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反應(1)(2 / 3)

這個趙王就是漢楚相爭時候的張敖。這一年,漢高祖劉邦平定了陳曦的叛亂,路過趙國。

天子駕幸,這對於一個番邦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趙王對於劉邦來說,不僅僅是臣子,還是受過劉邦救命之恩的人。而劉邦這個人向來是不講究禮儀的。因此,在麵對已經是王侯的張敖親自遞送食物,將自己降級成傭仆的情形下,劉邦對這個趙王還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尊重的。他任意地呼叫這個趙王的小名,把他當孩童一樣喚來喚去。張敖本人到無所謂,但是張敖的國相可惱了。

“他對田叔說,我們趙王雖然是你的臣子,但是他也是我們趙國的國王啊,你這樣把我們的國王都當成奴仆,那我們這些臣子的臣子在你眼睛裏還是什麼啊?我們幹脆反了吧,乘這個劉三還在我們的一畝三分地裏,我們就給他來一個一刀兩斷。然後,提兵進長安,我們也來一個稱帝天下。”

“我隻忠誠我的主上。”田叔簡單地回答。

“那我就去給趙王說,今兒晚上就動手,怎麼樣啊?”

“哦,我不能決斷,全憑相國。”田叔一幅不謀其政的架勢。

在晚上,趙王張敖服侍劉邦睡下了,這才回到自己的王宮。而國相趙午已經等候在那裏了。趙午一臉凶相,他已經準備好敢死隊,要隨時動手擒獲隻帶了三十個親兵來的劉邦。

“大王,我們不能忍受那個小小亭長的無禮。他這樣侮辱大王就是侮辱我們這些弟兄。我們今天要為大王報仇,殺掉這個笑笑亭長,請大王去當天下的共主。”

“混蛋,你們!”趙王憤怒了,他怒吼道:“你們簡直沒有人性,我們趙國被秦國滅絕,要是沒有當今天子,我們連當人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是做王爺了。你們隻能當蟲子,皇上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喜歡你才會這樣不拘小節,他要是對你客客氣氣,就表明他疏遠你,甚至可能殺掉你。你們糊塗啊、糊塗!”

“嘿嘿,大王,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我們的五千勇士已經集合,就等微臣的一個信號,他們就可以把劉三撕成碎片。大王,隻好委屈你了,來人,請大王進後宮休息。”

幾個武士,那隻是是趙午的心腹,他們隻聽從趙午的話,二話不說,把正在掙紮的張敖強行綁架進入了後宮,交給趙午早就找好的幾個強健的仆婦看管了起來。張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相要造反,他已經無力扭轉了。

而這個時候,田叔悄悄地進入到張敖的後宮,他說:

“非常時期,臣不能顧禮儀了,臣將與大王共生死。”田叔拽出一口劍來,護在張敖的身邊,而那幾個健壯的仆婦還想過來繼續控製張敖,履行趙午給她們的任務,可是田叔的寶劍已經出鞘,連續三下,三具屍體就橫在後宮。趙王也嚇得不輕。

“主公休怕,微臣在此護駕。”田叔須發俱張。

再說劉邦,他早就看見盡管趙王張敖對他是俯首帖耳,但是一旁的趙國的國相趙午卻在暗自咬牙切齒。於是,他更加變本加厲地折騰趙王。他知道,這個趙午和漢朝不是一條心,他要努力使得這個可能的隱患暴露出來,他就隻能委屈這個趙王了。

在假意喝醉後,在看趙王離開後,這個劉邦是一聲不響地從後門帶上他的三十來個親兵,悄悄地溜之乎也。而劉邦行宮的人是一個也不知道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在行宮裏了。自然,諾大的行宮人員很多,分散走掉三十來人,是誰也不知道的。

趙午的五千人馬在劉邦走了半個時辰後包圍了行宮。而他們強行衝進去後發現,裏麵居然沒有一個來自長安的人。更別說劉邦了。

趙午知道,漢皇回到長安後自己的下場,他當時就抹脖子自殺了。而張敖,在脫險後,在漢兵還沒有進入趙國前就自我綁縛上,來到長安請罪。而劉邦把這個趙王麻肩頭攏二臂,給五花大綁起來,同時還放出話來:

“哪個敢於說自己是趙王臣僚的人立即夷滅三族!”

聖旨傳到了趙國,田叔和一幹群臣都知道了。趙王的臣僚頓時作鳥獸散。而還是有田叔等十多人,把自己的胡須給刮掉,自稱自己是趙王的家奴,要求見趙王。

這一下,長安的獄卒自然報告給了天子劉邦,而劉邦就親自把這十多個人帶到了未央宮。他要問這些人不怕死嗎。

“回稟陛下,我們趙王對陛下忠心耿耿,要做亂謀反隻是相國趙午,要說罪過,趙王是有失察之罪,不至於被殺。要說我們認了是趙王的臣僚就要誅滅三族,我們是趙王的臣僚,也是大漢的臣僚,難道陛下要把大漢的臣僚都給誅殺了不成。”田叔在未央宮振振有詞。

“霍,你,哈哈,哈哈哈!來人,放了張敖,廢掉他的趙王的王位,封為宣平侯,留在長安不歸。”劉邦大聲說,他接著又是一陣兒大笑:

“我們大漢不乏耿介之士啊。田叔,我知道你是齊國宗室後裔,也算是貴胄之後,現在居然可以充作家奴來保全不的主子,我很欣賞你,你去齊國給我劉肥做相國,不委屈你吧?”

“臣隻忠於我的主子,我的主子最高就是您陛下。微臣自然願意。”

田叔就這樣做了齊國的國相。而劉邦也活到他生命的盡頭了。

三、近悅遠來

人們用“近悅遠來”形容附近的人得到恩澤而感到高興,遠方的人也聞風前來歸附。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諸國,宣揚其政治主張,希望各諸侯國的君主能夠采納和運用他的主張。一次,孔子來到楚國,葉公向他請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回答說:“要使那些在你統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興,使那些不在你統治下的老百姓前來投靠你。”

四、鮑魚之肆

“鮑魚之肆”是指小人集聚的地方。

此典出自《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春秋時,孔子說:“不了解某人,就看他結交的朋友;不了解某個君主,就看他作用的臣子。”孔子又說:“與好人相處,如同進入有蘭草白芷的房間,時間長了聞不到它的香氣,與它同化了。與壞人相處,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長了聞不到它的臭味,也與它同化了。所以說,朱砂埋藏的地方是紅的,煤炭埋藏的地方是黑的。君子應該慎重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五、變易是非

“變易是非”這則寓言諷喻了封建權貴的炙手可熱,以及趨炎附勢者的卑鄙可憎。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

洛陽的平民申屠敦,從長安的深河底下得到一尊漢代鼎器,鼎上雕刻著一條騰躍在雲空裏的黃龍,傾斜的身軀塗著金飾,花紋光彩奪目。西邊的鄰居魯生看見了非常喜愛,就讓銅匠按照那條黃龍的樣子也鑄造了一個,用特殊的藥品淬它,在地下挖坑裏藏了三年,土和藥物交互侵蝕,銅質已經鏽化,便和申屠敦那尊鼎的模樣基本上一樣了。一天,魯生把他的鼎獻給一位有權勢的貴族,貴族非常珍惜它,擺設宴席招待賓客共同玩賞。這時候,申屠敦也正好地場,他心裏清楚這是魯生家的那個假鼎,便說:“我也有一尊鼎,它的形狀與這一尊鼎極其想像,但不知誰的是真貨罷了!”那個貴族請求拿來觀看,端詳了好久說:“這不是真的!”賓客們也紛紛說:“這尊鼎確不是真的呀!”

申屠敦心中不平,據理爭辯不止。眾賓客都一起反對他,共同羞辱他。申屠敦不敢再作聲,回到家裏歎息著說:“我從今天起才知道,權勢的威嚴是足以改變事物的是非曲直呀!”

龍門子聽說這件事笑了笑說:“申屠敦怎麼覺察得這麼晚呢!讀書人對於文章的評論,也同樣是這個樣子呀!”

六、藏垢納汙

“藏垢納汙”比喻包藏容納種種壞人壞事。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帶兵攻打宋國,宋國非常害怕,就派出一個有影響的人——宋戴公的五世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救。晉國該不該去救宋國呢?戰前,楚國曾派使臣路經宋國到齊國去,按當時的外交禮節,應公開向宋國要求借路而行。但楚國自恃強大,根本不把宋國放在眼裏,根本就沒提借路的事,而是派使者大搖大擺地路過宋國,連個招呼也不打。宋國一怒之下,抓獲楚國的使者,並把他殺了。當時宋國與晉國相好,楚國藐視宋國,就想欺負宋國,也有向晉國挑釁之意。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晉景公準備援救宋國。但是,晉國大夫伯宗卻持反對意見,他連忙勸阻說:“不可去救!古人曾經說過:‘馬鞭再長,也不能打到馬肚子上。’現在正是老天爺讓楚國強盛的時候,不能與它相抗爭。雖然晉國也很強大,但是怎麼能夠違背天的意誌呢?正像俗話所說的:‘能屈能伸,心中有數,相機而行。’江河湖泊能夠容納汙泥濁水,山林草莽可以隱藏毒蛇猛獸,華美的玉石也會有瑕疵斑點。當國君的也應該忍受一時的恥辱,這是自然的道理。你還是忍耐一下吧!”晉景公覺得伯宗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援救宋國的念頭。

七、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一首燃情千古的悲情之作。因為它是在七步之內作成的,所以叫《七步詩》。這首詩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宋大文豪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不過,這首詩原是這樣的: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宋朝的《漫叟詩話》記載,今天我們見到的《七步詩》,是經後人修改過的。到底是誰修改的,已無從考證。當然,修改後的《七步詩》更凝練、簡潔、集中。

這首詩從表麵看,說的是豆子和豆萁相燃相煎,隱喻的卻是兄弟手足相殘。說起這首詩呀,還有一段故事呢!

這首詩的故事出自於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病死洛陽後,他的兒子們便開始爭奪王位。

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王後卞夫人親生的有四個:他們是老大曹丕、老二曹彰、老三曹植、老四曹熊。由於曹熊早早就死了,因此,王位爭奪基本上是在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之間展開。而三兄弟中,最有心計和手腕的是曹丕。

曹丕雖然文才、本領都不如三弟曹植,但他賄賂了一大批重臣,曹操一死,曹丕趕緊把先王的靈柩運到自己坐鎮的鄴城,急著以卞王後的名義,立自己為魏王。等曹彰帶著兵馬從長安趕到後,為時已晚。

曹丕掌權後,最懼怕的人就是三弟曹植,因為曹植文韜武略都在自己之上,老二曹彰隻不過是一介武夫。當時,前往鄴城奔喪的兄弟都到了,惟獨曹植沒去。曹丕終於找到了殺人的借口,他立即下令猛將許褚帶兵到臨淄,將曹植捉到鄴城,質問曹植為何不來奔喪。

曹植暗想:“你早有殺我之心,來是死,不來也是死,我又何必送上門來?”不過,他嘴裏還是說:“臣罪該萬死!”

卞夫人在一旁直落淚,她一向疼愛曹植,就求曹丕念在兄弟情分上,饒他一命。曹丕見母親反對,也不敢硬來,就心生一計說:“先王在世時,你不是常炫耀自己的才華嗎?限你在七步之內,吟誦一首詩出來。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我們兄弟為題賦詩,但詩中不準出現兄弟的字樣。”

曹植戰戰兢兢地從地上爬起來,未到七步,詩已作成。曹丕一聽,淚水奪眶而出。曹植明明是把哥哥比做豆萁,把自己比做豆子,燃萁煮豆,這不正說明哥哥要殺弟弟嗎?曹丕幡然省悟:我能容得天下,如何容不下一個親弟弟呢!當場赦免了曹植。雖然對曹植的封地進行了削減,但仍然將曹植封了個安鄉侯。

《七步詩》對後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皖南事變”時,周恩來總理麵對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憤然作下了《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一詩: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這首詩被登在當時的《新華日報》上,舉國震驚,由此掀起了反對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的高潮。

八、言過其實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馬良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上麵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誇張失實,不可相信,不可委以重任,一定要慎重。”這就是“言過其實”典故的由來。

馬謖是三國時襄陽宜城人,與他的哥哥馬良同在蜀中做官。馬良被劉備任為侍中,馬謖由於喜歡談論軍事,很受丞相諸葛亮的看重。但劉備對他並無好感。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孫權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大仇,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親率大軍伐吳。吳將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破劉備,馬良也死在亂軍之中。劉備遭此失敗,憂鬱成疾,臨終前召諸葛亮囑咐後事。當時,馬謖經諸葛亮推薦,做了成都令,得知劉備病危,也趕到白帝城。

馬謖在場,劉備沒說什麼。等到隻剩諸葛亮一人時,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丞相您要留意呀!”諸葛亮雖然當麵點頭稱是,可心裏有不同的看法。

劉備死後,諸葛亮於公元227年出師伐魏。他屯兵漢中,西出祁山,第二年接連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明帝曹睿發兵五萬,派右將軍張邰西禦蜀軍,並調司馬懿從東路會師,共同對付諸葛亮。

諸葛亮料定張邰必定爭奪漢中要地街亭(今甘肅清水東北)。當時,不少人建議讓魏延、吳壹兩位名將作先鋒,諸葛亮卻看中了馬謖。他交給馬謖兩萬人馬,去守街亭。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要在山下設營寨,多架柵欄,加強壁壘,還另派行事謹慎的王平為偏將軍做馬謖的助手;派魏延駐陽平關,遙應馬謖。

馬謖到街亭後,決定在山上紮營。王平勸阻不過,請馬謖讓他帶一部分人馬在山下另立營寨,與大軍互為犄角,以便彼此接應。馬謖隻撥給王平一千人馬。

王平在離山十裏的地方紮下營寨,當即畫了地圖,連夜派人送到大營,交諸葛亮驗看。

諸葛亮接到布陣圖後,大驚失色,正要設法補救,街亭失守的消息隨之傳來。

原來,就在當天晚上,張邰、司馬懿兩軍會合後,立即把馬謖所駐紮的山頭團團圍住,切斷水源,導致蜀軍不戰自亂。由於王平隻有一千人馬,被張邰擋住,隻能死守營寨,卻無法前來救援。無奈,馬謖隻好孤軍突圍,兩萬人馬突圍後已所剩無幾。幸虧王平沉著撤退,魏延及時接應,才殺退追兵,救下馬謖。

街亭失守,全軍退到陽平關。諸葛亮按軍法揮淚將馬謖治罪。馬謖留給諸葛亮一封絕命書後就自殺了,死時39歲。諸葛亮也請求後主劉禪免去其丞相職務,降級三等,後主準奏。諸葛亮流著淚說:“孫武所以戰無不勝,在於紀律嚴明。如今四海分裂,北伐才開始,要是廢了紀律,如何治軍?先帝臨終時曾叮囑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在用人方麵,我確實不如先帝英明啊!”看來,智者千慮,總有一失,在識人、用人方麵,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