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理健康理論篇(1)(3 / 3)

有人認為,心理的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更為重要。因為:①心理因素可以引發心理疾病,如恐懼症、精神分裂症等;②心理因素可以導致生理疾病,如偏頭痛、胃潰瘍等;③心理失常不但給個人及家庭造成危害,也可能給社會造成危害。因而維持心理健康不僅是個體的事情,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2.什麼是健康的心理

關於健康心理的標準,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表述,這主要由於他們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健康的心理內容較多。但一般來說,健康心理不外乎情緒穩定、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適應良好等方麵。

(1)情緒穩定是首要的健康標準。這是因為情緒是由刺激引起的激動狀態,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製。情緒失調不但影響心理健康,而且能引起心理疾病。情緒穩定主要指個體能接受各種刺激,對刺激的反應強度適當,保持樂觀的心境。同時,反應方式適當,快樂與痛苦能得到合理宣泄,不使情感受壓抑。

(2)了解他人、認識自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這是發展良好個性的基礎,也是健康的重要標準。一般有3種表現:第1種是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是,同時貶低他人,認為他人各方麵不值一提;第2種是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生怕自己的言行衝撞了他人;第3種也是可稱為健康心理的:既肯定自己,也相信他人,在認識自己優勢的同時,也了解自己的不足。

(3)人際關係和諧。人生在社會之中,與他人間形成有效的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健康心理的又一標準。具體表現為能夠適應各種人群,通過交往,對他人和自己都感滿意。

二、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是指個體因心理功能發生紊亂,造成生活適應困難,心理上感到痛苦的現象。它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是一種精神病態。現代精神醫學已經發現了200多種心理異常現象,這裏介紹幾種我們較常見的心理異常現象。

1.焦慮症

有人在考試之前心情緊張,晚上睡不著覺;有人老是擔心父母的健康狀況,整天憂心忡忡;有人欠了人家大筆債務,經常愁眉苦臉;有人工作失誤受到領導批評,心情感到壓抑……所有這些心理現象都是焦慮的表現。

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的精神狀態。任何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是人對挫折失望產生的正常心理,對一般人來說是暫時的。有意識的焦慮和緊張,它能讓人產生克服困難、解決危機的心理準備。

稱為心理異常的焦慮即焦慮症,指的是一種品質性焦慮,這樣的人具有一種焦慮的傾向,其表現之一是泛慮症,任何時間、任何事物都會引起他的焦慮反應,尤其對一些小事他們特別敏感,總覺得不幸的事隨時隨地都要發生,對未來毫無信心。這種人平時心情紊亂,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經常心悸、失眠。焦慮症的表現之二是恐懼症,個體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但仍然無法控製自己的恐懼情緒,如懼山、懼水、懼風等。

為什麼會引起焦慮症呢?心理學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一般來說,焦慮是由心理矛盾引起的,這些矛盾有的來自經驗和知識的不足,有的來自行為規範的不明,有的來自個體的神經過敏。青少年時期是焦慮容易產生的人生階段。

長期的焦慮不但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果,還會引發身體上的疾病。由於過分緊張而過度呼吸,造成血液中堿性成分增加,導致手足麻木、頭部發脹,還會引發腸胃病。所以必須以預防為主,采取多種措施,緩解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

2.抑鬱症

抑鬱症是指個體的情緒狀態長期處於極度低落的心理現象。對一般人心理而言,有時情緒低落,心情沮喪也是正常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挫折的消亡,這種心情會好轉。而抑鬱症則不同,它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表現:①情緒長期處於低落狀態,患者對生活沒有一點兒歡樂的情感因素,工作、學習、親情都不能讓他產生樂趣,有時這種人甚至想用自殺來解脫痛苦。②患者對自己、他人及其他事物的認識悲觀或絕望,對自己有強烈的自貶意識,看不到未來的希望。③所有行為都是被動應付,對任何事都失去主動的興趣。④在生理上,出現體重逐減、睡眠失常、四肢無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