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反應第一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複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若猶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
會:聚集的意思。
道合其事:這裏的“事”,與上文“釣語合事”的事,均指對方的心事。陶弘景注:“道合其事,被理自出。理既彰,聖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
此釣人之網也:象比方法是誘動人心的置網。
常持其網驅之:經常把握象比的方法誘動對方。
其言無比,乃為之變:言談難作喻譬,就要變化。
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用類比法去觸動對方,以合其心意,發現對方的情思所在,慢慢地就可以駕馭對方了。
定基:把握基本觀點。重之,襲之,反之,覆之:指反複推敲琢磨,語言不致失誤。
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聖人用象比的方法去誘動愚者或智者,事情都不會有疑誤,陶弘景注:“聖人誘愚則閉藏之,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之,以盡其情。鹹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
變鬼神:如鬼神之靈活多變,善於調整自己。
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意謂恰當地調整自己,審慎地引導對方。變,策略調整。審,審慎。
定基不審:確定自己的基本觀點不周密。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此句陶弘景注為:“謂言者於象比有變,必有反辭以難之,令其先說,我乃還靜以聽之。”
欲聞其聲……欲取反與:這是“反聽”的具體辦法,目的在於“得情”。瞼,本作“斂”,通假。
或因此,或因被,或以事上,或以牧下:因此、因彼,是講言談起點相異;事上、牧下,是講言談對象不同。
情詐:真情為偽詐。
動作言默,與此出人:意謂或動或止,或言或默,都應以反聽之道來調整。
【譯文】
古代教化眾生的聖人,是同無形無影的天地一起產生的。回首觀看過去,返回來驗證未來;返回去考察曆史,返回來了解認識現在。回首了解知道對方,返回以後認識自己。
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與現在的情形不符合,那麼就要返回到古代的曆史中去尋求答案。對事情的考察,要返回過去,再來驗證現在。這是聖人的思考方法,對事物不可不詳細審察。
別人的講話為動,自己的沉默為靜。因此根據對方的話探知他的主張、意圖,假如發現他的言辭有不合理、前後矛盾的地方,馬上反問他而探求其真意,對方的反應必然出現。
言語有法相,事情有類比,既然有法相和類比,就可以從對方的談話中了解法相和類比,然後才可以觀察其它的東西。所謂象是指言談中某類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辭中的同類事物,是借助無形的道來求得有聲的言論。引誘對方說話,把對方所說的話與做的事相對照,就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
這種情況就好像張網捕捉野獸一樣,尤其要在野獸密集的地方多張網等候。一旦引導方法得當,對方必然會吐露真情,這種用語言誘導的方法也是一張“釣人之網”。
可以用這種釣人的網去引誘對方談話。假如對方有所察覺而不再說真話,就要改變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語言去打動他,去迎合他的心意,從而了解他的真情,控製住他。自己又回去檢查自己,對方一定會再來,所說的話有了法相和類比,因此就有了基礎。
如此多次重複它、因襲它、反複驗證它,再三審察不使謬妄存在,那麼任何事物的真實情況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察知。
聖人用不同的方法誘導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實可靠的。善於從反麵觀察判斷的人,能夠通過運用變化來探得事物的真實麵目。如果所運用的變通方法得當,那麼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審察。不能明察對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實,就不能明了對方的真實意圖,基礎就不穩定。
因此,一定要用手法使對方言辭中的法象、比類信息改變,而後順著他的變換言辭去反問他,讓他回答,然後靜默地看對方的反應並加以分析。在談論中,要想聽對方講話,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對方張口講,自己就要收斂閉口不語;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從對方那裏得到好處,自己反而要先給予對方一些實惠;想要打開對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設表象比對去引動對方,待他情誌啟動,想要發表意見時,便認真去體會對方的言辭。主張相同就會彼此呼應,道理真實就會彼此接受。談話中,或者從這件事談起,或者從那件事談起;所談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
在這些談論中,要辨別真偽,分析了解性質同異,分辯真情與欺詐。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樂也都以一定的形式顯示出來。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據。
【感悟】
要想徹底了解一個人,就要從這個人的過去進行考察,進而探測他未來的發展傾向。其次,要從這個人的正反麵去衡量。用言語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應和真實意圖。
【故事】
一、力行改革的齊相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齊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邱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宣王。鄒忌輔佐齊威王,進行了一係列的社會改革,使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勳卓著,為齊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田因齊即位。齊威王繼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國政搞得一團糟,致使齊國國力十分衰弱。齊國屢遭三晉侵犯,甚至連弱小的魯國和衛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鄒忌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直想找機會勸諫國君奮發有為,富國安民。他先是以精湛的琴藝受到了威王的賞識,作為樂師被留在宮中,然後以琴道作喻,成功地勸說威王痛改前非,努力振作起來。他認為,國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彈起來“濁以春溫”;國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彈起來“廉折以清”;國家的政令好比彈琴的動作,“攫之深”而“釋之舒”。大弦小弦五音協調有序,才能彈出悅耳的琴音;君臣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左右配合,上下溝通,才能保證國家政令的暢通。威王對鄒忌的一番論述十分讚賞,三個月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國相。
鄒忌由樂師一下子升任了國相,在齊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曾經用隱語勸說過威王一鳴驚人的稷下先生淳於髡,聽到這個消息坐不住了,他出於對齊國利益的關心,便急急忙忙跑去見鄒忌這位新上任的國相。淳於髡見到鄒忌後,並沒有直截了當的切入話題,而是用五個隱語對鄒忌進行了試探。淳於髡說:“侍奉國君能周到無誤,你的身名就都能興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誤,身名都要毀滅。”鄒忌說:“謹接指教,我要把您的話謹記在心。”淳於髡說:“用豬油塗抹棘木車軸,是為了使它潤滑,然而,如果軸孔是方形的就無法轉動。”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國君左右侍奉。”淳於髡說:“拿膠粘用久了的弓幹,是為了粘合在一起,然而膠不可能把縫隙完全合起來。”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於萬民。”淳於髡說:“狐皮襖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選君子,不讓小人混雜在其中。”淳於髡說:“大車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載重;琴瑟不把弦調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諧。”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認真製訂法律並監督奸猾的官吏。”淳於髡對鄒忌的回答十分滿意,認為鄒忌完全可以勝任相國的職務。鄒忌在答話中提綱擎領的闡述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如維護和加強國君的權威,實行中央集權,彌合君民之間的矛盾,重用人才,嚴格執法,整頓吏治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鄒忌依法治國的主張。
鄒忌升任齊國國相後,進行了一係列社會經濟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民強國的目標,使齊國最強於諸侯。齊威王對鄒忌十分信任和賞識,一年之後就把鄒忌封於下耶,號為成侯。
在整頓吏治方麵,鄒忌協助齊威王做了大計工作。他賞罰嚴明,注重調查,很快使齊國的吏治出現了新的氣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當屬齊威王賞即墨大夫、烹阿大夫的故事。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由於工作勤勉,不喜歡阿諛奉承,所以一些人天天在齊威王麵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威王對即墨大夫印象很差。在鄒忌的勸說下,威王沒有聽信一麵之詞,而是暗中派人到即墨進行了周密的調查。通過調查,得知那裏田野得到開發,百姓生活富足,官府裏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的東方因而得到安寧,從而證實了即墨大夫是個政績卓著的清官。於是,威王封給他一萬戶食邑。而阿城大夫治理阿城,雖然朝廷裏讚揚他的話每天都能聽到,可是威王派人到阿城視察,卻發現那裏田野荒蕪,百姓貧苦。原來是阿城大夫用財物賄賂了威王的左右,來求得讚揚。於是威王當天就烹殺了阿城大夫,並把左右曾經吹捧過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殺了。齊國全國震驚,官吏們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努力表現出他們的忠誠,從而使齊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諸侯聽到這個故事以後,不敢對齊國用兵有二十多年。
在舉薦人才方麵,鄒忌唯才是舉,大量提拔選用有才幹的人出來為國家效力。他推薦田居子去守西河,結果使秦國、魏國不敢東進;他推薦田解子守南城,楚國人就嚇得趕緊來齊國朝貢;他推薦黔涿子去守具州,燕國人、趙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他派田種首子去治理即墨,結果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他讓北郭刁勃子擔任大士的官職,齊國就出現了團結和諧、繁榮穩定的社會局麵。由於鄒忌知人善任,能使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齊威王一向以人才為寶,所以齊國的國力日盛。
在廣開言路方麵,鄒忌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勸諫威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海納百川,虛懷若穀,廣泛聽取臣下和普通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在《戰國策》裏,記載著一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膾炙人口,傳為千古美談。故事裏麵說鄒忌身高八尺以上,體形容貌俊美。有一天早上,他穿著禮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細看,問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徐公誰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太自信,就再問他的侍妻:“我跟徐公哪個美?”侍妻說:“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從外邊來,一塊兒坐著說話,又問客人說:“我跟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可周圍的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美,鄒忌從這件事上悟出了治國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一個君主隻是聽左右的進言而不廣開言路,廣采博收,往往就會得不到事實的真相。於是他進朝廷見了威王說:“臣子確實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愛臣子,臣子的妾怕臣子,臣子的客人想對臣子有所求,都說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裏,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國王的後官嬪妃左右親信,沒一個不偏愛王;滿朝大臣,沒一個不怕王;一國之內,沒一個不有求於王。從這點看來,國王看清真相就很嚴重了!”威王說:“說得好。”就發布命令:“當官的、當差的、當老百姓的,能當麵指責我國王過錯的,得上等獎;呈上書信勸諫我國王的,得中等獎;能在公共場所指時我國王過錯並傳到我國王耳中的,得下等獎。”命令剛發下時,臣子和百姓們爭先恐後的上朝進諫,從宮門到殿堂好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經常有人斷斷續續來進諫。一年以後,大家即使想說,也沒什麼可以向威王提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到這件事,都來朝拜威王。這就是所謂“戰勝敵國於朝廷之內”。正是因為齊威王在鄒忌的勸說下,能胸懷寬廣,兼容並蓄,齊國才令順民心,國力大增,一舉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
一分為二的說,鄒忌這個人在政治上確實很有才幹,但在人格上卻有些致命的缺陷,相比起齊國先賢管仲和晏嬰來說,他顯得嫉妒成性,心胸狹窄,缺乏容人的度量。鄒忌與大將田忌關係不好,按理說應該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下,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兩個人的矛盾,甚至應該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可鄒忌沒有這樣做,而是利用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欲置田忌幹死地而後快。他采用了小人公孫閱的計策,陰謀除掉田忌。先是慫恿齊威王讓田忌領兵去攻打當時的強國魏國,如果戰勝有功,就去搶功,說自己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就讓田忌去白白送死或者回來治他的罪。可這條計策沒有成功,大將田忌在著名軍事家孫臏的幫助下南攻襄陵,攻克邯鄲,並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因功獲得了威王的更大信任。一計不成,公孫閱和鄒忌又生一計。他們讓人假扮田忌的仆從,拿若十斤黃金到街上去找人占卜,到處宣揚占卜的目的是“田忌想要做國君,想找人算算,是吉利還是不吉利?”當問卜的人一走,就派人逮捕為他占卜的先生,押著他到威王那裏講明情況。威王信以為真對田忌產生了懷疑。田忌聽說這件事之後,非常氣憤,就率領他的部下襲擊臨淄,捕捉鄒忌,但沒有取勝就逃跑了。後來,田忌被迫逃到了楚國。鄒忌還不甘心,又使出陰謀詭計,讓楚王扣田忌封到了遙遠的江南。鄒忌因私廢公,製造莫須有的冤案來誣陷、迫害田忌,直至用陰誅詭計逼走了田忌,可謂是鄒忌人生中的一大汙點,也使齊國的人才外流,使齊國的利益遭受了損失。
害人者沒有好下場,陰謀家不可能永遠猖狂。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他對鄒忌排除異己、專橫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滿,繼位次年就把田忌從國外召回,重新委以重任。此後不久,鄒忌這個在齊國政治舞台上風光了很長時間的人物就鬱鬱而終了。
二、齊國田叔的計謀
齊國人田氏的後裔田叔,被人保舉做了趙國國相征辟的官員,被任命為郎中。趙王覺得這個人很賢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