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要的實質及其在心理發展上的作用
需要的分類盡管複雜,但不外乎是2種:需要從其產生上分類,可以分為個體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前者係個體的要求而產生,後者係社會的要求而產生;需要從其性質上分類,可以分為物質方麵的需要和精神方麵的需要。這2種分類是交叉的。不管哪種分類方法,人的需要總是帶有社會性的,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物質方麵需要和精神方麵的需要,其相互之間是製約著的,因此,人的需要又是帶有主觀能動性的。
需要可以表現為各種形態、動機、目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在個性方麵,這些形態就形成個體或個性意識傾向性。某種原始性需要的表現形式,可能是高級需要的表現形式的發展基礎,但反過來,高級需要的表現形式往往抑製了低級的表現形式。例如,人們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及共產主義的事業,等等,而往往犧牲某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可見,需要的主次關係是可以變化的。
需要在人的心理發展中,經常代表著新的一麵,比較活躍的一麵。客觀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主客觀的關係也在不斷地發展,於是人的需要也會跟著發展而變化,起著動機係統的作用。一種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另一種需要,由此推動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發展變化。
二、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是過去
反映活動的結果1.完整的心理結構
完整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整體,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組成,代表著當時的心理發展水平:
(1)心理過程,即認識、情感和意誌過程的發展水平;
(2)個性特征,即能力、氣質和性格的發展水平及其表現;
(3)知識、技能與經驗的水平;
(4)年齡特征(第四節作專門論述);
(5)當時的心理狀態,即注意力、心境、態度等。
2.完整心理結構的統一
我們平時說,教育工作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就是要從上述的完整的心理結構出發,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原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是一個統一整體,它代表著人的心理活動中的原有的一麵,比較穩定的一麵。但是,不應該將原有心理水平看做是保守的。任何人原有的完整心理結構,都有它的積極的因素,同時也存在著不足或有待於發展的方麵。
三、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對立
統一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的對立統一,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形成其心理發展的動力。在青少年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各種新的需要,必然與原有心理結構構成新的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也互相轉化。
矛盾雙方是同一的,又是鬥爭的。其結果不外乎2種,①新需要為原有的心理水平即完整結構所同化,且趨於一致性,則促使心理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②新需要被原有心理水平即完整結構所否定、所排斥,則仍使心理保持原有的水平。是第一種狀況好還是第二種好,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要看其內容和心理發展的方向。
例如,新的求知欲需要形態,促使主體在原有水平上去學習、探索,獲得知識,發展智力,這有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吃喝玩樂的需要,促使青少年的原有心理水平獲得“同化”,往往使他們走向歧途。又如,正確的思想教育的要求,激發起學生積極上進的新的需要,但原有心理水平中因有十年文革留下的傷痕,它可能否定新的需要。
這種對原有水平的保持,說明這個學生未能進步。但是與此相反,健康的原有心理水平抵製社會上不正之風的侵蝕所激起的各種需要,這種原有“本色”的保持則意味著進步。
總之,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所組成的矛盾是十分複雜的。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青少年的活動中,他們所產生的新的需要同原有心理水平的鬥爭確實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這個矛盾的運動,才推動著青少年的心理不斷變化、發展。因此,這個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動力。
內部矛盾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根據,環境和教育則是這發展的條件。其中教育是最主要的外因,是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最重要的條件。
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呢?這裏,必然會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嚴一點好,還是寬一點好?這在教育界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