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理健康理論篇(3)(1 / 3)

我們認為,過低的要求和過高的要求都是不適宜的。過低的要求(不管是學習要求還是品德要求)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沒有求知欲,產生不了新的需要,就不能很好地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而過高的要求,遠遠脫離學生原有的水平,使他們“望而生畏”,不僅產生不了學習和上進的願望,即使激起新的需要,也不能為原有心理結構所“同化”,難以構成心理發展的動力。

隻有那種高於學生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後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中學階段任何教育與教學措施,都必須符合這個要求。教師和家長在工作中應該遵循這些規律,向中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才能使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使合理的要求變成其新需要,並以此為動力促使他們的心理向前發展。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也跟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斷對立統一、量變質變的發展過程。在整個心理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階段將表現出相應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質變。我們把青少年心理各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質變的特征稱之為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應當指出,同齡的青少年雖具有這個共性,但在同一時期,他們每個人又有其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所謂的個別差異。

為了搞好教育,必須把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作為重要的出發點。

一、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

征的一般概念

1.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按青少年心理的年齡階段特征說的

心理年齡特征,並不是說一個年齡一個樣。它說明,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從出生到成熟大約經曆6個時期: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或學前期(3~6、7歲)、學齡初期或小學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初期(14、15~17、18歲)。

這些時期是互相連續,同時又是互相區別的。盡管在某一年齡階段之初,可能保留著大量的前一階段的年齡特征,而在這一年齡階段之末,也可能產生較多的下一階段的年齡特征,但從總的發展過程來看,這些時期或階段的次序及時距大體上是恒定的。

2.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指青少年心理在一定年齡階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

一切科學在研究特定事物的規律時,總是從事物的具體的、多種多樣的表現中概括出一般的、本質的東西。雖然具體的東西是最豐富的,但本質的東西卻是最集中的。青少年心理年齡階段特征就是從許多具體的、個別的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事實中概括出來的,是一般的、本質的、典型的東西。例如,中學生,即青少年期的思維,以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這是指最一般的本質的東西來說的。事實上,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並不一樣,在初中學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

初中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與小學高年級學生有類似之處,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成分;隨著年級的升高,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所起的作用逐漸減少。高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由經驗型水平急劇地向理論型水平轉化,並逐步地了解特殊和一般、歸納和演繹、理論和實踐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

3.青少年的心理年齡特征,還表現出各個階段、各種心理現象發展的關鍵年齡

心理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一個從許多小的質變構成一個大的質變的過程。每個心理過程或個性心理特征都要經過幾次大的飛躍或質變,並表現為一定的年齡特征。這個質的飛躍期,叫做關鍵年齡。

一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中學生在思維和品德的發展中,表現出幾個明顯的質變:

(1)初中二年級是中學階段思維發展的質變期。

(2)初中二年級是中學階段品德發展的質變期。

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飛躍時期的特點,目的就是更好地對青少年進行更恰當的心理教育。例如,有經驗的中學教師和家長,很重視初中二年級學生的心理變化,創造一係列條件,讓他們的思維與品德更好地發展,為他們進一步健康成長奠定智力與思想品質的基礎。

當然,即使抓住關鍵期教育,也要適當,要考慮此時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因和身心特點。由於心理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也不能對每個人都抓一個相同的年齡階段,更不能得出“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錯誤結論,以至錯誤地認為,如果過了這個時期,某些方麵的心理現象就沒有發展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