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斯朗的報告又談到:金融危機、失業對青年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心理惡果,失業使青年們產生悲觀、失望和對未來喪失信心等惡劣情緒;而這些情緒又由於大眾信息傳播手段的蔓延,把失業描繪為注定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從而得到加強。
魯斯朗的這份調查研究報告,清楚地說明了當代西方青年的種種“心理疾病”的根子,是來源於社會與環境的壓力,而不是來自什麼個體遺傳本能因素。
“誘發原因”指引起心理疾病的直接壓力,或心理創傷事故。例如,親屬的死亡、經濟破產、意外損失或傷害、身患嚴重疾病,以至發現罹致不治之症、家庭的失調或破裂,以及其他突發性的不幸事件“大難臨頭”式的突然降臨,等等。誘發原因是客觀外在的近因、導火線性質的致病原因。
三、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
那麼,體質原因和誘發原因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生活事實證明,二者經常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當然,二者中任何一種原因,從理論上說,都足以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不過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裏比較少見。心理疾病在西方現代社會被稱為“現代病”、“社會病”。在西方,絕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是由於不合理的社會生活作用於脆弱的個體所引起的。
那麼,是不是上述這樣一些原因,可以使每個“不幸的”遭受者,都會“毫不例外”地必然要發生心理疾病呢?生活實踐表明,絕非如此。大多數人都是具有能夠接受打擊、適應環境和應付事變的充分能力的。因而對一般人說來,上麵講的各種因素,並不足以直接地引起心理疾病。可是對於心理疾病感受性較高的人來說,任何具有“誘發”作用的事件(刺激),往往都足以構成“病因”。這一點後麵再談。
心理疾病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人們產生心理疾病時,大都有一個從淺到深、從輕到重的發展演變過程。我們若是了解到它的發展過程,就會有助於判斷心理疾病患者究竟“病”到了什麼程度,然後,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療。
心理疾病大體上有如下3個發展階段:
一、初期階段
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主要表現是,接受身體的內部或外部刺激後,會直接地、甚至是立即地產生“反應性”(也可以叫做“應答性”)變化。例如,驚叫、否認、不予理睬、心悸、血壓升高等現象。屬於這一階段的“患者”,一般會表現出如下一些情況:
(1)有的“患者”自我解嘲。他們的行動往往好似無意識地、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做的;甚至會“自欺欺人”式地為自己的行動辯解,認為自己的行動是合理化的、理想化的。例如,自己幹了一件蠢事,當別人批評或勸阻他的時候,他反倒振振有詞地說“你不懂!”“你外行!”……
(2)也有的“患者”轉移目標。他們往往用另外一種虛假的情感來代替、掩飾他的真實情感。例如,情感失敗時,就用回憶對方的全部“缺點”來衝淡對對方的感情。
總之,心理疾病剛剛發作的時期,他們會給自己尋找排泄心理阻塞的出路,尋找逃躲心理遭受風暴衝擊的避風港。
二、中期階段
這一時期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主要表現為不適應性的變化。心理疾病的先兆,越來越顯著了。他們一般會表現出如下一些情況:
(1)情緒反應強烈。例如,恐懼、焦慮、憤怒、抑鬱、內疚、羞愧、怨恨、委屈,甚至有癔症性反應、妄想症反應、強迫性反應和疑病性反應等。
(2)行為變化強烈。例如,肌肉緊張、顫動、口吃、用手敲桌子、失眠、拚命地抽煙或喝酒等。
(3)生理變化強烈。例如,厭食、口幹、胸悶、幹咳、心跳過速、心區疼痛、臉頰潮紅、多尿、尿急、多汗、月經不調、乳汁減少等。
三、後期階段
這是真正的疾病階段。在這個時期,患者隨著來自身體內外刺激的強度、時間頻度的不同,以及每個人的人格特點的不同,會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精神症狀,嚴重的會輕生自殺。像這樣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應該向精神病醫生和變態心理學專家求助。至於心理健康學隻能從“防患於未然”的角度出發,幫助一些心理疾病初期“患者”,防止症狀惡化到後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