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這句話的這個男青年,倒是恐怕多少有些“古怪”了,怪就怪在他以自己的脾氣、性格等作為唯一的標準,來衡量他們過去同班同學的心理品質。他把凡是和他的心理特性不同的人,都看成是“古怪”或“病態”。
二、常態分配方法
很多所謂的“心理失常”,在失去常態的人當中,固然顯示得特別強烈,但是,在常態人當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比如,由於工作不順利,考試成績不理想,人人都會感到沮喪、難過,而心理失常的人的悲傷、痛苦則過分強烈,甚至往往沒完沒了,以至引起心理疾病。
常態分配曲線圖是兩頭小、中間大。在這張曲線圖裏,大多數人是屬於“中間型”的,他們的常態特性和常態趨向,從理論上講不多不少、不大不小,居適宜的中位;但實際上則是偏多一些、偏大一些。而處在常態分配曲線兩端的人,則比較少,他們或者是不健康的心理失常,或者是健康的心理失常,也就是說,他們的常態特性或趨向,不是特別多就是特別少。但是,屬於兩端的所謂的失常、病態,也隻是相對而言,在程度上可以分為輕微失常的、較重失常的和嚴重失常的等。因為在中間和兩端之間,又可以區分為不同的級差。
三、病因檢驗方法
這種方法所依據的標準,是著眼於心理失常的原因。心理失常的原因,通常認為有2種:生理上的原因和心理上的原因。
生理上的原因查找起來,相對地比較容易。例如,由於腦震蕩等外傷,而造成記憶力喪失或減退,等等。但是,由心理上的原因所形成的心理失常,查找起來卻比較困難,甚至往往查不出病因。由於心因性的心理失常比較難於判斷、確定,所以醫治起來比較困難、棘手。
心因性病因的檢驗方法,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可以預期,隨著現代精神病學和醫學心理學理論與技術的迅速發展,在不遠的將來,必將會有新的突破,給由心理上的原因造成心理失常的人帶來福音。
心理疾病是怎樣產生的?
人們通常認為招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3方麵的因素所引起的。這3種因素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而且心理疾病又往往是由這3種因素當中的2種以上的因素所促成的,很少是由單一因素所致病的。這是因為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是屬於主觀上的原因,而社會影響因素則是客觀上的原因,也可以說前者是內因,後者是外因。
一、內因
對於心理疾病說來,內因一般是要通過外因才能起作用的,身心兩方麵和體質上的原因,通過外界客觀的社會影響方麵(比如,政治、經濟、宗教、團體、風俗、習慣、傳統以及電視、電影、廣播、書刊、報紙等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工具)的誘發作為導火線,才會表現為種種矛盾、衝突、糾葛或問題。因此,這3種造成心理疾病病源的因素,就又可以歸類為2大原因:體質原因和誘發原因。
“體質原因”指個人體質對某些心理疾病有較高的易感性。它是一種潛在的、主觀的因素,它的病因可能由於遺傳因子,也可能是在一個人生長過程的各個階段中所形成的,或者是由於不良的家庭及社會背景等原因所形成的。例如,由於在既往的童年時期,曾遭受過心理上的沉重打擊、挫折或創傷,以致神經功能比較脆弱,因而往往會導致以後的成年時期難以應付現實的壓力與刺激,於是就會形成心理疾病。體質原因是基本的、主觀內在的遠因。
二、外因
一般地說,心理疾病並非天生的,除少數人是由於天生的身體缺陷而導致心理疾病之外,大部分是和周圍的社會環境有關。因此,我們在看待心理疾病時,不要過分誇大遺傳的作用。
實踐證明,個人的經曆和社會生活的影響,遠比遺傳本能要大得多。比如,法國的社會學家J·魯斯朗在一篇報告中寫道:當代西方青年的情緒特點是絕望和對未來喪失信心。他說,社會問題調查資料表明:在被調查的青年人當中,有40%的人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社會大門之外;22%的人感到自己身受社會的剝削;15%的人感到自己孤立無援。而16~22歲的青年中,大多數人都不想建立未來的計劃,沒有什麼理想和抱負,因為他們在失業、現代化戰爭、生態災難和政治壓力麵前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