君“葛伯”是個好吃懶做的無神論者,不喜歡祭祀。因為祭祀需要燒掉埋掉大牛大羊,他舍不得。湯先生以此為口實,派人說:“貴國不敬上帝,長期拖欠繳給天神的會員費,我們特來問問為什麼?”
葛伯正在啃羊腿,學名叫做炙羊腿:把羊肉串起來,架在火上烤,一邊往上塗調料,以免烤糊了,這就是炙,做法類似現在的烤鴨。當時炙品有炙牛肉、炙羊肉、炙豬肉、炙雉、炙兔、炙鶉等等。把鮮嫩的牛羊鹿麋肉切成薄片,用調料浸了生吃也不錯,類似日本人的生吃魚片,這叫做膾。這就是所謂的“膾炙人口”。
葛伯放下肉碗,說:“我們這個地方不產牛羊,好不容易有幾隻也被我吃了,哪有富餘祭祀天神?”
祭祀天神要求用純一色的牛、羊、犬、豕,確實不好置辦。湯先生就派人送了肥大的牛羊給葛伯去。結果葛伯把這群牛羊全都自己吃了,天神還是餓著肚子。
“您怎麼還沒有祭祀啊!”湯的外交人員大惑不解。
葛伯又推脫說:“我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隻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還得具辦酒食。我們田中大旱,種不出糧食來,哪有酒食給天神?”
湯就派出一批商族勞動力前往葛地助農,商族老人小孩們往地頭送飯。葛伯的老百姓覺得,等著莊稼長出來太漫長,現成就有飯在眼前,幹脆先搶飯來吃了罷。於是衝上去要盒飯。一個送飯小孩堅持原則,反抗搶劫,說:“現在沒有飯卡不給飯。”對方就急了,掄起石塊把小孩砍死了。小孩臨閉眼還攥著沾滿了鮮血的盒飯。這個暴行激起了商族上下的憤慨,湯先生不失時機地組織起他的武裝,成功地把葛國滅了。
商湯滅葛之前,幹嗎要費這麼多外交周折呢?又是送飯又是送羊的。因為當時部族領袖還沒有達到後世帝王那樣的絕對權威,想讓部族打誰就打誰。商族人不願出去打仗,而更想在家務農。所以商湯又是送牛送羊又是助農,以葛國的無理,來激怒商族人。當商族小孩被砍死,終於商族人群情激昂,跟著商湯大舉滅葛。湯先生把“豬啊羊啊送給葛伯去”的學雷鋒行動不能掩藏他故意製造戰爭借口的啟圖。
我們有理由相信,商湯滅葛的手段非常殘忍。考古發現,商的戰鬥英雄們以獵取敵人的頭顱作為榮耀,頭蓋骨是他們的最愛。那些奔逃著的葛國亡國者,被紛紛追上來刺倒。跌倒之後又被踩在腳下,用石斧在腦後製造斧痕。頭蓋骨齊著眉弓經耳際到後枕鋸下來,做成飲酒的酒杯,是榮譽的象征。出土的頭蓋骨上往往留有砍偏了的痕跡,表明被砍者尚在掙紮,使得施暴者砍得不夠齊整。
國破人亡、流血浮屍、呼號之聲,經過時光大網的過濾,至今已微弱無聞。葛伯之族在亡國之後流離失所,成為葛姓的先人。原葛國的位置,在河南省西部的寧陵縣。現在寧陵縣已經不缺牛羊了。羊的存欄55萬隻,牛存欄7.3萬頭,豬就不用說了,28萬頭,是畜牧大縣了,嗬嗬。被刻意醜化為饞鬼的葛伯的在天之靈,睹此該更饞了吧。希望寧陵人也經常祭祀喂養他一下。
五、趙衰解君怒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公子叫重耳,很喜歡結交一些有才能的人。當時國內有五位賢士緊緊地跟隨著他,趙衰就是其中的一位。
忽然之間,晉國發生內亂。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就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重耳和弟弟夷吾都感到處境很危險,於是分別倉皇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重耳就和隨從們一起逃到了他生母的祖國——狄國。五位賢士也依然跟著他。
狄國的國君對重耳很好,重耳在那裏住了十二年後,覺得這樣長久生活下去不是個辦法,就決定到大一些的國家去謀求出路。他與幾個賢士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覺得齊國最合適。於是重耳和隨從告別狄國,向齊國走去,走啊走啊,一路上十分艱辛。他們經過衛國,衛文公不肯招待他們,所以他們的處境很狼狽,沒有吃的東西,用的錢財也不多了。
一天,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走了很久,都沒看到一戶人家。最後實在是餓得受不了了,他們終於看到路邊有一個種田的老頭兒,隻好向老頭兒討東西吃。
那個老頭兒看到他們一個個身體強壯,衣著華麗,竟然白白地討飯吃,於是想嘲笑嘲笑他們,就順手從田裏抓了一把泥土丟在碗裏,遞給他們。
重耳一看,簡直氣壞了,非常氣憤地說:“我堂堂一個晉國的公子,怎麼能被一個種田的老頭兒這樣侮辱呢?我一定要殺了你!”
隨從們也惡狠狠地拔出刀來,想殺了這個老頭兒。老頭兒一看,嚇得“卟通”一聲跪在地上,渾身直哆嗦。
趙衰看到重耳真的生氣了,老頭兒將要性命不保,在這關鍵的時刻,他急中生智,連忙接過老頭兒手裏裝滿泥土的碗,恭敬地把它捧給重耳,說:“恭喜公子,您這是接受了老百姓奉獻給您的土地呀!這可是個好兆頭,說明您將擁有天下的領土啊!”
重耳聽了這些話,想了一想,覺得趙衰說得也有道理。於是,他轉怒為喜,虔誠地接過了泥土,又扶起老人說:“謝謝你,老人家!你給我這些珍貴的泥土,我一定會銘記在心。”說完,他就和隨從們一起繼續趕路了。
後來,重耳又輾轉七年,最後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闊別了十九年的晉國,當上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果然擁有了晉國的土地,應了趙衰當年的預言。
六、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智慧想弄懂世間的所有道理,便到北方遊曆。一天,智慧來到玄水邊,碰到無所謂。智慧對無所謂說:“我想問你一些問題,具備有怎樣的思想,怎樣的考慮,才真正懂得道理呢?具有怎樣的地方,怎樣的行動,才能與道理相處呢?從什麼路徑,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得到道理呢?”智慧連問三次,無所謂都不回答他。
智慧得不到解答,於是又來到白水的南邊,無意中又碰到了狂屈,智慧又將上麵的問題去問狂屈。狂屈說:“唉!道理我是懂得,我告訴你吧!”狂屈心裏正想說出來,可一轉眼又忘掉了他想說的話。
智慧還是沒得到解答,就回到帝宮裏去見黃帝,向他請教,黃帝說:“沒思想,沒有考慮,才能懂得道理;沒有地方,沒有行動,才能與道理相處;沒有路徑,沒有方法,才能得到道理。”智慧接著問道:“你能說出道理,無所謂和狂屈都說不出來,到底誰真正懂得道理呢?”黃帝說:無所謂是真正的懂得的,狂屈也差不多,我和你都是是不懂道理的人。因為真正的道理是說不出來的,能說的就早已不是道理了。人們往往把喜歡的認為是神奇,把厭惡的認為是臭腐,但天地間的事很奇怪(“纂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智慧聽了黃帝的話後,他認為黃帝說得很對,就再不去弄懂到底什麼是道理了。
七、從白往黑歸
楊朱,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認為萬事“為我”,反對“兼愛”,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他的弟弟楊布養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狗,楊布很喜歡它。對楊朱說:“我這隻小白狗非常討人喜歡,一見到我,就搖頭擺尾,親熱極了。”楊朱反駁說:“這並不表明什麼,你經常喂它,因此它才對你親熱,這樣可以騙得更多的食物。”楊布聽了,心中很不痛快。“你那套‘為我’的自私觀點,竟然用到狗身上!”他諷刺說。
楊布平時愛好穿白衣服,一天外出,淋了一身雨,就把外麵的白衣換成黑衣。返回家裏,那小白狗竟向他“汪、汪、汪”地吠叫起來。楊布十分憤怒,隨手拾起一根棍子就要打,一道來的楊朱立刻勸住了他,並說:“何必呢?它把你認成了另一個人,因此要吠叫。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你的小白狗外出,回來時變成了一條小黑狗,你就不感到奇怪嗎?你會認為是別人的狗,而別人的狗,不會對你搖頭擺尾地表示親熱。所以,你也會表現出不能理解不認識的樣子。”楊布知道楊朱在諷刺他,但細細一想,真的有一些道理。
八、不可同日而語
戰國時期,蘇秦是主張“合縱”的,他建議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抗擊秦國。為了說服趙國的君主采納他的建議,他從燕國來到趙國。趙王比較年輕,做君王的時間不長,很願意聽他的主張,於是便熱情地接待了他。
蘇秦十分委婉地對趙王說:“現在貴國疆域有二千多裏,軍隊有幾十萬,戰車千部,戰馬幾萬匹,糧食夠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東有清河,北鄰燕國。目前秦國虎視眈眈,一心想把趙國吞掉,然而遲遲不敢舉兵來征伐,是擔心韓國和魏國打他的主意。所以說韓、魏兩國也是貴國的屏障。可是秦國一旦占了韓、魏,那麼趙國就就十分危險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憂慮的事情呀!想當年,堯沒有什麼地盤,舜沒有一點土地,卻能領有天下。禹不足一百個部屬,卻成為諸侯的領袖。成湯和周武王也不過三千士卒,三百戰車,也做了天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都具有卓識遠見。聖明的君主能夠了解敵國的強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數目、將士的優劣,沒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戰場上廝殺,對於勝負、存亡就已經心中有數了。哪有隻聽議論,就貿然地決定國家大事的呢?我計算過各國的領土,六國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國大五倍;六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你們六國合成一體,共同攻打秦國,那秦國必定失敗。可是你們現在不做長遠打算,隻想著秦國,心甘情願做人家的臣子。你們可應該知道呀,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別人當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當別人的臣子,這兩種狀況可是不能夠放在一起比較著說的呀!我的建議請大王深思啊!”
趙王對蘇秦的主張十分感興趣,決定封他為武安君,並賜給他一百輛車子,二萬兩黃金,一百雙白璧和許多綢緞、衣物,讓他去勸說其他幾個國家。
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竇固和匈奴作戰,建立了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國。國王廣早知班超的情況,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一下子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的三十六人說:“鄯善國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猶豫不知順從哪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的產生原因,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十分明顯了。”
經過打聽,真的是這樣。於是班超又對隨行的人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這麼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鄯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剩下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裏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真心誠意歸順漢朝。”
這天夜裏,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隨從,衝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後來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昭王的大將,十分善於用兵。昭王十四年,破魏兵於伊闕,斬殺了二十四萬兵丁,俘虜了魏兵主帥公孫培;十五年攻魏,取大、小六十二城;攻楚,拔郢都,燒夷陵,楚王逃走,把都城遷於陳;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斬首三十四萬。尤其是昭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斷絕趙兵糧道,圍趙兵,使得他們斷糧四十六天,趙主帥趙括自帶精兵突圍,被射死,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萬人,接著圍住趙都邯鄲。秦國的宰相應侯範雎妒忌他功勞太大,勸昭王和趙國講和,下令撤軍。白起看著馬上就可以滅趙,卻被迫撤軍,心中不快,因此就和應侯結下怨仇。
這年九月,昭王又要攻趙,正好遇到白起生病,於是隻好派王陵帶兵,打了很久,損兵折將,昭王隻好請白起去替王陵。白起已病愈,向昭王說:“這仗不能打,我們的兵將已疲勞了,趙國的外援又快來了,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城堅難下,他們會拚死保衛都城的。”所以他堅決不肯去。昭王改派王齕去換下王陵,又增派了許多軍隊,圍城八九個月,還是攻打不下來。魏國信陵君帶兵來救趙國,秦兵損失十分巨大。最後應侯隻好親自來請白起,白起還是不肯答應去帶兵。昭王生氣了,把他貶為士卒,接著逼著他自殺了。
司馬遷評論道:“諺語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估計敵情的準確,用兵變化之奇妙,奇計無窮無盡,威名震動天下。然而卻沒能和宰相搞好關係,最後導致身亡,這是他的短處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說:“尺”比起“寸”來,就長十倍,但是它有缺點(短處),因為一尺以下的長度它無法度量;“寸”比起“尺”來,當然短小得多了,但它有優點(長處),因為它可以度量短小的東西。
一一、不識丈夫的妻子
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個人有病,一同請求扁鵲給醫治。扁鵲給他們治了病,等到兩個人的病一起好了的時候,扁鵲便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過去所得的病,是從外部侵入到內髒的病,可以用藥物和針灸治好。但是,現在你倆還有和你倆一同生下來的病,並和你倆身體一起生長的病。如今,我給你們治療這種病怎麼樣?”公扈和齊嬰說:“我們想聽聽這種病的根據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