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心情舒暢的興奮劑,對維護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團結和諧的關係有良好的作用,有利於個體身心健康。它使個體產生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如果一個人在集體說話無人答理,有他無他都一樣,而且歡樂沒有人分享,痛苦沒有人分擔,那麼,這個人會覺得莫名的不安和孤獨,發展下去會產生心理障礙。
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多方麵努力,對個體而言,首先應該在個人品行上加強修養。美國心理學界曾做過一次規模較大的調查,心理品質上值得他人信賴、待人忠厚、熱情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誠懇坦率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充分認識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在人際交往及社會活動中,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健康有很大關係。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在他人及集體的地位和作用時,能夠自覺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能夠養成自信、自尊的心理品質,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
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付出情感和意誌的努力,可以使人在工作和學習中保持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實踐證明,當一個人從事學習或工作,特別是取得一定成就時,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自豪感,並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總之,維護心理健康,關鍵在於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注重心理修養。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動力
什麼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因呢?對此,目前還有各種不同的理解。
一般認為,在青少年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亦即在青少年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他們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們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簡言之,青少年在活動中產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構成的矛盾,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動力。
這裏,①動力產生於活動、實踐之中,統一於活動、實踐之中,並實現於活動、實踐之中;②新的需要是這個矛盾的活躍的方麵;③新的需要能否獲得滿足,關鍵在於原有的心理水平。
活動、實踐在心理及其發展中的作用,在第一節已做過分析。這裏,我們對矛盾的雙方再進一步作些分析。
一、“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動中
代表著新的一麵,它是心
理發展的動機係統所謂需要,也是一種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條件下即在一定社會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產生的對於一定客觀現實的反映。需要這種反映和一般反映共同之處,是“能被人意識到的”反映形態;和一般反映不同之處,在於需要是心理活動的動機係統,由它引起主體的“行動”。
1.需要的5個等級
由於需要這種反映形式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1938年摩萊(H.Murry)在所著《人格的探索》中列舉了20餘種人類需要。在這基礎上,麥斯洛(A.B.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係統”這一理論。需要層係統把人類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按照它們的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後次序分成5個等級:
(1)生理需要。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例如,衣、食、住、行,延續後代等,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2)安全需要。擺脫各種危險,獲得健康,希望解除嚴酷監督的威脅等,都屬於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或稱愛的需要)。希望夥伴之間、同事之間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
(4)尊敬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敬,對名譽、地位的欲望,個人能力、成就要求被人們承認等。
(5)自我實現。實現個人理想抱負,這是需要層係統中最高的一種需要。滿足這種需要,要求最充分地發揮一個人的潛在能力。
麥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5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後,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但是,如果滿足了高級需要,卻沒有低級需要時,他可能犧牲高級需要,而去謀取低級需要,甚至於去“鋌而走險”。
我們認為,麥斯洛的需要層係統理論,盡管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根本的一點是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思想教育改變需要主次關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