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理健康理論篇(3)(2 / 3)

4.心理發展的成熟期

心理發展,有一個成熟期。實驗研究初步表明,16~17歲(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至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是思維活動的初步成熟期;15~16歲(初中三年級第二學期至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是品德的初步成熟期。

心理成熟有什麼樣的特點呢?①成熟後心理的可塑性比成熟前要小得多;②心理一旦成熟,其年齡差異的顯著性逐步減少,而個體差異的顯著性越來越大。

最後,年齡特征表現出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

一般來說,一方麵,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或普遍性。如階段的順序,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體上都是穩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麵,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在青少年身上起作用的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在他們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和速度上,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就是所謂的可變性。

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或特殊性,兩者是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相互滲透的。不過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的關係,正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心理發展的穩定性表現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普遍性與共同性。盡管許多年齡特征,特別是智力方麵的特征,有一定的範圍和幅度的變化,但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之間有一定的順序性和係統性。它們不會因為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而打破原有的順序和係統性,也不會跳過某個階段。

5.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可變性

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心理發展的可變性表現在:

(1)青少年某些心理發展的程度和速度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2)會出現有本質區別的年齡特征,如品德行為。

(3)青少年可能出現某些同樣的年齡特征,但這些特征的具體內容卻產生變化和差異。

相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由於每個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原有水平或結構不同,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即個性特征。

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

征與個別差異的產生原因1.從生理基礎上分析

心理是腦的機能,而青少年的生理在不斷地變化,例如腦的重量變化、腦電波逐步發育、腦中所建立的聯係等也按一定的次序和過程在發展。而且,大腦和神經係統的這種發展是穩定的並有一定的階段性。但每個青少年的生理發育、腦的發展不是固定不變和完全一致的,不管是神經類型和機能情況,都有個別差異,這就是心理發展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的生理基礎。

2.從社會生活條件分析

社會生活條件,乍看起來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但也有其穩定的順序性的一麵。人類的知識經驗本身也具有一定順序性,青少年不能違背這個順序來掌握它。他們在掌握一門知識時,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也是循序漸進的。然而這一切,對不同的青少年又是不盡相同的。可見,社會生活條件也造成青少年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可變性。

3.從青少年活動的發展上分析

在不同社會,不同階段的青少年,都有主導活動,都要經曆從遊戲向學習再向工作轉化的過程。但活動的性質、範圍、內容和要求卻有所不同,這時就會出現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同時又會表現出穩定性與可變性統一的特點。

4.從心理機能發展上分析

青少年任何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以思維發展為例,都要經過從直觀行動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這些都是在掌握知識經驗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過程不是旋即可成的,而是有順序,有階段的,決不能跳級。這充分體現出心理年齡階段的普遍性與穩定性。但是,就個體來說,每個階段、順序和過程,不管在時間上,在品質上都允許差異的存在,這就體現出了可變性,因此心理發展必然會表現出個別差異。

從上述4個方麵的分析可看出,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的存在是必然的。同時年齡特征兼具穩定性與可變性,二者統一成一個整體,互相依賴、互相製約並互相滲透,這是青少年心理年齡特征規律的突出表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必須考慮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個出發點。教師和家長的任務在於從這個出發點去引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同時,又要考慮到年齡特征的可變性,考慮到青少年之間的個別差異,對不同的青少年要注意區別對待,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