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
一、青少年的概念分類能力
1.概念分類能力發展的研究
概念分類能力發展的研究在國內外思維發展的研究中運用得很普遍。我們曾選擇了若幹組不同類型、屬性和抽象程度各異的概念,采用了4種方法,讓中學生分類。這4種方法是:
(1)指定分類。例如,給被試者6組概念,每組4~6個,讓他們說出分類的依據。
(2)排除分類。例如,給被試者6組概念,每組5~6個概念,實際上是其中4個概念屬於一類的,讓他們挑出1~2個不同類的概念,並說出理由。
(3)直接分類。例如,給被試者30~40個各類概念,讓他們直接分類,並說明理由。
(4)組合分析分類。例如,給被試者30~40個各類概念,讓他們多次分類,第一次分類後,要求打亂各類方案重新作第二次、第三次分類,這就是組合分析分類。如果被試合理的組合分析分類次數越多,且能說明每次分類的依據,就表明他們概念係統越複雜、越完整。
上述4種方法,以下麵指標作為評定水平等級的根據:
一級水平——不能正確分類,也不能說明分類根據;
二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說明根據或說明中有重大錯誤;
三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從本質上說明分類根據,僅能從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點說明分類根據;
四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並能從本質上說明分類根據。
2.青少年分類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初中生與高中生的分類水平是有差異的。初中生對所理解的概念分類處於從第三級水平向第四級水平過渡的狀態中,他們能夠對各類概念分類,也能說明理由,但闡述中摻雜著感性經驗。高中生對所理解的概念分類時,大多數達第四級水平,所說明的理由能揭露事物的實質,理論性較強。
研究還表明,組合分析分類的能力是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的,但組合分析的水平是很低的,多數學生還不善於組合分析,找出重新組合的交結點。從初中二年級起,能夠組合分析的學生超過50%,但大部分是2次組合分析。從高中開始,80%以上的學生能對所理解的概念進行組合分析,其中大部分能夠進行3次或3次以上的組合分析。
例如,對動物概念“海豚、鯨魚、鯊魚、鱷魚、蜥蜴、壁虎、虎、豹”,他們就能從海生動物與陸上動物分類,從凶猛動物與非凶猛動物分類,從哺乳類動物與非哺乳類動物分類等。這樣,中學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擺脫零散、片斷的現象,日益成為有係統的、完整的體係,逐步深入地領會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發展思維的係統整體結構,從而為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準備了條件。
有經驗的中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分類能力的培養。例如,有人通過化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研究指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物質、現象、概念進行比較,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是從比較派生出來的更複雜的思維活動。
通過分類,使學生分析物質的各種屬性,分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抽象出對象或現象的本質屬性,從而把握概念的實質。如果要把一些物質分為酸、堿、鹽3類,就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物質的各種屬性,如它們對指示劑、金屬、非金屬、氧化物等的作用,在水中的電離等。
經過充分的比較,抽出它們在水溶液中電離的本質屬性,並以它們電離所產生的離子作為分類的依據,把研究的物質分為酸、堿、鹽3類。其他那些屬性都是次要的、非本質的,都不能作為分類的依據。
由此可見,分類不是簡單地把物體分成若幹堆,而是把學生學習物體的知識,在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基礎上,找出它們之間的聯係,找出它們的本質差別,並根據它們的本質差別進行科學劃分的一種邏輯思維活動,從中建立科學的概念。
二、青少年的理解能力
理解,就是認識或揭露事物的本質。從思維心理結構出發,理解是把新的知識經驗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而產生的,它是舊的思維係統的應用,也是新的思維係統的建立。
按照發展水平,理解可以分為直接的理解和間接的理解2類。直接理解是不要經過間接思考過程就能立刻實現的理解,間接的理解是以事先的思考為根據的理解過程,要經過一係列的階段。
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的中心環節。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範圍很廣,例如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和規律;理解教材中所闡明的某些事物的本質特性的矛盾關係;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問題,諸如數理化定理、公式及解答習題的邏輯依據;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物體的構造、性質;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義;等等。中學教學要求中學生理解能力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正確而順利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