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3)(1 / 3)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錯誤地理解一些事物,比如,她對我那樣地一笑,是不是對我產生了好感;他對我的發型連看都不看一眼,肯定是對我變心了,等等。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古詩詞的句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風搖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等。當正常人發生這樣一些誤解的時候,他們會通過觀察、辨認實際情況,而後恍然大悟,一笑了之。但是對於病態心理者說來,他們卻往往會固執地把錯覺作為事實。

產生錯覺的原因有2個方麵:

(1)客觀刺激物本身特點的影響。比如,戰爭時,把飛機、大炮、坦克以至士兵的衣服、帽子等都用綠色的樹葉、草或綠顏色的布加以偽裝,目的是和周圍大地的綠色“融為一體”,使敵機從高空上發覺不了。

(2)觀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響。來自生理方麵的原因,是和感知覺器官的機構和特性有關係;來自心理方麵的原因,是和生存條件以及生活經驗有關係。

人們的知覺在有些情況下,和事實本身不相符合,可這並不是錯覺。比如,你看“哈哈鏡”、或者看汽車上的凸麵的倒車鏡的時候,你會感到你的麵孔產生了歪曲變形;你把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杯子裏,你會發現筷子變得曲折不直了。這些都是特定條件的影響形成的,而非錯覺。至於像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望廬山瀑布》名詩中所詠歎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情況,更不是錯覺,而是詩人用豐富的想象力所作的誇張和比喻,不應把它們和病態心理混為一談。

由主觀經驗所引起的錯覺,可以用客觀的經驗來加以驗證、核實。例如,黑夜裏看一棵遠方的小樹,好像是一個人站立在那裏;但再仔細辨認時,仍舊是樹而不是人。又例如,聽到一種嗚咽的聲音,好像是音樂又好像是一個人在哭泣;但是經過仔細分辨後,才發覺是風聲。

心態正常的人一旦知道是誤差後,心理上的反應也便會改變過來,而且會理解到“看錯了”或者“聽錯了”,原來是發生了一次錯覺。但是,如果一個人固執地認定樹是人,把風聲聽成是音樂或哭泣,“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不顧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他不能用其他別的客觀經驗來核實他的主觀錯覺,辨認出他的主觀錯覺,那麼,就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人是患了變態的錯覺,他(她)在知覺上是心理失常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產生錯覺,整天裏嘀嘀咕咕、疑神疑鬼,心神不得安寧,那麼,萬般煩惱、無窮苦悶就會接踵而至了。發生笑話、自尋煩惱、妨礙團結都還算是輕的小事,嚴重的會發生意料不到的不良後果。

有些青年人容易產生錯覺,往往是和他的知識經驗不足,以及和他的分析批判能力較差有關係。那麼怎麼辦?為了避免產生錯覺,就得多學習、多閱曆、鍛煉思考力。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勤動腦筋、多去辨認;要實事求是,而不要主觀臆斷。

三、幻覺和幻想的區別

由於幻想的對象也是常常指向環境以外的不真實的事物,因而不少人把幻想和幻覺混同起來。其實,幻想是一種和生活願望相結合、並指向於未來的想象,而不是知覺。幻想有2種:①在正確世界觀的指導下,符合現實生活的發展規律,並且是有可能實現的積極幻想,這種幻想就是“理想”;②完全脫離現實的發展規律,並且毫無實現的可能,這種幻想就是“空想”,空想往往是消極有害的幻想。

有些空想可以起緩衝煩惱的作用。有些心理學家把這種空想看作是一種“安慰劑”,從現實中得不到的心理滿足,可以到空想中去尋找,從而得到補償,也就是俗話講的“聊以自慰”。常態人的空想是一種“遁世思想”,暫時地逃避嚴酷的現實環境,而沉溺在虛無渺茫的空想中,借以擺脫心理上的苦悶和煩惱等。

可是心理上正常與失常的人,他們對待空想的態度卻是大為不同的。正常的人可以從空想中蘇醒恢複過來,最後仍然是麵向現實,他們明白空想到頭來隻不過是一場慰藉而已。這就好比“曲終人散”,你還是現實中的你,而不是空想中的那個你。但是,心理失常的人卻分不清真實和想象的界限,常常會把空想中的那個虛我、假我,誤認為是現實中的這個實我、真我,於是種種心理疾病或悲劇就因此而產生出來。因此,對心理失常的人來講,他們的空想往往就是幻覺;而對心理正常的人講來,空想就是空想!

空想也可以叫做“白日夢”。病理心理學把“白日夢”分作2種形態:①逃避現實。有些人由於經受不了強大的心理壓力,或者擺脫不了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把自己逃遁到自己創造的空想世界的小天地裏尋求安慰。這應該說成是弱者的表現。②聊以自慰,也可以叫做聊以解嘲。例如,一位年輕的急於成名成家的業餘文學愛好者,寫了幾篇創作都因質量差、水平低而未被刊出,於是他就經常沉入空想,想象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備受他的女友和夥伴們的稱讚,沉溺於自我欣賞、自我滿足之中。