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是一種重要的智力表現,那麼,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觀察力呢?
(1)發展學生觀察力,必須經常不斷地向他們明確地提出觀察目的、任務和具體方法。
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組織他們的注意力,使之指向於必須知覺的方麵。在提出觀察目的和任務時,應該有計劃地培養中學生觀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主動地給自己提出觀察目的、任務的能力,而不是處處依賴教師和家長的提示。
(2)發展學生觀察力,必須要發展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現實生活中,觀察的領域是無限廣闊的,觀察能否深入,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興趣,因此,應該發展學生多方麵且有中心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3)發展中學生的觀察力,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其言語能力。
人的知覺形象,通常是用詞來表示的,是和詞密切聯係的。在有第二信號統統參加知覺和觀察活動時,就能更好地對事物進行分析和概括。因此在觀察時,教師和家長應引導他們的言語活動參加,作必要的觀察記錄,這樣可以提高知覺和觀察的質量。
(4)在學校裏發展中學生的觀察力。
教師在課堂上要靈活地運用“講、寫、做(教態、手勢和表情等)、畫(圖畫等直觀教具)、演(演示和實驗)”5項基本功,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調動他們全部感覺器官參加課堂活動,才能使他們根據課堂的直觀性,形成完整、鮮明、精確、生動的表象並和言語相結合,產生理性的知識,從而學得深刻,記得牢固。
青少年記憶能力的發展
記憶,顧名思義,它包括“記”和“憶”。所謂“記”,就是把它“記住”,把它“記牢”。這“記住它”,心理學上叫做識記。識記通常是一種反複感知的過程,借以形成比較鞏固的聯係;這“記牢”,心理學上叫做保持,好像錄音帶,錄像帶記下的聲音、圖像的痕跡那樣。所謂“憶”,就是重新認出來或回想起來。確認以前感知過的,叫做“再認”;以前感知過的或經曆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把對它的反映重新呈現出來,叫做“再現”。
記憶要以注意力為基礎。注意力集中,在大腦皮質留下痕跡深刻,表現為記憶牢固,理解深刻,學習效果好。就像照相,先要把鏡頭對準物體,對好光,才能得到清晰的影像。
一、青少年記憶發展的一般特點
青少年記憶發展的最大特點是,中學階段的記憶力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的最佳時期。我國曾有一項研究指出,在同樣長的時間裏,高中一、二年級學生記住的學習材料的數量,比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幾乎多4倍,比初中一、二年級學生多1倍多,達到了記憶的“高峰”。如果假定高中畢業(18歲)到35歲記憶成績為100的話,則35~60歲記憶平均成績為95,60~85歲為80~85。
1.青少年記憶的特點
青少年正處在記憶力的“全盛”時期,因此人們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要青少年抓緊這個時期。然而,“老大”了,記憶力的自然衰退從上述研究數字來看,也並不是太顯著的,而且由於知識經驗豐富、理解力強,也有利於記憶,所以不必“傷悲”。但青少年一定要抓住這“全盛”時期,努力學習,為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台灣省心理學家概括了幾個記憶的實驗研究,如果“再現”成績的最高分數為10,那麼各年齡階段在各項實驗測試後得出如下結論:
(1)對各種不同材料記憶的效果,是隨著年齡增大而發展的,到了16歲(高中一、二年級),記憶趨於成熟。16~18歲,記憶的成績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因此,從16~18歲起,青少年(高中生)的記憶就成為記憶發展的“全盛”時代,或“黃金”時代。
(2)同一年齡的中、小學生,對不同材料的記憶效果是不一樣的。對直觀形象的物理刺激材料的記憶要優於抽象的語言刺激材料的記憶;同樣是語言材料的刺激,對視覺語言材料的記憶要優於其他感官收到信息的記憶。可見,記憶的差異,不僅受主體差異的影響,而且為材料——信息的性質所製約。
記憶,有各種分類。一般按3種方式來分類:①從記憶的目的來說,可以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②從記憶的方法來說,可以分為機械識記和理解識記;③從記憶的內容來說,可以分為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
2.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的發展
所謂無意識記,是沒有預定目的、沒有任務、不知不覺的識記。所謂有意識記,是有意識、有目的任務的識記。我們不能籠統地說這兩種識記哪一種效果好。對比記憶效果,隻能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隻是在同記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意識記的效果要比無意識記的效果好。但是,這兩種識記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人們不可能長時間地處於緊張的有意識記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記往往被使用得更多一點,同時,有意識記的發展,與無意識記的發展往往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