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理健康理論篇(4)(3 / 3)

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大量掌握各種科學概念,必須進行邏輯判斷、推理和證明,這樣,隨著中學生言語和思維的發展,語詞的、抽象的識記能力也日益發展著。

有人對中學生讀了一遍具體的詞(如房子、杯子等),並讓他們重現所記憶的內容;以後又向他們讀了一遍抽象的詞(如運動、關係等),也讓他們重現所記憶的內容。

實驗測試結果表明,中學階段的學生對抽象材料識記數量的增加和對具體材料的增加相比,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加大了發展速度;但中學生的形象識記仍在發展,到了初中三年級之後則略有下降的趨勢。我們不能把形象識記看做是低於抽象識記水平的記憶。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對於中學生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青少年記憶的培養

如何培養青少年的記憶力呢?主要是讓他們學會記憶方法,掌握“記得快、記得牢、記得準”的要領。具體地說,有以下10點:

1.提高專注力,是增強記憶力的前提

要培養他們的“專注力”。把“注意力”集中於一個對象,做到“一心不二用”的高度專注,這就是“專注力”。同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排除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刺激,使他們不分心,以便能夠準確地、盡可能地領會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是保持記憶的基礎。

2.要提高青少年對記憶內容的興趣

興趣濃、情緒樂觀,與長期牢固記憶而不忘記有一定關係;如果對記憶內容沒有興趣,或者一學習就發愁、厭煩或頭痛,那往往是學不進去的,當然更談不上記憶了。因此,培養記憶力應該從培養興趣,尤其是學習興趣入手。

3.培養學習和記憶知識的目的性

一樣的材料,有目的的有意識記要比無目的的無意識記效果好。因此,要經常啟發青少年明確了解自己活動的目的任務,要讓他們自覺提出較長時間的記憶任務,要培養他們學會獨立地、自覺地檢查自己記憶的效果,這樣才能提高記憶的能力。

4.理解是記憶的翅膀

對記憶內容理解越深刻,思維活動越積極,則記憶效果越顯著。如果中學生對內容沒有深刻理解,隻靠死記硬背,理解記憶就難以發展,也難以提高。

5.要善於對材料加以比較

通過比較和分析事物的異同,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和內在聯係,這不僅有利於理解識記能力的發展,而且也能提高記憶的準確性。

6.學會對記憶材料的分類、分段、擬定小標題(或提綱)等方法

需要記憶的材料很多,可分類、分段、擬定小標題(或提綱),這樣能使所記的內容重點突出,使記憶獲得有力的支柱,可以加強記憶的效果。

7.要及時複習

複習的目的是與遺忘作鬥爭。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所創製的著名的“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變量和時間變量之間的關係,即剛剛記住的材料最初幾小時內的遺忘速度很快,兩天後就較緩慢,一句話就是“先快後慢”。因此,要使中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就必須及時複習,使記憶內容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不致遺忘。

8.“試圖回憶”

對必須記住的或要背誦的內容,要讓中學生反複誦讀或默讀幾遍,然後盡可能試圖背出,即及早地試背,檢查被遺忘的地方,再重點複習。如果按照這種辦法堅持下去,成為習慣,就會形成良好的記憶能力。

9.間隔記憶

在背誦一段時間後停頓一下,或學習一些其他課程,比長時間地一次試圖背誦下來效果要好。因為長時間地背誦,腦細胞容易起抑製作用,影響記憶的功能。因此,教師和家長安排學生複習時,各項課程最好交錯進行。根據上述情況,對篇幅長、內容複雜的材料,可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

10.動員多種感覺器官參加學習和複習活動

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動員多種感覺器官同時投入一種記憶活動,這是鞏固記憶,減少遺忘的有效辦法。不管是背語文字詞或外語單詞,都要聽、讀、寫、用並舉,使耳、眼、嘴、手都參加,溝通大腦皮質各部分之間的聯係,以加深痕跡,即記憶的深度。

教師和家長的重要任務是把以上這些方法教給青少年學生,隨著他們自覺性與主動性的提高,逐步地變成他們自己的記憶方法,從而發展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