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對待心理疾病?
自古以來,心理疾病被認為是“瘋病”;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就被當成是“瘋子”。這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誤解!誤解的來源,就是人們對心理疾病缺乏科學的認識和了解。心理疾病在人們心目中,往往形成2個主要的思想障礙:①是對心理疾病過分地害怕恐懼,②認為心理疾病是可恥的、讓人厭惡的疾病。現在,隨著精神醫學的向前發展,人們對心理疾病認識的加深,這兩種錯誤的觀念正在逐漸地得到糾正。
那麼,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心理疾病呢?
一、要在思想上破除害怕心理疾
病的不健康心理這就需要在思想認識上明確2點:
(1)要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不錯,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比較複雜,療效也比較緩慢。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活動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它看不見、摸不到,主要靠患者自己主訴,靠治療者去觀察辨認。但是,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來,也有有利的方麵。那就是心理疾病通常不容易危害人們的生命,而且大部分都可以不用吃藥、打針就能治好。得了心理疾病的人,隻要善於了解自己,增強能夠治好的信心,懂得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掌握和運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技術,那麼,心理疾病遲早是會治好的。
(2)要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於在後天生活經驗當中一些不良的適應成了習慣所造成的;而由於先天的遺傳所造成的心理疾病則極為稀少。因此,當人們掌握了足夠的有關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後,人們就有信心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從而增進心理健康。
二、要在思想上破除認為心理
疾病是可恥的觀念
1.對心理疾病患者,不要歧視或鄙視
心理正常的人,對心理失常的人往往譏笑、諷刺、厭惡、疏遠他們,“羞與之為伍”,遠遠地躲開。結果使得心理疾病患者本人形成了自卑感,“自以為恥”和“諱疾忌醫”,怕人家說他有病,不願主動、自願地向別人傾訴他們心中的積鬱、煩惱、苦悶,而且對別人戒備、懷疑、恐懼,這樣一來,心理失常就會加重。
所以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對待心理疾病患者,絕不能歧視或鄙視他們,應該多接近他們、體貼他們、關心他們,向他們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同情他們的遭遇,幫助他們治好心理疾病。
另外,還應當看到,心理失常不僅僅是某個人的不幸,對社會也是個損失,使社會失去了一個能工作、能創造財富、能做貢獻的人,也給家人和社會增加了負擔。所以,我們每個人除了自己要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產生以外,還有義務幫助那些已經心理失常的人早日恢複健康。
2.每個人都有可能罹致心理疾病
任何人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等條件下,都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失常的表現,而且也有可能得心理疾病。隻是在某些行為偏差上,有程度不同的分別罷了。況且所謂“失常”,還有不健康的失常和健康的失常的區分。因此,任何人都不必為自己“幸免”心理疾病而慶幸;也不必因為“人人都有可能心理失常”而產生恐懼。
1980年,美國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書名叫做《寡人有疾》。作者是兩個人:一位是名叫摩西的美國紐約州的醫生,另一位是名叫克勞斯的作家。他們兩個人對多年來所搜集到的美國曆任總統的健康狀況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美國曆任總統當中,有許多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患有不同的疾病。
單純有生理疾病的(嚴重的腎髒病、口腔癌、中風癱瘓、小兒麻痹、皮膚癌、肺結核、天花、風濕病、高血壓、栓塞性心髒病等),這裏姑且不去講它;在心理上有失常現象的,甚至可以說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為數也頗為不少。比如說,林肯除了一目失明、有頭痛症外,還患有憂鬱症,在他的第一位夫人死後,他沮喪抑鬱,幾乎瘋狂;第七任總統傑克遜,除了患有嚴重的偏頭痛、一目失明、一耳失聰外,還患有精神沮喪症;麥迪遜有歇斯底裏性的癲癇病,等等。
《寡人有疾》這本書結尾處寫道:“‘有病’與‘失能’不可混為一談,有病的人,未必一定失去辦事的能力。曆代美國總統中,盡管有不少人在身心兩方麵健康欠佳,但卻能對國家有所貢獻。”
我想,年輕的朋友從《寡人有疾》所介紹的事實,應該受到2點啟發:
①倘若有誰在生理上,或者是在心理上患有失常、病態以至疾病,完全沒有理由悲觀、沮喪。因為在身心方麵健康欠缺的人,並不等於是失去了在事業上獲取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他們照樣可以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對社會和國家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