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捭闔(3)(3 / 3)

扁鵲對公扈說:

“你的心性深強而精神氣質軟弱,所以,考慮的雖多卻缺乏果斷;齊嬰的心性軟弱而精神氣質深強,所以,考慮得少而過於專斷。如果和齊嬰換換你們的心,那麼,你倆就會全都好了病。”

兩個人都答應了,扁鵲就讓他倆喝了藥酒,昏迷了三天。這期間,扁鵲將他倆剖開了胸,拿出了心,然後交換著把心放回去,同時,也把神奇的藥物放進去。三天過後,等到已經清醒像當初一樣的時候,二人辭別扁鵲就回家去了。

接著,公扈回到齊嬰的家,齊嬰的妻子和孩子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公扈的家,公扈的妻子和孩子也不認識他。這樣,兩家人就相互爭論、辨識,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到扁鵲那兒要求幫助辨識。扁鵲便把他們所以這樣的原因講清楚了,就這樣,這場爭論也就結束了。

一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晉國的智伯聯絡韓、魏兩國軍隊,準備攻打趙國,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趙襄子采用卿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派人暗中做韓和魏兩的工作,向他們說明,假如晉國滅亡了趙國,那麼對韓、魏兩國也十分不利,強大的晉國一定會進而滅亡韓、魏兩國。後來,韓、魏與趙聯合起來,放水夜襲智伯軍隊,一舉獲勝,活捉了智伯。

張孟談協助趙襄子大功告成之後,就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他說:“凡能統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夠駕馭臣子,而決不能反過來讓臣子駕馭自己。現在,我的名聲顯赫,身價權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因此我願意拋棄功名,丟掉權力,離開大家。”

趙襄子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他說:“我聽說輔助君主的人,才能名聲顯赫;功勞多的,才能身價高;對國家大事負責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義誠實,才能夠使眾人信服。你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為什麼這時候要辭職呢?”張孟談回答說:“您所說的是一個臣子應該做到的。而我所說的,是鞏固君主政權的道理。因為我看到,曆史上臣子的權力如果和君主的權力相等,總是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不忘記以前的教訓,就是處理以後事情的準則。您即使不同意我辭退,我也不可能再幫助您辦事了。”趙襄子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張孟談辭官。最後,張孟談便棄官務農,當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一三、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在邊界一帶地勢險要的地方,住著一個善於用占卜之法推測人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馬竟然越過邊界,跑到胡人那裏去了。遇到這樣的不幸,人們都前來安慰他。這個善於占卜的老頭卻說“這怎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一匹駿馬跑了回來,於是人們都祝賀他。可是這個老頭卻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呢?”由於家裏添了好馬,老頭的兒子又喜歡騎馬,騎著騎著,從馬上摔了下來,跌斷了大腿。人們又來安慰他。這個老頭卻又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之後,胡人入侵邊境,年輕人都拿起武器參加戰鬥,十之八九都在戰鬥中死了,這個老頭的兒子由於是個跛子,因此沒有被召參軍,最終父子雙雙都保全了性命。看來好事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好事,這裏麵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裏麵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測的。

一四、廣開言路

“廣開言路”這句成語常用來指盡量創造使人們發表意見的機會。

此典出自《後漢書·來曆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東漢安帝時,內侍江京和中堂侍樊豐等人誣告太子劉保謀反。安帝信以為真,打算廢掉太子劉保,為此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見。大將軍耿寶等人主張廢掉太子,大臣來曆則認為太子年幼無知,其主要責任不在他,不應廢掉。漢安帝不采納來曆的意見,還是堅持把劉保廢為濟陰王。

來曆見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便約祋諷等十多個大臣一起到安帝那裏去為太子說情。安帝見此情形,便派人拿著詔書去威脅這些大臣說:來曆、祋諷等人不識大體,居然敢和一些小人在一起吵吵嚷嚷,這哪裏是對待君主的態度呢!朝廷廣開言路的本意是讓大家盡量發表意見,他們卻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如果誰再堅持己見,就處死誰。來曆由於一再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罷了官。

一五、國人皆曰可殺

“國人皆曰可殺”形容罪大惡極的人,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戰國時期,一次孟子和齊國國君齊宣王討論關於考察和選拔使用人才的問題。孟子說:選拔人才,應當拋棄地位觀念和親疏觀念。有時,地位低下的人可能會比地位高的人更有才能,關係疏遠的人可能比關係密切的人更有才能。因此,地位高、同國君關係親近的,並不一定都是賢能的人才。然而,地位低下、同國君關係不密切的人,往往不容易了解和被認識。所以,在考察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時候,需要特別慎重,而不能偏聽極少數人的意見。就拿君王周圍的情況來說吧,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賢能,這個人未必就可以用;如果諸大夫也說這個人賢能,也未必可以用;但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賢能,君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賢能,然後才可以委以重任。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不行,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其人不行,您也先別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不行,大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不行,然後再罷免。如果您左右的人都說某人可殺,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此人可殺,您也不要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此人可殺,大王經過考察,證明這個人的確該殺,然後再殺他。這樣,殺他的不是大王你個人,而是全國人民了。

一六、暗箭傷人

“暗箭傷人”比喻暗中用陰謀詭計傷害別人。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又見宋·劉炎《邇言》卷六:“暗箭傷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以不備也。”

鄭莊公準備去打許國,出征前拜穎考叔為大將,公孫子都和瑕叔盈為副將。子都沒有當上大將,心懷不滿,非常嫉妒,作戰時不聽指揮。

潁考叔上陣奮不顧身地殺敵,他身先士卒,一舉殺了許國的大將,立了大功。許國軍士抵擋不住,紛紛撤回城中,堅守不戰。潁考叔為了取勝,便命令士兵用土壘台,以便翻入城中進攻。壘台完畢,潁考叔手執武器,跳上城頭,進行廝殺。正在緊急時刻,公孫子都乘其不備,竟下毒手,對準潁考叔暗放一箭;潁考叔滾下城來,當場死去。瑕叔盈見潁考叔中箭身亡,以為是被敵人射死的,為了給他報仇,就迅速率領士兵衝上城頭,奮力拚殺。不久城被攻破,許國戰敗,兵卒四散,許莊公也扮成百姓逃到衛國去了。

一七、幫人笞子

“幫人笞子”比喻有的人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還要強詞奪理。

此典出自《墨子·魯問》。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兒子強橫凶暴,為非作歹,不務正業,他就鞭打他的兒子。鄰家的老人,也拿木棍來打他,邊打邊說:“我之所以打你,完全是順應你父親的心意啊。”

這難道不是太不合理了嗎?

一八、包藏禍心

“包藏禍心”原意是心中暗懷不良企圖,後來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內心險惡。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國君派他的弟弟公子圍去鄭國訪問。鄭國是小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因而鄭國希望能與楚國搞好關係,以便依靠它與別國抗衡。所以鄭國的大夫公孫段決定把女兒嫁給楚國公子圍,以結友好。不料公子圍來迎親時卻帶領不少兵馬,懷有乘機吞並鄭國的野心。所以鄭國大夫子產非常警惕,沒有讓公子圍進入京城。

子產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我們鄭國的都城太小了,容納不下你們那麼多的隨從,請在城外舉行迎親儀式吧!”公子圍十分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回答子羽說:“婚禮怎麼可以在野外舉行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在祖廟裏祭告過祖先,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羞辱我們楚國?而且你們這樣做對鄭國來說也不體麵,對我們做楚國大臣的更是恥辱,回國後恐怕無法再做大夫了。因此我們不能接受鄭國這樣的安排。”

子羽板起麵孔,聲色俱厲地說:“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家小並不是錯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加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用聯姻的辦法求得楚國的保護,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是不能不警惕的呀!”

楚國的公子圍和楚大夫們知道鄭國早有防備,便答應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這年的正月十五日,楚國的公子圍進入鄭國京城,接走了公孫段的女兒,立刻離開了鄭國。

一九、舟中敵國

“舟中敵國”意思是說,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變成了仇敵。人們用“舟中敵國”告誡世人,不講德行仁義,就會導致眾叛親離。“舟中敵國”,也作“敵國同舟”。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期,衛國人吳起善於用兵。起初,他在魯國當將軍。後來,魯國國君有些不信任他。吳起聽說魏文侯比較賢明,就投奔了魏國。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武侯即位,吳起轉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黃河泛舟順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後,魏武侯回頭對吳起說:“美極了,我們的山河是多麼雄偉而穩固!這是我們魏國的寶貝呀。”吳起回答說:“國家的穩定在於德行如何,而不在於山川的險峻。舜時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雖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陽湖的險阻,地形易守難攻。可是,由於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義,結果還是被禹滅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統治的地方,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華山,南臨伊闕山,北靠長達四十裏、僅有三步寬的羊腸阪道。但由於夏桀為政不仁,雖然擁有險要的地勢,最後也被商湯放逐了。殷紂王的國家,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臨黃河。由於殷紂王不修德政,周武王還是將他殺掉了。由此看來,一個國家是否穩定、昌盛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形是否險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這條船裏的人也都會成為您的仇敵的。”魏武侯聽後說:“你說得完全正確。”於是任命吳起為西河太守,吳起在魏國的聲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〇、眾怒難犯

“眾怒難犯”原意是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後指不能違背多數人的意願。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春秋戰國時代,鄭國由孔子當政,他建立載書(紀事)製度,根據官位的大小來決定刑罰的輕重。這個辦法非常不公平,因此引起各國機關的小官吏以及許多人的反對,他們都不讚成這個法律。孔子遭到反對後惱羞成怒,想要懲罰帶頭反對的人。子產聽說了這個消息,連忙去阻止他,並請求把載書燒毀,孔子反對說:製載書是用來定國的,如果因為反對的人多而燒毀,是眾人來治國了,我們怎能再辦理國家的事呢!子產說:“眾怒是難犯的,一個人的主張是不能成事的。”於是堅持將載書燒毀了。

二一、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變化莫測。

此典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莊周在大白天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蝴蝶,翩翩飛舞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他一會兒停在黃色的花朵上,一會兒停在白色花朵上,一會兒又停在紫色的花朵上,那是多麼愉快啊!此時此刻,根本不清楚自己就是莊周,完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忽然間,莊周一覺醒來,睜開眼睛,不禁大吃一驚:咦,我怎麼是莊周呢?剛才明明還是一隻蝴蝶!他搖了搖頭,認真地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我個人來講,不知道是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其實,不管怎樣變化,萬物的一生始終處在夢境之中。

這時,一個叫長梧子的人走來,莊周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長梧子,長梧子說:“你思考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就連黃帝那樣的人聽了,也會疑惑不解的。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艾地有一個小官吏,他有一個女兒,名叫驪姬,長得非常漂亮。晉獻公知道後,找人將她接到宮裏。離開艾地時,驪姬哭得非常傷心,眼淚將衣服都濕透了。等她到了晉獻公的宮裏,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吃著美味佳肴,覺得當初離開家鄉時哭泣是很傻的行為。驪姬現在後悔當初的行為,可又怎麼知道將來會不會後悔現在的行為呢?”

莊周聽了,哈哈大笑起來,拍著長梧子的肩膀說:“看來我們都處在似夢非夢之中!”

二二、好看的大米不發芽

春秋時期,吳國、越國這兩個相鄰的國家不斷爭來鬥去,結果在公元前494年,吳國大獲全勝,越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國君踐,不得不屈尊作吳國國君夫差的仆人。直到公元前。191年,夫差才放勾踐回到自己己的國家。

勾踐回到國內,便一心謀劃滅掉吳國,報仇雪恥。但這必須首先使自己的國家強盛,使吳國貧困衰弱,然後才能訴諸武力。於是勾踐命令人臣大種,到吳國支借10000擔糧食。用來賑濟國內的饑民。吳國國君覺得越國早已元氣大傷,不會再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就借給了越國。

第二年,越過農業獲得大豐收。勾踐找來文種,對他商議悅:去年我們借了吳國的糧食,如果不還,就失掉了信用,還可能給吳國找到攻打我國的借口。可真如數還給吳國。又對我國不利而有利於吳國。你看這個問題如何處理呢?

文種回答說:“我建議從糧食中精選出最好的一部分,蒸熟了還給吳國。精選的好稻穀,再經蒸熟,更顯得粒大飽滿,吳國人見此,必定會用來作稻種。這樣,他們就中了我們的計了。”

勾踐按照文種的計謀,如數歸還了吳國糧食。吳國人果然為粒大飽滿的稻穀所吸引,都留作第二年春播的種子。結果,這些蒸過的、看似漂亮的稻種都沒有發芽,以致秋季顆粒無收,隨之而來的是大饑荒和國內的動蕩,吳國國力因此而大減,而給越國提供了複興並最後戰勝吳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