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有些心理失常是健康的心理失常,不要和不健康的心理失常混為一談。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扼殺天才或者自暴自棄,自我埋沒。
如何消除心理疲勞?
一、什麼是心理疲勞
生理心理學家給“心理疲勞”下的定義是:在長期思考或者在和別人激烈爭吵後,陷入心力衰竭狀態的疲勞,叫做心理疲勞。心理疲勞的一般表現是:當你長時間繼續不斷地從事力不從心的腦力勞動後,你感到精力不支,而且勞動效率顯著下降。
引起心理疲勞的原因很多。比如說,周圍環境不安靜、噪音多、幹不熟悉或者不習慣的工作、過亮的照明,以至營養不足、低血壓等,都是心理疲勞的病因。但是,最大的原因還是心理因素。例如,煩躁、焦急、過重的心理壓力等。同樣的不安靜的環境、噪音、不熟悉的或不習慣的工作條件以及各種不利的外界條件,對於不同的人的心理疲勞影響,不僅僅在程度上、強度上會不相同,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會有反應作用。這就很清楚地說明了心理因素是造成心理疲勞的最主要的原因。
從臨床上可以看出,心因性疾病的患者,心理疲勞的症狀最重,他們最容易患神經失調或者神經緊張這類疾病。心理疲勞是心理病症的警告信號。如果不重視這個信號的意義,硬是要去闖“紅燈”,咬緊牙關硬挺過去,仍然繼續去幹力不從心的繁重的腦力勞動,那麼你的疲勞感覺會進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種心理疾病。
不過,在日常生活裏,有時你“感到”疲勞的這種疲勞感,和疲勞本身並不是一致的。比如,當你學習你討厭的數學時,也許30分鍾你就會感到頭昏腦漲,十分疲勞;可是當你看你喜歡的推理小說時,也許連續看上3個鍾頭,也不會引起疲勞感。30分鍾和3個小時的差別是大的,看3個小時而不感到疲勞,看了30分鍾反而感到疲勞,說明“疲勞感”包含有主觀性和個體性。
你感到心理疲勞的,他不一定感到心理疲勞;反之也是一樣。除由於每個人的體力、身體耐力不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同每個人的毅力、心理耐力和興趣愛好、情感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差異有關;另外,每個人對心理疲勞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待方式也會不同。不過應該說,心理疲勞和身體健康狀況、體質素養的關係極為密切。“健全的心理寓於健全的體魄之中”,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如何接觸心理疲勞
老實講,生理上的疲勞容易解除,一般人的經驗是美美地睡上一覺,就能恢複體力,實在不成,休息幾天或者去療養院休養一段時間,那麼就又會充滿活力。可是,消除心理上的疲勞卻相對地比較複雜。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你得首先找出造成心理疲勞的心理原因,如果查不出、弄得不好,心理疲勞就會拖下去,成為一種棘手的痼疾。
下麵提出5點解除心理疲勞的建議,不妨一試。
1.嚴格地掌握作息時間
工作、學習和生活都要納入有計劃的軌道,準確地、有規律地掌握你的作息時間。幹什麼事都不要拖拉,把平日每天的工作時間,最好控製在10個小時以內。
2.適度的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實驗證明,慢跑每分鍾可以攝取到30~50升的新鮮空氣,和1升的酸素。因而你若是每天能夠堅持哪怕是慢跑之類的輕微體育活動,每分鍾吸收1升酸素、消耗5卡的熱量,就足可以使你把過多的脂肪消耗掉。
因此,青年朋友每天至少應當跑跑步。至於怎樣跑法好?那倒沒有什麼嚴格的規定,因為快跑也好,慢跑也好,都可以使你避免身體虛胖,不僅精神振作,也可以保持體態勻稱,使你的身心更加健美。這是因為生命現象,是靠攝取到的酸素點燃起吸進體內的營養素來變成能量的;同時,是靠向體外排除不斷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老廢物質來維持的。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隻能靠適度的運動。
3.吃多種多樣的食物
不要挑食,要研究科學的吃法。所謂科學的吃法,就是要考慮到生理上的營養需要,均衡、全麵地攝取必需的營養物。這並不是說每天都要吃大魚大肉,如果條件允許,在每天的食譜裏,牛乳、豆漿、奶製品、豆腐、豆油、青菜、水果、海藻類等要適量搭配。現代世界第一流的營養學專家們,對於食物的一致看法是:應該吃多種多樣的含熱量較低的食物,因為烹調會破壞食物營養,尤其是加熱會導致維生素的大量分解,所以,能生吃的蔬菜盡量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